·前言
·楔子
◇第一章 歌聲中的故鄉
·第1節 生命之初
·第2節 鐵嶺齊家
·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
·第4節 辭鄉
·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
·第6節 九一八事變
·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
·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
·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
·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
·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
◇第二章 血淚流離——八年抗戰
·第1節 戰雲密佈
·第2節 七七事變
·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
·第4節 國破家亡
·第5節 南京大屠殺
·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
·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第8節 周南女中
·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
·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
·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
◇第三章 中國不亡,有我!
·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
·第2節 憶恩師
·第3節 十八張床的閨房
·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
·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
·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
·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
·第8節 大轟炸
·第9節 千人大合唱
·第10節 永別母校
·第11節 大學聯考
·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
◇第四章 三江匯流處
·第1節 溯江
·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
·第3節 哲學系新生
·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
·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
·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
·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
·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
·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
·第10節 雷、馬、屏、峨
·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
·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
·第13節 張大飛殉國
·第14節 戰爭結束
◇第五章 勝利——虛空,一切的虛空
·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
·第2節 再遇名師
·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
·第4節 學潮
·第5節 最後的樂山
·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
·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
·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
·第9節 再讀《啟示錄》
·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
·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
·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
·第13節 六一慘案
·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
·第15節 渡海
◇第六章 風雨臺灣
·第1節 臺北印象
·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
·第3節 哺育著——戈福江先生
·第4節 姻緣
·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
·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
·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
·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
·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
·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
·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
◇第七章 心靈的後裔
·第1節 臺中一中
·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
·第3節 我有一個夢
·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
·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
·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
·第7節 開花的城
·第8節 築夢成真
◇第八章 開拓與改革的七零年
·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
·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
·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
·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
·第5節 變樹的啟示
◇第九章 臺大文學院的回廊
·第1節 外文系今昔
·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
·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
·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
◇第十章 臺灣、文學、我們
·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
·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
·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
·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
·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
·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
·第7節 臺灣的「我們」
·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
·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
·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
·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
◇第十一章 印證今生——從巨流河到啞口海
·第1節 母親的安息
·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
·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
·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
·第5節 為訣別而重逢
·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
·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
·第8節 英雄的墓碑
·第9節 靈魂的停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