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黑格爾 | 上頁 下頁
二四


  黑格爾不僅是一位勤于治學的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的好老師。黑格爾每次上課前總要精心準備,他登上講臺時總是帶著他認真選擇的各種材料,特別是那些寫滿附錄,注釋等等的大筆記本。黑格爾講課只注重課的思想內容,而不在意課的形式是否生動活潑風趣以及是否深入淺出,易於理解。聽黑格爾的課,必須有足夠的耐心,並且善於抓住他在講述過程中迸發出來的思維的火花,這樣,你才能「漸入佳境」,真正領悟黑格爾深奧的哲學思想。

  霍托在他的《生命和藝術的新探》一書的結尾部分對黑格爾的教學方法作了最生動的描寫:「幾天以後,當我在講臺上又看到他時,我最初對他的講演方式和內在的思想進程都不能理解。他無精打采,悶悶不樂地低頭坐著,一邊講述,一邊翻閱和查看自己的大筆記本,時而向前,時而向後,時而在下面,時而在上面。經常的咳嗽聲干擾了講演的正常進行。每個句子都是單獨出現的,並且由於緊張講得不很連貫和沒有條理。每個單詞、每個音節只能勉強地從他的斯瓦本方言的低沉音調中,得到一個非常基本的表達重點,仿佛每一個詞都是最重要的。然而,這整個情景引起了一種深深的敬意,那麼一種尊重的情感,並且由於一種十分認真的素樸的思想而被吸引住了,以致我儘管感到很不適應,儘管我只能從他所講的內容裡懂得很少的東西,但卻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被心悅誠服的吸引住的人。雖然我在短時間內通過勤奮和堅韌不拔還不能完全習慣于黑格爾講課的這種外在的方式,但其內在的優點卻越來越明顯,這些優點和那些缺點融為一個在自身中具有自己完善境界的統一整體。

  「他從事物最深邃的基礎中得出最重要的思想,雖然這些思想是他多年前反復深思熟慮的和深入研究過的。可是要使它們切合實際的發揮作用,還必須由他自己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中重新提出來。對於這樣一種困難而艱辛的直觀的形象思維,除了採用講課的形式以外,採用任何其它的方式都是難於想像的。

  如同古代的預言家那樣,他們愈是頑強的與語言作鬥爭,他們愈富有表達力,凡是他們鬥爭過的東西——有些成功了,有些失敗了——他也以笨拙的認真的態度進行鬥爭並且獲得了勝利。

  「他完全埋頭於對事物的研究,他似乎僅僅根據事物,為了事物本身,而不是為了聽講者從自己的精神中去闡述事物。事物都是從他的精神中產生的。一種近乎慈父般的透徹的講解緩和了那種使人對這些艱深的思想望而生畏的呆板的嚴肅氣氛。

  「他開始有點結結巴巴,講一段重複一遍,再停頓一下,一邊講一邊思考,他好像永遠也找不到適當的言詞,然而一旦當他選擇了一個詞匯,它似乎又是無比恰當的,不常用的,甚至是唯一正確的。

  「最重要的東西總以為馬上就要講到,但不知不覺地已經全部講完了。現在,人們理解了一個命題的明確含義,並且殷切地希望繼續深入下去。但這是徒勞的。思想並不總是向前發展的,而經常是以一些相似的言詞圍繞著同一觀點轉來轉去。如果由於疲勞而分散了注意力,幾分鐘以後又突然不知所措地回到講堂上,那他就要受到懲罰,失去思想內在的聯繫。由於通過對一些看來似乎並不重要的中間環節的小心謹慎的引導,每一種完整的思想還是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出現不同的看法和矛盾,而這些矛盾的徹底解決又能夠促使矛盾的事物最終走向統一。

  「他那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其安然和寧靜的姿態,不斷地在那些似乎無法解釋的事物的深奧之處發掘和探索。這時,他的嗓門提高了,眼睛在教室裡炯炯發光,並在熾熱的信念之火中閃耀,他用他那從不貧乏的言詞觸及到人們的靈魂深處。

  「只有在那些最簡單的問題上,他才顯得笨拙和無能為力。他繞來繞去,躊躇不前,常為這些事情而苦惱。

  「反之,在那些最抽象的概念和最大量的現象之中,他卻能巧妙地運用自如。他能在迄今難以達到的高度上,提出任何一種觀點,甚至是一種很獨特的觀點,並能描繪出它的全貌。

  「用這種方式,他非常出色的描繪了時代、人民、事物、個人。他那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目光使他能夠在多個方面揭示出事物地本質。他的早期的直觀能力直到暮年仍沒有失去在其青年時代所具有的朝氣和活力。」

  正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宣講他的哲學的時候,柏林大學還來了另一位哲學家,他生前屢遭挫折,死後才聲名遠揚,他就是悲觀主義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

  叔本華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他「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無妻、無子又無朋友」。

  阿圖爾·叔本華于1788年2月22日生於但澤。但澤忽而歸於波蘭,忽而歸於普魯士。1793年,但澤劃歸普魯士管轄,叔本華的父親寧可損失1/10的財產,舉家遷往自由城市漢堡。叔本華的父親希望他成為一個不囿于一國之狹隘觀念的「世界公民」,給他取了一個西方各國文字寫法都相同的名字,阿圖爾。這確實使叔本華沒有形成把自身認同於某一地域的國籍觀念。這就是叔本華的「無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