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流浪的王妃 | 上頁 下頁 |
給周恩來總理的一封信(1) |
|
兩個女兒之中,就屬慧生特別喜歡看書。小學六年級便開始讀起藤村詩集來,也開始試著創作和歌與詩。這讓我想起十年前曾和丈夫談論起有關慧生的未來夢想。 在中國有一種習俗,就是在小孩滿一歲生日的那天,替小孩的未來占卜(即抓周)。方法就是在小孩的面前擺出許多像是筆、錢等等各式各樣的東西,看他會伸手去抓哪一樣,就可以預測小孩的未來興趣。慧生當時選的是擺在離她最遠的一支筆。 「這孩子與筆墨有緣。說不定將來還會繼承我的衣缽呢!」 丈夫兩眼流露出期待的表情,這情景彷佛昨日、歷歷在目。而且慧生似乎很有音樂天份,甚至小提琴的老師都鼓勵她將來成為音樂家。 「老師說過藝術無國界,所以我要成為一個音樂家。」看她人小鬼大的口氣,似乎在討我歡心。 慧生他留著一頭長髮,總是綁著長長的麻花辮,垂至腰下。她很有人緣,朋友們要認出她也非常容易,因為她的頭髮是最長的。 小孩子成長快速,慧生的衣服年年變小,一下就不能穿了。不過他小小年紀卻能體會生活艱苦的一面,絕不會無理取鬧的吵著買東西。 當時我在父親經營的町田學園教授寫字,月薪是六千日元,這完全不夠我們母女三人的生活費。 一般如果是丈夫不在的家庭,像是舊日本軍的家庭,日本政府會給予補助。但是我們屬中國籍的家庭,無法獲得這樣的優惠。而這時有些來自中國的友人建議:「不論將來的哪個時代,清朝直系血統都是最尊貴的。為了愛新覺羅家著想,您應該將令媛送到橫濱的中國人學校就讀。」但是現實的經濟情況卻不容許我這麼做。 就在慧生在進入初中就讀後不久,有一天突然對我說想學習中文。我個人也認為女兒早晚都該學些中文、瞭解中國的風俗文化,於是立刻帶著慧生拜訪一位住在澀谷的伍淑老師。伍先生原是受聘于東京大學,後來遭到一群不明是非的學生所抵制而被迫辭職。他是一位學士淵博、人品高尚的老師。生活清苦,一個人孤單的住在六迭榻榻米大左右的房裡,靠著私下教授中國文學來維生。 老師要求剛開始學中文的慧生每天要用中文寫日記。 「母親大人,中文真的很難。像這種情況,中文該怎麼說呢?」一開始時,慧生常會像這樣問我一些問題。不過,身上留著的畢竟是中國人的血,她學起中文進步之神速,甚至連伍老師都誇獎的說:「好好學個五年,一定能成為一位具有中國人水平的出色文學家。她是我所教的弟子當中,最有文學才華的。」若不是後來我被大膽的慧生所寫的一封中文信給嚇著了,我仍一直以為,老師這番話不過是客套話而已。 慧生喜好閱讀的程度,隨著學年的晉升有增無減。 我的母親對沉迷于書堆裡的小孫女有一句口頭禪:「小慧,健康最重要。你這樣子讀書,身體搞壞了怎麼辦?」而且慧生根本不運動,醫生還特別提醒她要多注意健康。後來嚴重到必須注射碘時,令我再也看不下去,再三叮嚀她:「要看書可以,但是也要運動。還有不要在電車上看書,對眼睛不好。」沒想到她一臉不在乎的回答:「只有看書的時候才是最快樂的啊!」「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愛漂亮,可是書卻是一輩子也讀不完的。」聽她這麼講,讓我想起慧生這閱讀狂的嗜好跟她的父親是同個模樣,想想也只好作罷了。聽說我的丈夫小時候是個連洗澡都書不離手的書蟲。 初中三年級時,我發覺慧生好像開始看些深奧難懂的書,仔細一瞧後才知道,書架上擺著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等這類的書籍。 我提醒她:「小慧,你的年紀讀這些還太早。」她卻反駁我說:「母親大人,中國已經成為共產主義的國家了!如果跟不上自己祖國的變遷,可是很糟糕的。您要不要也讀讀看呢?」被她這麼一提,我只好忍住頭痛勉強的讀了七十幾頁。 有一天,從日本紅十字會輾轉寄來一封信,信封上的郵戳蓋著中國撫順。我心中七上八下的,打開一看,果然是溥傑寫來的信。 「我目前人在撫順,一切都好,不要掛心。……可以再和你們通信,真是萬分的欣喜。這都托慧生的福,周總理看了這封信,並將它轉遞給我。周總理還說非常的欣賞這封信,誇獎信中的中文寫的好……」 我既高興又驚訝的看著慧生。 「小慧,你什麼時候寄的信?」 「我想母親一定非常擔心父親的安危,我也是一樣的。所以便決定寫一封信給周恩來總理。」 「直接寫信給周恩來先生……,而且還瞞著我,小慧,你也真是太大膽了!」 她不理會因這突來的喜訊而感到錯愕的我,只是反復讀著父親的信,像是要將它吞了進去似的,眼睛炯炯發光。然後她回到房裡拿出一張寫著中國字的信紙給我。 「這就是信的草稿,如果我把它拿給您看,您一定會很擔心吧!所以我決定自己悄悄地寄出去。」 我仔細讀了一下這封信,流暢的中文真是令我意想不到。 ◇ 「我的中文拙劣,但請允許我用在日本學習的中文寫這封信。我的父親溥傑久無音訊,母親和我們都很擔心。我們不知給日夜思念的父親寫過多少次信,寄過多少張照片,但是從來沒有收到任何的回音,只能望洋興嘆。 儘管人的思想各有不同,然而骨肉親情卻是一樣的。我想,如果周恩來總理您有小孩,一定能夠理解我們對父親的思念之情;也一定能夠理解期盼與丈夫團聚,同時含辛茹苦的將我們撫育成人的母親的心情。 現在,中國和日本仍然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但是我們這個有著中國人的父親與日本人的母親所組成的家庭,是真心的期望中日之間的友好關係。這份心願無人可以阻擋。母親期盼早日能夠回到父親身邊,而我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中日友好的橋樑,所以才極盡所能的學習中文。 請您將這封信及照片轉交給家父。謝謝。」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