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吾國與吾民 | 上頁 下頁
第七章 文學生活 二、語言與思想(2)


  隨時代之進展,此文學語言與當代通行語言間之差別,愈來愈大,直至今日,學習古代語言,從心理上感到之艱難觀之,幾等於學習外國語言。普通句段結構之法則,書寫的文言與口說的白話是不同的,是以你不能僅把古文字眼填入現行字的地位便可算寫成一篇古文了。例如一個簡單的連語「三兩銀子」,在文言中卻要變更造句法,寫成「銀三兩」;又似現行語中說「吾從未見過」,古文中的慣用語為「餘未之見也」。此目的格的一字,經常置於動詞之前,倘其動詞為否定格的時候。現代中國學生是以常易犯語風上的錯誤,有如英國學生在學習法文時之說jevois vous。恰等於學習外國語言,在一個人真能寫確實流利的古文以前(至少需十年),需要範圍廣泛的使用法之熟習,是以練習之時,經年累月的背誦古代傑作亦為免不了的手續。又恰如很少有人真能暢通外國語言一樣,也就很少中國文人真能寫確實流利的古文。實際上,中國今日只不過三四人能寫流利的周代經典式的古文。吾們大部分乃不得不苦苦忍耐這種書本上的語言,此在外國人固非難以治理的。這書本上的語言且又缺乏語言本身的真意味。

  使用中國的象形文字,使脫離語言真意味的文字得以逐漸發展,文字與發聲原則分離而獨立,加速它的單音組合的性質。而且事實上口語中的二連音的字眼,仍可以用單音文字來代表,因為文字本身由其組合作用已使意義表顯得很清楚。例如吾們在口語中需要一個二連音「老虎」,以資在聽覺上辨別與其他讀「虎」字音的字眼相混淆,但在書寫文字中就用一個虎字已夠了。文言是以較之白話更見傾向于單音,因為它的基本是在視覺上,而非在聽覺上。

  從此極端的單音主義乃發展一種極端簡潔的格調,這種格調不能用口語來模仿而獲免不可理解的危險,而此格調亦即為中國文學特性的美點。如是吾人乃創造一種韻律,恰恰每七字一行,可以包括大致似英文無韻詩的二行字的意義。這種技巧在英文中是不可想像的,在其他別種語言中亦是不可想像的。不論在散文或詩詞中,此用字之經濟,產生一種風格,其間每一個字每一音節,其韻調輕重衡量務須達到「恰到好處」之程度,而往往負擔過分之意義。如那些絲毫不苟的詩人,一字一音莫不細予斟酌。是以此爽利的體裁之真實的練達,實即選用字面之極端老練。由此興起一種用字矜飾的文學傳統,它後來變成社會的傳統觀念,而最後成為中國人的心智之習慣。

  文學技巧上的困難,限制了中國識字教育的普遍,識字教育本無需乎推敲修飾的。此識字的限制又轉而變更中國社會的全部組織,改易了中國文化的全部容貌。有些人有時真會發生疑問:倘中國人民的語言是一種活用變化的語言,因而使用字母排列的文字,則他們是否將這樣馴良從順,這樣尊敬其長上?我有時感覺到倘中國人能設法在語言中保留較多殿末或起首的子音字,不但他們將根本搖動孔子的權威,複很可能早就擊碎了傳統的政治結構。賴於知識的普遍,經過數千年的閒暇,將進研其他學術而徐徐超越文學之技巧,說不定也能給予世界以較多之發明,如印刷、火藥之類,並影響地球上人類文化的歷史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