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辜鴻銘傳 | 上頁 下頁
三、婚在東洋(1)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

  南洋,馬來亞。

  闊別家人十四年後,西裝革履、留著中分頭、一副洋博士派頭的辜鴻銘回到了檳榔嶼。

  此時,尼蒙橡膠園家中,對辜鴻銘寄以期望,給他信心的父親,早已埋骨黃土,再也不能分享他異國的奇遇和成就。只有墓上的荒草在風中搖曳,辜鴻銘只能以自己的成績告慰九泉之下的辜紫雲了。如今掌理著橡膠園、支撐門戶的是他的哥哥辜鴻德。

  在家裡呆不多久,學得一身本領、精通西方文化的辜鴻銘。被英國殖民地政府委以公職,派往新加坡。

  在新加坡,他的日子倒也過得輕鬆自在,對他來說這一差事顯然是極易對付,整日裡西裝革履。口叼埃及香煙。風度翩翩,滿口英文,時而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語、閩南話,徹徹底底的一個西洋紳士派頭。

  辜鴻銘的這種生活會一直過下去——如果不是碰巧遇到遊學法國、返國途經新加坡的馬建忠,那麼,辜鴻銘也許不過是一個成功的殖民地政府官員或者別的什麼,而不會是日後名震中外的宣揚中國文化的發言人了。

  這天,辜鴻銘正心不在焉地坐在辦公室,整理桌上的文件,一位同事興沖沖地找來,告訴他:「一位從法國留學回來的中國人,到了這裡。聽說叫馬建忠。」

  辜鴻銘也沒有經意,只是懷著好奇,想去看看這位不知面目的祖國的官員,即前去看個究竟,不想這一看改變了辜鴻銘日後的生活和命運。

  【馬建忠(1845~1900年),出生于江蘇丹徒,年輕時即開始研究西學。馬氏一門三兄弟,個個不同凡響;大哥馬建勳,淮軍糧台。中國第一位神學博士。三胞兄馬相伯,民國中興人瑞,早年任徐匯公學校長,後創辦復旦大學,曾任北大校長。馬氏三兄弟,皆天主教徒,受西學影響極深。】

  馬建忠幼年即就讀徐匯公學,1876年,清政府派他赴法國留學,並擔任使館譯員。回國後,入李鴻章幕,主辦洋務,曾去印度、朝鮮處理外交事務。他精通西學,又有深厚的國學功底。著有《適可齋紀言紀行》。精通英語及希臘語、拉丁語、法語,著有語言學專著《馬氏文通》,選經、史、子、集中的句子,參照拉丁語法研究古代漢語的結構,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辜鴻銘在法國時,正值馬建忠亦在此留學,早聞其名,未曾相識。

  辜鴻銘此時眼中的馬建忠,長袍馬褂,正宗清朝官服,大頂帽,氣宇不凡,儼然正宗的中國學者派頭,氣象肅穆。後來辜鴻銘曾對這種天朝衣冠大發議論,忘卻了「豬尾巴」之辱,與人談英國人蔔蘭德對此等衣冠的感慨,這位上海工部局的書記官靠他的《江湖浪遊》中稱:五十年來,我西洋各國,因與中國通商,耗費許多兵餉,損失無數將士,每戰輒勝,及戰勝以後,一與交涉,無不一敗塗地,是豈中國官員之才智勝我歐人耶?其品行勝我歐人耶?是又不然。若論其才智,大概即使為我歐人看門家丁,恐亦不能勝任;論其品行,亦大半穿窬之不如,此等無才無品之人物,何我歐羅巴之欽使領遇之,便觳觫畏懼,若不能自主,步步退讓,莫之奈何!其故安在?余於此事,每以為怪。研究多年,始得其中奧妙,蓋中國官之能使我西人一見而觳觫恐懼者,無他謬巧,乃其所服之黼黻為之厲也。鄙人之意以為今日我西洋各國,欲圖救交涉之失敗,急宜與中國訂新約,以後凡外務部及各省與我交涉之大小官員,不准掛朝珠穿黼黻,逼令改用窄袖短衣聳領高帽,如我歐制。如此黼黻即不能為厲於我,則我西人之交涉庶不致失敗矣。中國果能遵此新約,我西人即將庚子賠款,全數退還中國,猶覺尚操勝算也。

  馬建忠見來訪者,一副西洋人的著裝,分頭、西裝革履,一身當地政府職員的行頭,遂抱拳拱手,和顏問道:「在下馬建忠,閣下尊姓大名?」

  辜鴻銘聽到詢問,即客氣應道:「鄙人辜鴻銘,生長南洋,求學西洋多年,滿腦子西洋貨,身為炎黃子孫,無緣得識中國文化,亦無機會研習中國文化。今聽說先生借道回國,途經此地,特來請教。」

  入座後,馬建忠命人奉上一杯清香的中國茶,爾後聽辜鴻銘講他的家世,求學歐洲的經歷,學問心得。

  言談間,馬建忠見這位滿腹洋學問的青年,思維敏捷,辯才通達,態度懇切,遂老實不客氣地給他指點學習中國文化的門徑,其要旨在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數幹年的文明,洋洋大觀,鑄就其精髓的,不外儒道兩家。首先抓住這兩大經絡,弄通了之後,就能觸類旁通。最切實的方法,還是直接生活在中國人當中,做一名中國百姓,只要化做中華文化中的一滴水,便是中國文化的一分子。

  「中國文化之能傲立於世,垂數千年而不衰,端在於其真正的人文主義精神,只要接受了中國文化的,便是中國文化的一分子,超越了種族地域的差異。在中國文化的世界。雖有地域的差異,卻改變不了他們共同的文化信仰,正是這種共同的文化信仰把整個中國文化世界融成一體。漢字使他們在地域、方言、種族之上緊密交流,中國文化信奉的是『四海之內皆見弟』。

  「在那裡,沒有高高在上的世襲貴族,他們通過勤勞、智慧獲得成功,吸引和發揮了人民的創造才能和智慧,正是這種優秀的制度使中國政府一直能夠保持高度的效率,使他不致于步埃及、希臘、羅馬的後塵而消亡。

  「為防止官僚的腐化,侵蝕政府機構,中國文化特別強調道德的原則,每個官員必須是道德的典範,他們如果在道德上有失誤,就會受到彈劾,這是儒家的精義——禮義廉恥,使中國人能彬彬有禮。

  「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則非常強調閒適和諧。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無不在闡述一種思想——和諧,這是道家的精髓,在日常生活中,與自然相順應,絕不逆天而行,他們勞作休息、娛樂、談詩論道、書法、繪畫、飲食服飾無不刻意追求,又要達到妙造自然,這一點與法國人特別相似。你是知道的,法國人也生活得相當閒適,他們的烹調和露天咖啡館,可以和中國人飲食茶館媲美。中國人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體悟人生的樂趣,絕不狂妄地設想自己能主宰世界,這與西方人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西方人接受不了儒道思想。

  「然而儒道兩家又不是不能相通融的,一個人立身處世要有儒家的剛強忠義,所謂君子自強不息,生活中又要有道家的和諧閒適。

  「但現在,中國已在顯出老相了,它對進步總是冷眼旁觀,嗤之以鼻,不過,那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消極行為而已……」

  辜鴻銘聽得入迷,馬建忠更是說得激動。

  「自鴉片戰爭後,西歐諸國對中國大肆侵略,仗著先進的兵器為所欲為。我們留洋,就是要看看西洋人憑甚麼可以到處橫行,從一個新的角度,看看中國人到底甚麼地方不行了。然後再設法療治,使我們的民族老而彌壯,使我們的國家自立於世。

  「似你這等深通西洋學術文物,典章制度的人才,正當國家用人之際,怎好屈居此不中不洋之地,久困於庸庸凡夫之中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