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吾國與吾民 | 上頁 下頁 |
第六章 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 一、缺乏公益心 |
|
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系心於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種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在中國人思想中,初無「社團」這個名詞的存在,不可謂非奇事。在孔教的社會和政治哲學裡面,吾們可以看出人民組織範型的接續階段乃自家直接上升于國。《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又曰:「……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欲求一與「社團」這個字眼意識最相近的名詞,在中文裡頭乃不能不推兩個單字綴成的「國家」一個連語,這是中國抽象名詞構成原則而來的。 「公共精神」為一新名詞,「公共意識」一詞亦然,「社會服務」一詞亦然,中國原來沒有這種東西。但「社會事件」當然也是有的,如婚喪喜慶、僧侶儀仗、四時節令。所缺乏者,乃屬那些足以構成英美人士的社會生活者,如運動、如政治結社、如宗教,這是很顯而易見的。中國沒有教堂也沒有教會。中國人視談論政治如宗教上的禁例;他們不投票,也沒有討論政治的黨社。他們不事放縱於運動,運動乃為聯繫合群的最佳方法,固為英美人士社會生活的基礎。當然,中國人也玩玩種種遊戲競技以資消遣,不過此等遊戲競技大率系屬中國人個人主義的特性的。中國式的遊戲並不把競技者的分組對立兩大組合,如鬥蟋蟀,並非以一個組合對另一組合而做競賽。組合這件事情,向非所知。中國人的鬥牌遊戲,每人各自為戰。中國人喜歡打撲克,不喜歡打橋牌。中國人喜搓麻將,固已久著盛名,麻將即近似撲克,非似橋牌。從這個麻將哲學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個人主義的素質。 中國人的個人主義例證,可見之於中國新聞紙的組織。中國人經營報紙,譬如搓麻將。作者嘗見《中國日報》請了主任編輯,專門擔任寫寫社論;國內新聞,另有主編的人,他有他固定的篇幅;國際電訊,又另有主編的人,他有他的固定篇幅;本埠新聞也另有編輯的人,他也有他的固定園地。如此四人各自掌理各自的部分,好比搓麻將的四個搭子,各人要竭力揣摩別人手中捏的什麼牌,各人想讓自己先挺張,而掉出所不要的牌給下家的人。倘遇國內新聞過於擁擠,他可以隨隨便便的移入本埠新聞版,倘遇本埠新聞亦甚擁擠,又可移入盜警火警欄的地位(對於讀者向不通知)。這樣一來,固需乎第一版的特意編排,材料無須選擇,沒有調和作用,也沒有首要次要之分。每個編輯先生都能寫寫意意早些回府。制度本身固已很夠簡單,加以編者和讀者兩方面都是生而為個人主義者。出版新聞為編輯先生的職務,而閱讀新聞乃在讀者,故兩方互不相涉。這是中國幾種最老最大最廣銷的報紙所沿用迄今之專門技術。 假定你要問為什麼沒有調和作用,其唯一答句即為缺乏公益心。因為假使總編輯而意欲施行改組,或許覺得本埠編輯之庸闇而欲予以開除,他就與家庭制度相衝突。他的干涉他人的事務,居心何在?是不是他的用意在攆出這位本埠編輯,敲碎他的飯碗,更連帶的使一切依賴于這位編輯身上的人同陷饑餓;更倘遇這位本埠編輯的夫人是老闆的外甥女,他能不能攆他出去呢?這還了得!假使這位總編輯稍具中國式的社交覺性,他不致幹出這等事情;若遇這位總編輯是新近回國的美國密蘇裡新聞專科學校畢業生,還是快些走開為上策。於是來一個熟知中國人社交方式者取而代之,舊的制度乃仍延續工作下去,讀者照樣賴以查閱新聞,而報紙照樣擴展其發行額而賺錢。 許多這樣的心理都隱藏於一切中國人的社交往來後面,吾們可以很容易舉出許多例子,顯示中國人之缺乏公益心,簡直使二十世紀的西洋人難以置信。我所說「二十世紀的人」,因為他已經接受過十九世紀博愛主義的精神教養,而具有較為廣闊的社會眼界。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例子真堪為中國社會事業的思想代表,下面一段是我逐句從《論語雙週刊》(一九三二年創刊的雜誌,以提倡即興的中國幽默為宗旨)上摘錄下來的,它記述一位中國軍閥對於民眾教育運動的演說。有些青年醉心于現代美國社會服務的熱情,組織一種團體,推行「掃除文盲」運動。這位軍閥便發揮其鴻論說:「學生應該勤勉讀書,不宜干預外界事務。人家吃飽了自己的飯,幹自家的事情,而你們卻要掃除他們!」那動聽的論據是這樣說法的:不識字的人不來干預你們,為什麼你們偏偏要去干預他們?這些字句何等簡短,何等有力,而且那樣真實。因為這些字句,字字直接發自演說者的心坎,毫無遮隱,毫無潤飾。在中國人看來,社會工作常視作干預他人的事。一人熱心於社會改革或任何其他公共事業,看來常覺得有些可笑。吾們不顧他的誠意,又不能瞭解他為什麼跑出來幹這些事業,用意何在?是不是在向社會公眾獻殷勤?為什麼他不效忠於家庭,更為什麼不巴圖上進,升官發財,俾及早幫助其親戚和自己的家庭?吾們決定他因為是年輕,或者為正常人類典型的迷路者。常有這樣迷失人類正常典型的人物被稱為豪俠,可是這些人無殊即為盜賊或漂泊浮浪的人物。他們是單身漢,不結婚,有一顆浮浪不肯安穩的心兒,常很願意縱身入水以拯救一個不相識的小孩。或者他們是結了婚的人,而死的時候,往往身後蕭條,不名一文,讓他的妻子含辛茹苦以度日。吾們歡迎這種人,愛這種人,但不願我們自己的家庭中產生這樣一個人物。當我們瞧見一個孩子具有公共精神太豐富,勇於參加困難糾紛,吾們將確信地預言這個孩子定為父母的致命傷。倘使吾人能及早挫折他、壓服他,他或許會從家庭流浪出去而加入行俠的盜夥。這就是他們被認為舍離正道的理由。 這樣的情形怎會發生,中國人不是那樣的邪教徒,深陷于罪孽若基督徒所想像者。雖然中國人因為不是基督徒,仍可用受盡基督教詛咒的「邪教徒」這個名詞加諸其身。倘基督教會能盡力以求瞭解他們,而從根源攻擊他們的劣點,則似較為適宜,因為劣點的背後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基督教的社會哲理觀念。這不同就是雙方觀點不同之由來。受了現代教育的中國最優秀之青年,還是不能明瞭西洋婦女一定要組織「禁止虐待動物會」的意義,她們為什麼高興去替狗擔心事,又為什麼不好好坐在家裡看護看護自家的孩子。吾們可斷定她們是為了沒有孩子,因之在家裡也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做,這樣的推斷或許往往是不差的。矛盾常存在於家族觀念與公共精神二者之間,一個人倘勤儉積財,而慳吝得夠程度,常可發現其家族觀念在發生作用。 因為家族制度是中國社會的根底,中國的一切社會特性無不出自此家族制度。家族制度與村社制度——村社制度為家庭組織進一步而範圍稍微擴大的範型——可以統括的說明一切中國社會生活的現象。情面、寵嬖、特典、報恩、禮儀、官吏貪污、公共組織、學校、基爾特(同業聯合會)、博愛、慈善、優待、公正,而最後全部中國政治組織——一切都出自此家族及村社制度,一切都從它攝取特質和狀態,更一切都從它尋取解釋特殊性質的說明。從家族制度裡頭產生了家族觀念,更從家族觀念產生社會行為的某項法規。將此等特性加以研究是很有興趣的,吾們將看出人生在缺乏公共精神的環境裡,怎樣作為社會一分子而行動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