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辜鴻銘傳 | 上頁 下頁
二、學在西洋(2)


  布朗先生卻堅持要他背下去,說:「你完全可以像念咒一樣學。」

  辜鴻銘愣愣地問:「什麼念咒?」布朗先生解釋說:「有天,我見你父親拿著一本書念,你跟著念;你父親要你出去,你不出去,我要你父親不要往下念,就把那一段念上十幾遍,你也跟著念。第二天,我要你背你都背對了,那天,你父親念的,我不懂,你懂不懂呢?」

  「不懂。」

  「還能背嗎?」

  「能。」

  「所以,」布朗先生接著說,「只要你這麼背下去,咱們再弄明白它,不就行了?我在你這年歲,我父親逼迫我背莎士比亞作品,勉強背了幾句,次日一早起來,全忘了。後來我實在受不了,就逃到外祖父家,學習簿記,準備將來在銀行、公司或其他部門找工作。我父親氣得要命,罵我沒有讀書的天賦,我卻相信你有這個天賦,《失樂園》、莎士比亞戲劇,你不是背得很好嗎?拿出信心來。」

  就這樣伊哩哇啦,不明不自地搞了半年多,終於把一部《浮士德》夾生飯似地裝進了肚皮,輸入腦袋。

  在為辜鴻銘的語言教育安排的同時,布朗先生還對他的科學基礎知識的充實毫不放鬆。一到蘇格蘭,就親自教他數學,整整教了他半年時間。接著,請了位老友,住在家裡,繼續教辜鴻銘上午數學、下午物理、化學。而且布朗先生很注意讓他掌握實際經驗。正好布朗家有一個很好的科學實驗室,既學理淪,又能做試驗,為以後辜鴻銘學習土木工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辜鴻銘來到十九世紀中期的蘇格蘭,頭上拖著一條辮子,每次出門,街上的小孩子總是跟著他叫喊:「瞧呵,支那人的豬尾巴。」他成了自負的歐洲人嘲弄的對象。但因為有父訓在先,不敢剪辮子,忍受著這種屈辱,閉門讀書,帶著一種不平氣讀書。也許正是這個傷口,使他對西方人的態度極端刻薄,而對中華帝國崇拜得五體投地。日後,常有一句話掛在他的嘴邊:「他們看不起我們。」幾年後的一個冬天,他的義父布朗先生到倫敦去了。終日埋首讀書、很少出門的辜鴻銘,瞧准機會,前去拜訪一位鄰居——他的女朋友,一位黑頭發、藍眼睛、白皮膚的英國姑娘。

  辜鴻銘的這位女朋友調皮、活潑,非常可愛,辜鴻銘這天一到,她就非常高興。突然,她拿起辜鴻銘的辮子,賞玩不已,讚歎道:「中國人的頭髮,長長的,編成一條黑色的辮子,真是太可愛了。我的頭髮也是黑色的,送給我吧!」辜鴻銘頓時來了興趣,拿起一把剪刀,一刀將辮子剪了下來,遞給她,毫不吝惜地說:「你肯賞收,是我的榮幸。」

  在姑娘面前,辜鴻銘早已將父訓忘得一乾二淨。後來,他客居北京時,對女人更是揮金如土,一舉就曾在一位妓女身上花掉四百大洋,而一家五口當時維持生計一個月也不過六個大洋而已。

  一年後,辜鴻銘對《浮士德》早已是溜熟了,布朗先生才開始著手逐句講解這部深奧恢宏的詩篇,時而德語,時而英語,爺兒倆談笑風生,意趣盎然,一講就講了三個多月。

  最後,布朗先生問他:「對《浮士德》有什麼感受?」

  他回答說:「我的思想由簡單轉入複雜,由浮淺轉入淵深了。」

  布朗先生告訴他:「科學知識也是由簡單入複雜,由浮淺入淵深的!」

  辜鴻銘說:「科學知識是物質世界的變化規律,越研究,越細密,越細密,越清楚。文學的知識是精神世界的變化動態,越研究,越渺茫。越渺茫,越糊塗。我看浮士德算不上好人,上帝不該派天使來救他。至於文學詞句的深奧、難慷,與科學詞句的簡明、易懂,差別就更大了。」

  布朗先生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段時間,才繼續說:「那麼你覺得這部書與莎士比亞戲劇比如何?比《失樂園》如何?」

  他說:「莎士比亞反映現實生活,是是非非,清清楚楚,一望而知;浮士德哲思深遠,是是非非,恍恍惚惚,沒法分辨;《失樂園》熱情澎湃。沉鬱穩健,剛剛強強,高歌長嘯。莎士比亞好懂,浮士德不好懂,而《失樂園》感人。」布朗先生不住點頭,說:「現在,你的英文、德文已經不錯,將來的造詣如何,那得靠你自己了。另外,我給你提的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一定要讀,他是我知道的愛丁堡最有才華的學者。你的成績足以考入令人神往的愛丁堡大學。」

  辜鴻銘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了為他開設的各種課程,現在是該到高等學府深造了。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愛丁堡大學文學院錄取。

  愛丁堡大學,造就了許多著名人物,在蘇格蘭的眾多大學中,算是一所新的大學,創立於1582年,然而卻以它的傳統而自豪。校址在舊市區的張伯斯街。主要校舍,是愛丁堡的黃金時代所建的喬治王朝式建築物。

  英國著名哲學家休謨、小說家司各特、歷史學家卡萊爾、著名的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都畢業于愛丁堡大學。

  在這座著名的學府中,保持著濃厚的思索之風,它以傑出的精神奉獻傑出的思想。

  辜鴻銘,充滿著求知的渴望,思索的困惑和活躍的思想,來到了愛丁堡大學。布朗先生領著辜鴻銘拜見了此時的愛丁堡大學校長卡萊爾先生。

  【托馬斯·卡萊爾(1795.2.4~1881.2.5),英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1795年2月4日出生於蘇格蘭南部一個信奉清教的普通農民家庭。1809年。考入愛丁堡大學。因他的父親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名牧師,他在大學期間所學的課程就是為此而準備的。然而,當時愛丁堡大學中占主導地位的啟蒙主義思想學說,使自小接受清教的他受到很大衝擊。大學畢業後,卡萊爾痛苦彷徨,不知所從。1817年,毅然放棄做牧師的打算,開始閱讀大量的德國文學和哲學著作,特別是歌德和費希特的作品,開始以德國文學的翻譯家和評論家嶄露頭角。1826年,與珍妮·威爾遜結婚,不久即遷居倫敦。在那裡轉向社會和歷史問題研究。1837年,《法國革命史》一書使他名揚天下,成為著名的文學家、社會批評家和歷史學家。1865年,卡萊爾被任命為愛丁堡大學的校長。卡萊爾一生著作等身,對資本主義世界作了大量的批評,以一個刻薄的批評現代化的學者知名于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