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吾國吾民 | 上頁 下頁
上卷 背景 引言(3)


  老中國通,英語縮寫為0. C. H.——我們先來為他們畫幅像,因為他作為中國問題唯一的權威,似乎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阿瑟·蘭塞姆先生對此有過很精闢的描述。在我們心目中,這是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大家盡可以憑自己的想像力來描繪一下,他或許是一個傳教士的兒子,或許是一位船長、舵手、領事館的書記員,也可能是一個商人,中國正好是他傾銷沙丁魚以及「同陽光接過吻」的蜜橘的市場。他並不總是沒有受過教育,事實上他還可能是一位出色的記者,一隻眼睛盯著政治顧問們的活動,另一隻眼睛盯著貸款委貝會的行蹤。他在其有限的活動範圍內,可能消息還非常靈通,儘管他連續講3個中國字都頗為困難,是依靠他講英語的朋友提供信息的。他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冒險。他打高爾夫球,以保持身體催康。他喝李普頓茶,讀《字林西報》。讀報時也不免為那些土匪、綁票、頻繁的內戰等大動肝火,以至影響了早飯的食欲。他鬍子刮得光光,穿著也比他的中國助手們整潔。他的靴子也比在英國時擦得亮,當然這並非他的功勞。中國那些擦皮鞋的小男孩,技藝可真不錯。他每天早晨從住所乘車三四英里到辦公室去品嘗史密斯小姐為他準備好的清茶。他的血管裡可能並沒有流淌著貴族的血液,客廳裡沒有懸掛著祖先的畫像。但是他總可以迫溯歷史,進而發現他那在遠古時代生活在叢林中的祖先是有貴族血統的。於是,他安心了,排除了一切顧慮與不安,他開始潛心研究中國。然而,每當他由於公務的原因,不得不穿越中國城鎮的街道時,總有些未曾開化的人們用眼睛盯著他瞧,他感到很不舒服。他取出手帕,大聲地擤著鼻子,勇敢地忍受著這一切。恐懼之心實在無法抑制。他約略環視了一下這些身著藍褂的人潮。他們的眼睛似乎不像廉價小說封面上所描繪的那樣包斜。這些人會在背後給你一刀嗎?在這光天化日之下,似乎不太可能。但是誰敢打保票呢?他在板球場上學到的勇氣和風度,這時都煙消雲散了。他寧可在球場上被人用板球棒當頭擊一悶棍,也不願意再光顧這些彎彎曲曲的街道了。是的,這就是「恐懼」,一種對不瞭解的事物的原始的恐懼。

  ①阿瑟·蘭塞姆(Arthur Ransome,1884~1967),英國作家。
  ②李普頓(Thomas Johnston Lipton,1850~1931),英國商人。

  然而,對他來說,還遠不止這些。是他自己的「人性」不能忍受他所意識到的人類悲哀與貧窮。他甚至不能忍受一個人像牲畜一樣為他拉黃包車,他需要一輛小汽車。他的小汽車不單卑是一輛小汽車,而且是一個帶篷子的走廊,從家裡到辦公室,保護他不受中國人的傷害。他在喝茶時和史密斯小姐談了這些,說在中國擁有一輛小汽車不算奢侈,而是必需。一個精神封閉的人,坐在用玻璃封閉的盒子裡,被從住宅運送到辦公室,每天行程3英里。在僑居中國的25年間,他就是這樣生活的,儘管他回到英國,在給倫敦《泰晤士報》的信上署名「25年僑居中國的老住戶」時並沒有提及這些。他的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當然應該知道自己在講些什麼。

  他的旅行很少超越那來回六英里的路程,除非他到鄉下參加越野賽跑,但那時他在野外,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然而,這裡他也錯了,因為在這種戶外活動中,他根本不需要防衛。這一點他也知道,他不過是那麼說說而已。他從未被中國人邀請到家中作客,他小心翼翼地躲著中國餐館,他從未讀過中國報紙。在燈火輝煌的晚上他去了營業時間最長的酒吧,呷著雞尾酒,拾取、吸收並交換著從葡萄牙水手那裡流傳下來的發生在中國海岸上的故事。他總是感到很遺憾,上海不是蘇塞克斯。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在英國時基本相同。(一位署名為J. D.的作家在倫敦出版的《新政治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英國人在中國》的文章,他說:「英國人的生活範圍只限於辦公室與俱樂部之間,在辦公室,他周圍都是外國人,有同事,也有上級;還有中國人,這是他的下級,職員一類的人。在家裡,他看到的只是外國人,當然僕人除外。這裡他每晚聽到的是抱怨中國人的不誠實與愚蠢,其間也點綴著一些日常工作中的故事,也談談體育新聞。這後者是唯一能夠拯救在中國的英國人的法寶,也是除了攻擊中國人之外的唯一話題。」)當他聽說中國人也在開始過聖誕節,也在取得進步,他感到很高興;但他講的英語別人聽不懂,他又感到很驚訝;他目中無人地在大街上行走,踩了別人的腳,甚至也不屑用英語講一聲:「對不起」,是的,他連漢語「謝謝」、「請」、「請原諒」這些最起碼的,甚至一個旅遊者都會講的道德語言都懶得去學;他抱怨排外主義,並對中國人並沒有吸取「義和拳」起義後北京遭劫這樣的歷史教訓而感到失望。這就是中國問題的權威。讓他們來做人類聯繫的紐帶是多少可悲的事情啊!

  ①蘇塞克斯(Sussex),英國南部一郡。

  所有這些,我們都能理解,這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不是因為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由此而來,我們也不會提起它們。只要考慮一下這些因素,一切都不難理解:語言的難學,漢字的難寫,當今中國政治、學術和藝術上的一片混亂,中西方在習俗上的巨大差異等等。不過,我們要求的不過是更高的智慧層次上對中國更加全面的理解,我們固然不能僅因為老中國通們讀不了中文報紙,就下結論說他們沒有權利寫有關中國的書。然而這些書籍和文學也只能維持在世界上營業時間最長的酒吧裡的那些鬧言碎語的水平上。

  當然也有例外,像羅伯特·哈特爵士、伯特蘭·羅素這樣的人,他們都能看到一種與自己如此不同的生活也有其特定的含義。然而,有一個哈特爵士,就有一萬個羅德尼·吉爾伯特;有一個羅素,就有一萬個伍德海,於是形成了舞臺化的中國人的模式,他們還不間斷地為這個模式增添一些笨拙的細節——幼稚,虛假——而西方人對此又是那麼熟悉。這是早期葡萄牙水手傳說故事的繼續,只是語言不那麼污穢罷了。然而,講故事的人的心靈都是與那些水手們的心靈一樣地令人厭惡。

  ①羅伯特·哈特(Robert Hart,1835~1911)英國外交家。
  ②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1,1872~1970),英國數學家及皙學家。
  ③羅德尼·吉爾伯特(Rodney Gilbert,1889~1968),美國新聞記者,著有幾種有關中國的著作。
  ④伍德海(H. G. W. Woodhead,1881~1969),英國人,著有各種有關中國的書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