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辜鴻銘傳 | 上頁 下頁
四、仕在北洋·幕府二十年 第七章 天子足下(2)


  張之洞也不理他,辜鴻銘坐下後,命人泡上茶來,張之洞呷了一口,緩緩說道:「湯生,一罷朝我就到處找你,你怎麼現在才回來?今日你這折奏疏,別的不說了,又何必加上兩句:『用小人辦外事,其禍更烈』。徒然與袁項城結怨。」辜鴻銘一聽,原來是為此事,大大松了口氣,答道:「香帥,袁項城的為人,你也不是不知道,聽說你去年進京時,袁項城與你同入軍機處。項城會見德國公使時,曾得意地說:『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專講辦事的』。」

  「香帥,試想,當今天下辦事,哪種不要學問?似他這等顢頇,如何做得好事?天下不要學問的事也有,如老媽子倒馬桶,就用不著學問。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天下還有什麼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的。」

  張之洞知他不服,也就不再多說,但心頭的話也放不下,遂又說道:「我知你素倔強,說服不了你,不過你這道奏疏卻令鹿定興十分欽佩,但有什麼必要呢?」

  辜鴻銘一聽,當下回道:「此時尚非袁之天下!」

  說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張之洞也就默然無語,不再多說了。

  【鹿傳霖(1836~1910)字滋軒,一作芝軒。直隸定興人。同治進士。歷任廣西興安知縣,桂林知府,河南、山西巡撫。1895年擢四川總督。因上疏主強對三瞻行改土歸流,奕沂惡其多事,被撤職。1898年戊戌政變後,起用為廣東巡撫。次年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他募兵三營,護送慈禧太后逃西安,授兩廣總督,旋升任軍機大臣。回京後兼督辦政務大臣。宣統即位後,與醇賢親王載灃同受遺詔,加太子太保,曆拜體仁閣、東閣大學生。】

  羅振玉對辜鴻銘的這道奏疏也極為贊佩,說:「采索根元,洞見癥結;賈長沙(指西漢賈誼)複生,不能過是,蓋天下之至文,沉屙之藥石。」

  辜鴻銘雖然極力倡言,可惜此時,大清王朝已是病入膏肓,無處下藥了,誰人還會聽他一言呢?

  1908年11月,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隔一日,先後離去,鬥了一輩子的姑侄二人,到黃泉路上也走到一塊,可能不會寂寞了。

  慈禧太后執掌政柄達四十餘年,如今一死,出現權力真空,如何穩定朝局,成了此時的大事。張之洞以顧命重臣的身份,晝夜入宮議事,為繼承皇統、權力交替出謀劃策。光緒帝死後,皇后隆裕為皇太后,此時問諸大臣:「何人繼位?」

  諸臣都悶著,不吭氣。張之洞回答說:「承嗣穆宗毅皇帝(指同治),兼祧大行皇帝(指光緒)。」

  隆裕問:「何以處我?」』張之洞答:「尊為皇太后。」

  隆裕說:「既如是,我心慰矣!」

  在此嗣君年幼,國變日亟,人心惶惶,朝中老成凋零殆盡之際,有些大臣心中慌亂,手足無措,甚至提出調兵入京。張之洞老成持重,極力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引起民心惶恐,加以阻止。同時請度支部發放款項周轉市面,安定人心。張之洞的這些行為,顯示出「一言定邦」的元戎重臣的特殊地位。

  順利過渡,溥儀繼位,醇賢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載灃(1883~1951)清末攝政王。愛新覺羅氏。滿族。1890年襲爵為醇賢親王。1901年被派充頭等專使赴德國「謝罪」。1908年,其三歲之子溥儀即帝位,任監國攝政王。遂罷免袁世凱,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並任用買辦盛宣懷推行加捐加稅,鐵路國有等政策。1911年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12月被迫辭職,仍居北京。1928年遷居天津,後去東北。1951年病逝。】

  【溥儀(1906~1967)姓愛新覺羅,名溥儀,字浩然。清朝末代皇帝。1908年11月繼帝位,次年改元宣統。由其生父攝政。1908年11月~1912年2月在位。辛亥後,退位,仍住北京皇宮內。1917年7月,張勳擁之復辟,12天失敗。1924年,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廢大清皇帝稱號。次年潛至天津,謀復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賣身投靠日本到東北。次年任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又改稱皇帝,改元「康德」。1945年日本投降,入蘇聯監獄。1950年,移交中國,禁於撫順。1959年12月獲特赦,回北京。1967年病逝於北京。】

  載灃攝政後,大肆任用滿族親貴,無視此時漢族大臣在朝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所欲為。張之洞此時尚無明顯政敵,處境還算平穩,袁世凱則不同了。袁世凱由於曾出賣過光緒帝,光緒帝恨之入骨,據說光緒生前就常寫「袁世凱」三字於紙條上,然後撕碎……因此為皇帝系統的貴胄所深恨。據說,光緒帝臨死前留下遺詔:對袁世凱,「時機一至,立即處斬」。光緒帝之弟載灃攝政後,聲言為兄報仇,要誅袁世凱而後快。更重要的是此時袁世凱手握重兵,佔據軍政外交要津,「權重震主」,為少壯親貴集團所不容。這樣,光緒、慈禧一死,袁世凱性命可憂。

  張之洞雖素對袁世凱的驕橫頗為不滿,但老於世故人情的他意識到,親貴們對袁世凱的打擊排斥,不是沖著袁一人來的,而是沖著漢族官員來的,兔死狐悲之感湧上心頭,因此才對梁鼎芬、辜鴻銘的奏疏表示不悅。現在載灃要殺袁世凱,張之洞當然不能置之不理。

  當載灃代表隆裕皇太后臨朝,宣佈袁世凱罪狀,以為帝后不和,國政失調,皆袁世凱所致,宜處極刑。宣佈後,朝上大臣緘默不言,面面相覷。唯張之洞犯顏直陳,稱袁世凱身負練兵重任,京畿為其勢力所在,倘處置不慎,非國家之福。載灃覺得問題比較嚴重,決定從輕發落。

  張之洞為此,出朝後曾與人說:「主上沖齡踐祚,而皇太后啟生殺黜除之漸,朝廷有誅戮大臣之名,此端一開,為患不細。吾非為袁計,為朝局計也。」

  清宣統六年,1909年1月21日,頒佈罷除袁世凱的上諭,袁世凱以患足病,著即開缺,回籍養屙。袁世凱回到河南彰德,卻無心養病。朝中大臣早已為袁世凱收買,而他的一班心腹重臣,文武官員,早已身任要職,佈滿朝廷內外,對袁唯命是從。彰德成了名符其實的小朝廷。

  罷斥袁世凱,一方面顯示了同光中興,地方封疆大吏權勢上升,漢族官員控制時局,滿族親貴的地位受到衝擊,同時也是標誌著漢族支持大清王朝的結束,再也不能為滿清王朝提供大量的、富於活力的人才了。而滿清王朝皇子皇孫們似乎確實遇到了皇帝的末年,舉動失措,不知大體,只知爭權奪利,個個都盯著官位,沒有幾個是能做事的。

  隨即,載灃以監國攝政王代理大元帥,系統禁衛軍,掌軍政大權,任命他的弟弟載洵為海軍大臣,另一個弟弟載濤為軍諮大臣,痛昌為陸軍大臣,實現了由皇室把持兵權的意圖。這一幫紈絝子弟執掌大權後,政局可想而知。全國各地的各種組織不斷活動,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等到處遊說。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到處奔走,時刻準備武裝起義。地方士紳也忍無可忍,大肆活動。大清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