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辜鴻銘傳 | 上頁 下頁
四、仕在北洋·幕府二十年 第八章 南洋公學·哀歌(1)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

  紫禁城的黃昏。

  上海。南洋公學,辜鴻銘執校長印。

  這年初,完成了回憶張之洞的文章後,窮居北京的辜鴻銘,深感局促於下僚,難有建樹,更何況此時,大清已是無可救藥,明主張之洞已死,困居於此,徒然消磨時日,日日見到暮氣沉沉的京師氣象。令人鬱悶;朝中諸公碌碌,令人喪氣,不如歸去。遂辭去外務部職,南下上海。受聘,任南洋公學校長。南洋公學,1896年4月盛宣懷創設於上海,由電報、招商兩局提供經費。分設四院:師範院,即師範學堂;外院,即附屬小學堂;中院,即二等學堂(中學堂);上院,即頭等學堂(大學堂)。1903年改名為上海商務學堂,不久又改名商務部高等實業學堂。1906年又改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設有鐵路、電機等科。辛亥革命後,改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1年與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交通傳習所等合併,改名為上海交通大學。

  時正值沈曾植辭官居上海,兩人時常過從,相與悠遊,同時宦海浮沉數十年後,深感國事不可為,正因有報國之心。自許經世之才,卻不能得到施展的機會,更是痛苦萬分。此時兩人索性拋開朝廷之事,讓那些吃肉的人去管,自命吃素的,也就樂得個輕鬆。

  而此時的大清王朝卻越來越不好過,隔三間五總有些些事情,刺痛朝廷中樞的神經。一幫積極鼓吹立憲的人,以張騫、湯壽潛、鄭孝骨為首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康有為將保皇會改組為中華帝國憲政會,梁啟超在日本組織政聞社……花樣百出,連續組織四次到北京請願,希望早日召開國會,遭到清廷拒絕,絕了他們的希望。

  同時一幫不曉事的朝中大員,借商辦鐵路收歸國有之機,向帝國主義大肆借款,掀起一場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風潮,成立保路同志會。四川總督奉命擒殺請願群眾,迅速點燃四川武裝暴動的火焰。清政府命端方帶兵從湖北入川。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不久即被鎮壓,但清政府卻驚恐萬狀。正如孫中山所說:「已震動全球,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已在一代人,特別是青年人中紮下了根,湖北武昌在革命團體日知會,湖北軍隊同盟會。群治學社……等的領導下,在軍隊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四川、廣州形勢的鼓舞下,準備發動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很快革命黨人就控制了武漢三鎮,於11日推黎元洪為都督,建立湖北軍政府。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畢業,後在海軍供職。甲午戰爭後,投奔湖廣總督張之洞,頗受寵信,兩次奉派到日本學習,升至湖北新軍協統。1911年保路運動興起,以軍界代表資格參加湖北鐵路協會。湖北軍政府成立,出任都督。1912年當選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仍兼鄂督。袁世凱竊權後繼任。1915年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職。1917年張勳入京後被逐。1922年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府後複職,次年又為直系所逐。1928年6月病死于天津。】

  武昌起義後,各省人民莫不同情革命,聞民軍勝利,額首相慶,奔走相告。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安徽、福建、廣東等十三省和最大的城市上海紛紛宣佈起義,一時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有的地方扯下龍旗,換下長袍馬褂紅頂子,掛出一塊軍政府的牌子,即宣佈革命。

  另一方面清廷朝中一幫天潢貴胄,卻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舉國上下一片鬧哄哄一擁而上的革命景象。親貴遺臣紛紛出都,天津上海青島大連等洋人租界,擠滿了他們的身影。屋租房價頓時驟升,有人寫一聯嘲諷這些風逃勳臣:君在,臣何敢死?寇至,我則先逃。

  上海,望平街(當時報館集中地)上,萬頭攢動,許多人整天都在那裡探聽革命的消息。此時卻有許多遺老遺少,藉口交通堵塞,要求租界加以取締,妄想像戈登當年鎮壓太平軍一樣,對這次革命進行干涉,阻撓甚至武力鎮壓。十月二十五日,辜鴻銘投書《字林西報》,編輯全文照登,信中稱:「此可為模範之租界,猶屬大清之世界,若肯從上海報館中癡人妄說,刊刻排滿圖畫文章,非獨有違萬國公例,抑豈事理之平?……夫此等排滿文章,意在鼓動長江及各埠數百萬饑民,使其拋卻服從皇帝之職,意使乘問起事耳。……如今日望平街所刊排滿文章,英人豈能置之不言?我愈思英將戈登之誠實盡職矣。」

  辜鴻銘稿一投出,如像往常一般來到南洋公學,不料學生們看了他的文章後大怒,同時有的報章上稱他為「怪物」,更助長了學生們對他的看法:此公是頗有反革命意思的。於是一哄而上,圍著辜鴻銘,大加詰難,一時洶洶嘈雜。令辜鴻銘應對不暇。突然辜鴻銘一聲大喝,打斷學生的哄嚷,頓時都靜靜聽著,只聽他說道:「言論本可自由,汝等不佩服我,我辭職。」

  學生們頓時鼓掌,鬧哄哄散了開去。

  辜鴻銘大為氣惱,長辮一拋,即返身離去,也不再到學校。辭去南洋公學校長,整日裡潛心向壁,鑽研中國文化,或與來訪之中外客人高談闊論而已。北京,武昌起義後,清廷在無知而又無能的隆裕太后和軟弱無能的攝正王載灃的統治下,很快陷入一種近乎愚蠢的狀態。醇賢親王載灃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曾犯過一些嚴重錯誤,而現在他繼續還在犯著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決定或者是被說服要恢復一個人的職務,而這個人正是他最危險的敵人,兩年前被他貶黜並使之丟臉的那個人,以為起用此人即可結束大清王朝中群臣的恐慌,重新穩定整個混亂不堪的帝國,年幼無知的宣統皇帝可以重新坐到龍椅上做他童年的夢。

  毫無疑問,起用袁世凱可能會有一個明顯好轉的局面出現。這位療疾彰德的袁世凱在帝國訓練有素的新軍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朝中文武大員多出自他的門下,其他勳貴也多與之溝通,他對各種政治集團的影響仍然是很大的。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要他統兵南下,鎮壓革命。此時的袁世凱卻熬足了架子,知道他的機會來了,卻不管清政府這邊如何急,越急對他越有利,來了個不痛不癢的答覆,表示歉意,此刻不能服從皇上的召喚,因為兩年前迫使他返鄉治療的足疾至今未愈,不肯從彰德老窩中出山。而他的一幫親信坐鎮前線觀望不進,急壞了載灃等人。

  十月二十七日,袁世凱開出條件,提出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授與他軍事全權,保證供應充足軍餉等等。同時親信也致電清廷,搖旗呐喊,最後,不得不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袁世凱見火候已到,即走馬上任,一到北京,他就發覺自己是掌握局勢的人,他可以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並且確信不會有人妨礙他。他身兼湖廣總督,統率軍隊和組織內閣,於是他著手處理軍務,並迅速扭轉了長江中游地區同革命軍的鬥爭形勢,把武昌對岸的漢口和漢陽從革命軍手中奪回,但他並不急於進攻,他有自己的打算。

  袁世凱很快派唐紹儀到上海同革命軍商討和談事宜,不料唐紹儀一到上海不久,即發表贊成共和的聲明後辭去代表的職務,所有的人都明白了,袁世凱並非忠於清廷,他更忠於他自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