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齊邦媛 > 巨流河 | 上頁 下頁
九七


  ▼第八章 開拓與改革的七零年

  ▼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

  從多年的教書生活,突然進入一個政府機構作公務員,好像從一個安然自適的夢土遭到流放。即使在那個不把「生涯規畫」掛在嘴上的年代,也是大大的斷裂。現實考慮之外,內心只有一個確切的安慰:我真的可以將臺灣文學用英文介紹給西方世界了。一直盼望有高人著手,如今竟意外地輪到自己接受挑戰,也評比創辦中興外文系更加艱難。

  初到臺北舟山路國立編譯館上班的日子,我變得非常脆弱,坐在掛著「人文社會組主任室」辦公室裡,有時會有中興大學的人來,他們拜訪曾經擔任中興大學教務長的王天民館長,也會過來看看我,我畢竟也在那兒十三年啊!即使是當年不熟識的人走進來,我都會熱淚盈眶,總是要很努力才能不讓別人看到我的眼淚。想念臺中純樸的街巷,寬廣校園中友善的師生,宿舍前面延綿到山邊的稻田,風過時,稻浪如海濤般起伏……

  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唯一的方法是穩下心來,開始瞭解新工作。

  第一件事是擬定英譯計劃,首先要找到合作的人。幸運的是邀請到名詩人兼中英譯者余光中、師大教授吳奚真、政大教授何欣、臺大外文系教授李達三(John J. Deeney),合組五人編譯小組。吳、何二位在重慶時代是《時與潮》的主力編輯,李達三在美籍教授中最早研究比較文學,對中國文學亦有深入研究,在臺大教英國文學史。他們都對這套英譯選集計劃很有興趣,非常樂意合作出力。

  自一九七三年二月起,我們五人每星期二下午聚會。先定了詩、散文、小說三個領域,然後選文、選譯者。漫長的審稿討論,無數的評讀,直到定稿,將近兩年時間。每一篇每一字斟酌推敲而後決定。在無數個午後認真和諧的討論中,終於完成一千多頁《中國現代文學選集》(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初版的定稿,一九七五年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發行。對歐洲及美國的漢學家而言,這是第一套比校完整充實地介紹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英譯本。自從一九四九年播遷來臺,臺灣文學作家得以在大陸政治文化的鐵幕之外,延續中國文學傳統,創造出值得傳誦的作品,好似開了一扇窗子。

  作品的年代橫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四年之間,選錄臺灣出版的現代詩、散文和短篇小說,約七十萬字。我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前言》對這二十五年的文學概況作了說明:

  臺灣自光復以來,由於中華民族的聰慧勤奮,各方面的成就,在全世界睽睽注視之下得到了應有的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是個創深痛巨的世界,種種興衰浮沉的激蕩都深深影響了臺灣一千多萬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我們的割捨、懷念、挫折、奮鬥和成就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題材,使它能不斷地拓展領域,加深內涵,後世治中國史的人會作公平的判斷。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文學不僅在此延續,而且由於處於開放社會的臺灣作家們在思想深度和技巧上的努力,已使中國文學的主流更加波瀾壯闊了。

  我認為,促進文學創作在臺灣蓬勃發展的原因甚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文化使命感。由於政治與經濟方面的衝擊,作家們的視野更廣,筆觸更深,文學理想與現實人生有了更理性的平衡。另一個重要的推動力是報紙副刊與文學性雜誌的競爭。他們對文學作品的需要不僅量大,質的水平也日益提高,三十年來累積的成果自是可觀。除了政府行之有年的各種獎勵外,八年來《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文學獎和吳三連獎相繼設立,應徵踴躍,評審公開,均已建立權威性,甚至對寫作方面都有長遠的影響。民國六十年以後,在外交的逆境中,臺灣靠自己奮鬥創出了經濟的奇跡,得以在國際揚眉吐氣。可是在國際文壇上,我們卻幾乎是暗啞無聲!有些人譏嘲臺灣是文化沙漠,而我們竟無以自辯!實際上,三十年來中國大陸文壇除了抗議文學和備受攻擊的朦朧詩外,可說是寒蟬世界;而臺灣的文學創作,由於題材和內容形式的多樣性,卻有自然的成長,無論是寫實或純藝術性的作品,反映的是政治不掛帥的虞實人生。

  這套選集既是為進軍世界文壇而編,選稿的原則就與國內選集略有不同。作品主題和文字語彙受西方影響越少越好,以呈現臺灣人民自已的思想面貌。過度消極與頹廢的也不適用,因為它們不是臺灣多年奮鬥的主調。限於篇幅,題材與風格相近的作品儘量不重複。作品先後次序依作者年齡長幼排列,這種排列方式,除了極少數例外,自然地劃份了這段時間創作發展的各個階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