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普希金 | 上頁 下頁
一八


  作品取材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波蘭貴族利用傀儡德米特裡一世進佔莫斯科為皇的歷史事件,中心內容是描寫冒名為皇者的格裡戈利(楚陀夫修道院的年輕的僧侶)和沙皇鮑裡斯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

  1589年,伊凡雷帝之子沙皇費陀爾去世,死前沒有指定繼承人。費陀爾無子,其弟季米特裡早年被人殺害。於是費陀爾的妻舅鮑裡斯·戈都諾夫登上皇位,繼續施行扶植地主的政策,老百姓怨聲載道。這時,四處流傳著季米特裡為戈都諾夫謀害的謠言。戈都諾夫坐臥不安,經常夢見季米特裡。

  莫斯科一個修道院的一個小僧,由於忍受不了修道院的寂寞,想出一個大膽的計謀,他逃離出修道院,冒充季米特裡,利用想侵略俄國的波蘭王,向俄國進攻。

  戈都諾夫得知假季米特裡出現後,非常驚惶。假季米特裡在波蘭王的支持下攻入俄國境內,但在初次交鋒時失利。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戈都諾夫雖兵強馬壯,但他有失於民,特別是他無法戰勝所謂「王子」複國的流言,而假王子季米特裡一路勢如破竹。1605年,冒名皇者勝利進入莫斯科,人民紛紛前來迎接,戈都諾夫服毒自盡。

  作品具有濃厚的民主思想。在戲劇性的衝突中,特別強調了人民的力量和人民對歷史進程的決定性作用。

  在《鮑裡斯·戈都諾夫》中,普希金表現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應具備的歷史感。他不像古典主義作家那樣注目于皇統,也不像浪漫主義作家那樣強調人物之間的性格鬥爭,而是透過歷史事件,透過中央集權與分封貴族的矛盾,得出了「人心向背是改朝換代的決定因素」,「人民是不可忽視的」這種現實主義的論斷。

  全劇的情節中心雖然在冒名皇者與沙皇鮑裡斯之間的爭權奪利上,但並未停留在單純的個人權力的得失上,而突出了人民在他們的鬥爭中的重要地位。鬥爭的雙方都想得到人民的擁護,都想在人民的公意中為自己尋找支持。作品以此證明人民群眾在社會鬥爭中確實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也證明普希金比當時的十二月黨人有著更高的民主主義思想。從表層的戲劇衝突看,主角是假冒皇者和沙皇鮑裡斯,但真正的主角卻是人民。

  在第一場戲裡,大貴族伏羅敦斯基的一段說白,以及以後許多情節,都證明分封的貴族已喪失獨立地位,喪失舊日固有的封建道德準則。人民完全掌握在鮑裡斯手裡。詩人借他喜愛的人物普希金公爵的口,指出這並非鮑裡斯的統治術的高明,而是因為他豢養了大批密探,無情地鎮壓敢於抗命的分封貴族。當然,大貴族也從專制的中央集權那裡得到了實惠,即可以當宮廷貴族和朝臣大官。鮑裡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需要使用非名門貴族的能臣。當巴斯馬諾夫受命統帥陸軍時,鮑裡斯說:「讓貴族們為逝去的名門特權而悲哀吧。現在應該輕視名門的不平之鳴,取消這種惡劣的陳規陋習。」儘管分封貴族和中央集權的沙皇的矛盾無可調和,而使分封貴族倒戈轉而擁護假季米特裡的原因卻如普希金公爵這個詩人的祖先所說的:

  我們厲害的是什麼?
  並不是軍隊,不是的,……
  而是公意——是的,
  人民的公意。

  詩人在悲劇中廣泛地描寫了群眾的集會,寫了各式各樣的普通人,有瘋僧、乞丐、逃跑的農奴、哥薩克、老婦人、小孩等。寫了百姓反鮑裡斯的情緒或對誰當沙皇都不關心的漠然態度。尤其是直接寫了假季米特裡雖在軍事上潰敗了,卻由於人民的擁戴,很快又聚起了力量,整頓了聞風歸順的人,組成向莫斯科進軍的隊伍。詩人以悲劇的全部形象體系,指出人心向背是改朝換代的力量。

  當然,普希金也歷史地表現了人民群眾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不成熟。例如他們常常是一群烏合之眾,對沙皇抱有幻想,在鬥爭中經常被人利用,到頭來仍然不能改變受奴役的命運。值得注意的是,詩人藝術地表現了人民的覺悟逐漸提高的過程。悲劇是以這樣的情節作結的:

  公民們,瑪麗婭·戈都諾娃和他兒子已經服毒自盡,我們找到了他們的屍體。

  (人們一時恐懼,無人吱聲)你們為什麼默不作聲?請高聲呼叫:季米特裡·伊萬諾維奇沙皇萬歲!(大家依舊默不作聲)假冒皇者要求人們高呼萬歲,眾百姓卻沉默不語。這雖還不能說明人民群眾在當時真正認清了統治者的真面目,卻也證明詩人對人民是寄予厚望的。

  作品的情節是極富於戲劇性的,雖說它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但經過悲劇詩人的精心設計和巧妙處理,在緊張激烈、扣人心弦的戲劇衝突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取得了無以倫比的戲劇效果。

  戈都諾夫為了奪取國家的權力,欺騙了人民,而現在卻是一報還一報,另一個騙子要來欺騙他,兩個騙子,兩句謊言,扭成了劇本的「結」。

  而悲劇詩人在解開這個「結」的時候,也就是在兩個騙子格殺的時候,把人民不知不覺地推到了前臺。

  作為劇本的中心人物,戈都諾夫的性格是豐滿的,多面的。

  戈都諾夫在外面是個兇殘的暴君,狡猾的陰謀家,但在家中對兒女態度溫和,一點也不像殺人的兇手,而是一位面色略帶憂鬱的好父親。

  這一點正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①相似,是一個多面性格的統一體,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普希金真實地展露出這個「麥克白」②的內心世界,在假冒皇者出現後,戈都諾夫便惶惶不可終日:

  〔①②夏洛克和麥克白都是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人物,前者是著名的吝嗇鬼的形象,後者是著名的野心家的形象。〕

  啊,我窒息難忍,胸口發脹,
  放開我,讓我恢復正常!
  熱血全部湧到了臉上,
  然後再回到身上。
  為什麼十三年來,
  被害的兒童經常進入我的夢鄉?
  對,對,正是如此,我明白了。
  可是,這個對頭到底是什麼模樣?
  是誰的身影一直徘徊在我的身旁?

  而另一個騙子(假冒皇者)也並非心安理得,他也正處在重重矛盾之中,並且,這種矛盾的「結」又因愛情的「情結」的捲入而「結上加結」、「難分難解」了。

  普希金借用一塊「試金石」讓假冒皇者經受種種心理的衝突和考驗,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戲劇性和人物的性格。這塊「試金石」就是美麗、高傲而又野心勃勃的瑪麗娜小姐。假冒皇者愛上了她,但她卻看不上這個「王子」,但為了實現她當皇后的野心,她還是決定追隨「王子」。

  可這個「假王子」為了愛情,卻不想欺騙他所鍾情的女子,而想對她袒露真情:

  不要折磨我,瑪麗娜,我的美人兒,
  請不要說,你愛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地位。
  我在你面前感到幸運,
  你這種話會把我的心撕碎。
  怎麼?假如萬一……噢,可惡的恐懼心理。
  請告訴我,
  假如我的出身並不高貴,
  假如我並非沙皇伊凡的兒子,
  即被世人遺忘多年的那個孩子,
  那,你照樣愛我,是不是?

  但這個美人兒回答道:
  你肯定是季米特裡,
  不會是別人,
  我們喜愛的正是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