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吾國吾民 | 上頁 下頁
第六章 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 陽性的三位一體:官、紳、富


  然而,這些學士值得尊敬嗎?腦力勞動明顯地比體力勞動高級,這種不平等似乎非常自然。人類能夠征服動物界是因為人類大腦的高度發達。人類智力的發展證實了人類有能力控制動物界。然而,人們當然可以質問,從動物的立場上看,人類是否有權毀掉獅子老虎賴以生存的山林,使野牛失去自己的大草原。狗可能也會同意人類有這種權利,然而狼卻可能表示反對。人類僅僅是用自己更大的狡猾證明自己的權利。中國的學士們也是這樣做的。只有他們才知道知識的寶藏,只有他們才知道歷史和法律,只有他們才知道怎樣就可以通過巧妙地玩弄法律信仰中一個辭藻將一個人置於死地,學問是如此複雜,尊敬有學問的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了。這些人構成了中國所謂的「上流」階層。我們再用森林作比。這些上流階層是寄生蟲,他們有辦法毫不費力地爬到最高的樹上去。中國所有的榕樹都被這樣的寄生蟲包圍著。換句話說,他們能爬到樹上,悄悄他說一句好聽的話,就可以吸吮大地的乳汁,順便地把一張委任狀塞進兜裡。更有甚者,他們經常從樹那裡接受喝幹大地乳汁的責任。

  這就是所謂的「包稅制度」,這種制度正在破壞人民的財政以及國家的歲入。這些稅收專利權是本地土豪劣紳的衣食父母。一種從民國建立以來就愈演愈烈的罪惡。事實上,用3千元從市政府那裡買來的包稅權,一年就可以賺回2至3倍的錢。大地的乳汁被用來滋養那些寄生蟲。可悲的是,人民被愚弄,政府及社會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一切,只不過是養肥了寄生蟲們自己的家庭。

  然而,這些寄生蟲們在各地盤根錯節,任何新的政權都必須與他們協作共事,通過他們行使職權。他們在自己的圈子中分派了屠宰稅、賣淫稅與賭博稅。從自己投資最多的行當中,他們自然期望得到最大的酬報。實踐證明,這種「最大的酬報」對人民是災難性的。他們的貪婪是無止境的。你不可能對「最大的」下任何定義。用他們自己的專門知識,他們可以發明新的什麼稅。每個新官都有一些這樣的土豪朋友,與他的衙門有官方的或非官方的聯繫。這些土豪劣紳可能會來拜訪,一邊喝茶,一邊不免感歎他說:「啊!你想一想,每縣至少有15000個豬槽,每十個縣就有15萬個豬槽。一個槽收稅一塊錢,就可以淨賺一個相當可觀的數目,相當可觀啊!」另一口上好的龍井茶又喝下去了。多次這樣的感歎與遠見的閃光之後,這位官員真正開始學習榨取民脂民膏的藝術了。他從內心裡感激這位土豪,同時為自己的無知不覺感到有些慚愧。他在「世道」上逐漸成熟起來了。在豬槽稅之後,他又發現了棺材稅;之後,又發現了花轎稅……

  我在自己的心目中,經常將這些學者士紳與中國繪畫中的神聖美麗的白鶴聯繫在一起。它們是那麼純潔,那麼清白,那麼超然。這就是它們為什麼能代表道家隱者的原因,仙女們是騎在它們的背上飛上天空的。人們可能以為它們是靠吃天空中的什麼東西為生。實際上,它們吃的是青蛙和蚯蚓。如果它們的羽毛是如此潔白光滑,它們的腳步是如此莊重,就是吃些青蛙蚯蚓之類又有什麼關係呢?問題是他們一定要吃點什麼。上流社會那些士紳們懂得生活中所有的樂事。他們要生活,為了生活,他們必須有錢。

  他們對錢的嗜好,迫使他們與富人們打交道。這裡,我們接觸到了中國真正的不平等。經濟上的不平等。在中國的城鎮,總是有一個陽性的三位一體:官、紳、富,以及陰性的三位一體:面、命、恩。陽性的三位一體通常是在一起共事的。一個好的行政長官要開出自己的一條路來,就得越過士紳與富豪直接與人民取得聯繫。有許多這樣的長官,但是他們的境況很艱難。他們需要親理政務,沒有整個衙門通常的那些便當。袁枚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還可以舉出許多。他們對人民是有好處的,但這種好處卻是時有時無的。

  在當代農村,我們還有第四個統治者。在某些地方,代之以三位一體統治的是四個巨人攜手並肩:官、紳、富、匪。有時地方宮豪退出,則還有三位。無怪乎土地的肥力越來越小了,無怪乎共產主義成長起來了。即使沒有蘇俄理論的影響,共產主義也不會找到一個更理想的生長土壤。共產主義者無情地反對劣紳與地主,他們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沒有固定住處,骨瘦如柴。他們被稱作「匪徒」。他們應該被看作是人民的經濟反抗,與蘇俄的理論並無多大關聯。這都因為孔子在他的「五倫」學說中,忘記了給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關係下個定義。

  共產主義對社會生活的改變如此之大,一個農民可以直接到行政長官那裡去,把自己的竹子扁擔靠在衙門的牆上,面對面地與長官談話,就像和平常人談話一樣。這種思想在紅區已經根深蒂固,以至於國民黨官員接管一些這樣的地區之後,不得不放棄他們自己以前的衙門作風,像共產黨官員那樣和農民談話。然而,有些事情仍然在出毛病,而且是很嚴重的毛病。在國民黨以前的文件上有一些規定,如減少佃農對地主交的租子,建立農業銀行,禁止高利貸等。今後總有一天,他們要被迫真的這麼做。上海的當鋪仍然宣揚自己的慷慨,他們在門外的牆上大書「月息百分之十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