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齊邦媛 > 巨流河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

  一九七三年,由臺大外文系朱立民、顏元叔和中文系葉慶炳提議的「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獲准成立。發起的宗旨是:對內促進比較文學研究之迅速發展,對外與世界各有關機構聯絡,促進國際間之相互瞭解與文化交流。從此國內國外會議甚多,臺灣文學作品皆成為主要討論的題材。

  一九八二年我應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曾憲斌之邀作訪問教授,講授一學期臺灣的「中國現代文學」,當時他們已使用我編的選集作教材。選課的學生大約有二十個,一半是華裔青年,文化上隔閡很小,對文學作品的情境及心理不必太多剖析,師生可以更接近中國文學的心靈。那半年的文化交流,讓我真正認識他們稱之為「屋侖文學」的舊金山華裔作家文學,認識根源文化所做的努力。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附錄「臺灣文學」詳加讚揚姜貴《旋風》,可說是開啟西方對臺灣文學研究之始。他與劉紹銘合作英譯《臺灣短篇小說選1960~1970》同時提供許多研究的資料。劉紹銘是早期由香港到臺灣升學的僑生,在臺大外文系與白先勇等同班,參與《現代文學》雜誌的創辦,到美國修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進入威斯康辛大學教書,講授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一直對臺灣文學相當肯定與維護。後來又英譯一些評論和兩本臺灣小說,一本是《香火相傳:一九二六年以後的臺灣小說》,一本是《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集》。許多年間,一直在海外堅持文學超越政治,也常應邀來臺參加各種文學會議,對事有褒有貶,誠懇關懷,是臺灣真正的朋友。

  一九七九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在奧斯汀舉行第一次以臺灣文學為主題的研討會:翌年,論文集《臺灣小說》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會議主題有「臺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臺灣小說中寫實主義的兩個方向」、「臺灣鄉土文學展望」以及「臺灣文學中的苦難形象」,討論作家包括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張系國、白先勇、王文興、七等生、陳若曦等人的小說。主持此次會議和論文集主編珍妮特·浮若特在序中說:「一九六〇到八〇年代。臺灣產生了一些第一流的中文小說,由於經濟的繁榮,教育之普及,產生了一個相當大的中產階段(級)讀者群,鼓勵了各種意識形態的文學創作。作品內容和風格兼容並存。思鄉懷舊,現代派的技巧,鄉土派的寫實,由不同的角度呈現一個充滿活力的臺灣。」

  對臺灣文學有進一步的肯定與闡釋,很可貴的是白之教授的「臺灣小說的苦難意象」。朱西寧的《鐵漿》中新舊交融時的劇烈痛苦;王禎和的《嫁妝~牛車》中看似愚鈍卻實深沉的貧苦;黃春明的《兒子的大坑偶》對命運的屈從和對妻兒的愛戀,表面上偶有喜劇的閃現,實際人生卻甚沉痛。白之在英美漢學界位尊望重,他編的中國文學選集多本,由早期到現代,皆是英美大學的教科書。自一九五〇年代後期起。有一些優秀的學生由臺灣到柏克萊加大進修,在他門下讀書,由師生交往及閱讀中,他對臺灣的情況有相當認識與同情,認為這三篇所寫的苦難,讀後難忘,反映了臺灣的處境。

  夏志清先生在致閉幕詞的時候,對臺灣文學有詳細的介紹及肯定。

  這本會議論文集大約是「臺灣文學」定名的開始。我編英譯選集時,不僅臺灣的作家大多數認為我們是承襲發揚在大陸因政治而中斷了的「中國現代文學」,世界漢學界二十年間也如此認定。正因為我們是主流的延續,因此可長可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