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吾國吾民 | 上頁 下頁 |
第七章 文學生活 學府 |
|
但是,真正的科學家總是為數不多,西方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正如美國有不少Ph. D(哲學博士)一樣,我們有不少官場上的候補官員,他們需要一個職位來獲取生活之資和他人的尊敬。也許中國的候補官員比美國的哲學博士給社會帶來的禍害更為嚴重。他們都通過了一場考試,這就意味著他們要用自己平庸的智力完成相當的勞作;他們也都是純粹出於商業上的原因來爭取某種資格;他們都獲得了一種教育,教給他們如何與書本打交道,如何出賣自己別無他用的知識。 然而,中國的哲學博士有更明確的官僚資格。他們之中不乏真正的天才,他們獲得這些學位,並不是出於什麼世俗的原因,而僅僅出於興趣;他們爬得很高,達到了科學的最高一級,晉升了進士或翰林。他們都能出任地方官吏或留做京官。大部分人則很體面地成為最初兩級的秀才(相當於學士)和舉人(相當於碩士)。還有許多人連秀才都撈不到,則被稱為「童生」或「諸生」。有不少這樣的「童生」(他們都是成人)受官府或地方基金的供養,雲集四鄉,就像失業者一樣。 在這最初兩級學銜的以及毫無學銜的人裡,學識較好的一些人成為教書先生,較差者則成為鄉紳。他們是業餘的律師,以包攬訴訟為業,常與衙門相互勾結,或者壟斷稅收,與當地豪門串通一氣。他們能死記硬背《五經》,大部分人還可以背出朱熹的官方注解。在他們看來這是孔學真理之唯一正確的解釋。除此之外,他們在學術上毫無所知。他們寫不出漂亮的詩篇,他們為科舉考試而作的準備局限性太大,他們學的八股文又是如此死板,他們根本不能寫出一篇像樣的新聞報導或者一張簡單的涉及極其庸俗的商品名稱的商業短箋,這一點他們不如熟練的生意人,後者輕而易舉地超出了這些讀書人。不過,這些人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他們有階級覺悟、階級組織和階級意識。下面,我引用顧炎武寫于清初的一段論述「生員」的文章: 合天下之生員,縣以三百計,不下五十萬人,而所以教之者,僅場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數十人不得一,通經知古今,可為天子用者,數千人不得一也。然器訟遺頑,以病有司者,比比而是。……一得為此,則免於編氓之役,不受侵於裡胥;齒于衣冠,得於禮見官長,而無笞捶之辱。故今之願為生員者,非必其慕功名也,保身家而已。以十分之七計,則保身家之生員,殆有三十五萬人,此與設科之初意悖,而非國家之益也。……今天下之出入公門以撓官府之政者,生員也;倚勢以武斷於鄉里者,生員也;與胥吏為緣,甚有自身為胥吏者,生員也;宮府一拂其意,則群起而哄者,生員也。把持官府之陰事,得與之為市者,生員也。前者噪,後者和;前者奔,後者隨;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鋤之而不可鋤也,小有所加,則日是殺士也,坑儒也。……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識之人,而教之使為朋黨。生員之在天下,近或數百千里,遠或萬里,語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朋比膠固,牢不可解。書牘交于道路,請托偏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蠢政害民,而其大者,至於立黨傾軋,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顛倒之,皆此之繇也。…… 顧的這篇文章,寫於這種罪惡昭然若揭的時期,不過這些學士、碩士以及受過教育的遊民的寄生蟲本質,都代代相傳至今,未始有任何變易,他們在今天被稱作「大學畢業生」。 當然,他們也並非都是這樣的惡棍。每個城鎮、鄉村裡總有幾位善良、隱居、儉樸、知足常樂的讀書人,他們屬被壓迫階級而非壓迫階級,因為他們選擇了君子固窮的道路。偶爾一個城鎮裡也會有幾位道德高尚的學者,他們故意避免應試,埋頭於學術之中。學術著作常可朔望出於這些學者,以及那些較為聰明和成功的候補官員之手。 就整體而言,舊式文人無論如何要比現代大學畢業生正統得多。他們對世界地理的知識可能不太可靠,但在性格的陶冶和舉止的修飾上都比較地道。無論是舊式的還是現代的教育體制,都傻乎乎地相信可以用一系列考試來測量一個人的知識,並深受這樣一個愚蠢信條之苦。考試本身有其機械的本質,它強調知識的貯存而不是發展批判思維的能力。批判思維的能力是不能簡單地打上75分或95分的,而古羅馬與迦太基之間三次戰爭的日期卻是可以打分的。並且,大學裡任何一項考試都必走是這樣一種性質:在考前一星期通知學生,學生便可以作好準備,否則大家都通不過,而任何靠一星期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也很容易在同樣短的時間內遺忘殆盡。能夠杜絕學生死記硬背的考試體系至今尚未設計出來,而現行體制的受害者只是那些教授,因為他們由此而相信學生真的領會了所學的課程。 舊的學府制度無論是鄉塾還是書院(較高級的學府),比起現在的大學制度有著明顯的優越性。道理很簡單,除了極具偶然性的科舉考試之外,舊式學府制度從不依賴「學分」和「分數」。它是一種導師制,先生確切地知道學生已經讀了些什麼,什麼還沒讀,師生關係十分緊密和睦。沒人升級,也從來沒人「畢業」,也沒人為文憑而讀,因為這些東西根本就不存在,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會被迫去計算時間,被迫等待學習最差的同學趕上來。沒有人會被要求在某一個星期二上午讀三頁經濟學,又到某頁的第二段為止;他如果有興趣,盡可以讀完這一章。他要是真的感興趣,准會這麼做的。總括一句,以前沒人相信,或企圖使他人相信,通過心理學、宗教、推銷術和英國憲法等課程「學分」的積累,就可以培養出一位受過教育的人。同樣,以前也沒人相信,或企圖使別人相信,你可以通過要求一個人「闡釋」莎士比亞的一個段落,問他《奧賽羅》的出版日期,或者提問有關伊麗莎白時代的習慣用語來「測試」他對莎士比亞的欣賞程度。大學教育給人帶來的唯一後果是使他永遠厭惡伊麗莎白時代的習慣用語和集注本上的各種解釋,以至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將永遠避莎士比亞唯恐不及,仿佛躲避毒藥一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