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譯文序跋集 | 上頁 下頁
《一天的工作》(3)


  《鐵的靜寂》還是一九一九年作,現在是從《勞農露西亞短篇集》內,外村史郎的譯本重譯出來的。看那作成的年代,就知道所寫的是革命直後的情形,工人的對於復興的熱心,小市民和農民的在革命時候的自利,都在這短篇中出現。但作者是和傳統頗有些聯繫的人,所以雖是無產者作家,而觀念形態卻與「同路人」較相近,然而究竟是無產者作家,所以那同情在工人一方面,是大略一看,就明明白白的。對於農民的憎惡,也常見於初期的無產者作品中,現在的作家們,已多在竭力的矯正了,例如法捷耶夫的《毀滅》,即為此費去不少的篇幅。

  聶維洛夫(Aleksandr Neverov)真姓斯珂培萊夫(Skobelev)以一八八六年生為薩瑪拉(Samara)州的一個農夫的兒子。一九〇五年師範學校第二級卒業後,做了村學的教師。內戰時候,則為薩瑪拉的革命底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報《赤衛軍》的編輯者。一九二〇至二一年大饑荒之際,他和饑民一同從伏爾迦逃往塔什幹,二二年到墨斯科,加入「鍛冶廠」,二二年冬,就以心臟麻痹死去了,年三十七。他的最初的小說,在一九〇五年發表,此後所作,為數甚多,最著名的是《豐饒的城塔什幹》,中國有穆木天譯本。

  《我要活》是從愛因斯坦因(Maria Einstein)所譯,名為《人生的面目》(Das Antlitz des Lebens)的小說集裡重譯出來的。為死去的受苦的母親,為未來的將要一樣受苦的孩子,更由此推及一切受苦的人們而戰鬥,觀念形態殊不似革命的勞動者。然而作者還是無產者文學初期的人,所以這也並不足令人詫異。珂剛教授在《偉大的十年的文學》裡說:

  「出於『鍛冶廠』一派的最是天才底的小說家,不消說,是將崩壞時代的農村生活,加以傑出的描寫者之一的那亞歷山大·聶維洛夫了。他全身浴著革命的吹噓,但同時也愛生活。……他之於時事問題,是遠的,也是近的。說是遠者,因為他貪婪的愛著人生。說是近者,因為他看見站在進向人生的幸福和充實的路上的力量,覺到解放的力量。……

  「聶維洛夫的小說之一《我要活》,是描寫自願從軍的紅軍士兵的,但這人也如聶維洛夫所寫許多主角一樣,高興地爽快地愛著生活。他遇見春天的廣大,曙光,夕照,高飛的鶴,流過窪地的小溪,就開心起來。他家裡有一個妻子和兩個小孩,他卻去打仗了。他去赴死了。這是因為要活的緣故;因為有意義的人生觀為了有意義的生活,要求著死的緣故;因為單是活著,並非就是生活的緣故;因為他記得洗衣服的他那母親那裡,每夜來些兵丁,腳夫,貨車夫,流氓,好像打一匹乏力的馬一般地毆打她,灌得醉到失了知覺,呆頭呆腦的無聊的將她推倒在眠床上的緣故。」

  瑪拉式庚(Sergei Malashkin)是土拉省人,他父親是個貧農。他自己說,他的第一個先生就是他的父親。但是,他父親很守舊的,只准他讀《聖經》和《使徒行傳》等類的書:

  他偷讀一些「世俗的書」,父親就要打他的。不過他八歲時,就見到了果戈理,普式庚,萊爾孟多夫的作品。「果戈理的作品給了我很大的印象,甚至於使我常常做夢看見魔鬼和各種各式的妖怪。」他十一二歲的時候非常之淘氣,到處搗亂。

  十三歲就到一個富農的家裡去做工,放馬,耕田,割草,……

  在這富農家裡,做了四個月。後來就到坦波夫省的一個店鋪子裡當學徒,雖然工作很多,可是他總是偷著功夫看書,而且更喜歡「搗亂和頑皮」。

  一九〇四年,他一個人逃到了墨斯科,在一個牛奶坊裡找著了工作。不久他就碰見了一些革命黨人,加入了他們的小組。一九〇五年革命的時候,他參加了墨斯科十二月暴動,攻打過一個飯店,叫做「波浪」的,那飯店裡有四十個憲兵駐紮著:很打了一陣,所以他就受了傷。一九〇六年他加入了布爾塞維克黨,一直到現在。從一九〇九年之後,他就在俄國到處流蕩,當苦力,當店員,當木料廠裡的工頭。歐戰的時候,他當過兵,在「德國戰線」上經過了不少次的殘酷的戰鬥。他一直喜歡讀書,自己很勤懇的學習,收集了許多少見的書籍(五千本)。

  他到三十二歲,才「偶然的寫些作品」。

  「在五年的不斷的文學工作之中,我寫了一些創作(其中一小部分已經出版了)。所有這些作品,都使我非常之不滿意,尤其因為我看見那許多偉大的散文創作:普式庚,萊爾孟多夫,果戈理,陀思妥夫斯基和蒲寧。研究著他們的創作,我時常覺著一種苦痛,想起我自己所寫的東西——簡直一無價值……就不知道怎麼才好。

  「而在我的前面正在咆哮著,轉動著偉大的時代,我的同階級的人,在過去的幾百年裡是沉默著的,是受盡了一切痛苦的,現在卻已經在建設著新的生活,用自己的言語,大聲的表演自己的階級,乾脆的說:——我們是主人。

  「藝術家之中,誰能夠廣泛的深刻的能幹的在自己的作品裡反映這個主人,——他才是幸福的。

  「我暫時沒有這種幸福,所以痛苦,所以難受。」

  【注釋】

  聶維洛夫(1886—1923)蘇聯作家,曾參加「鍛冶場」社。《豐饒的城塔什幹》(一譯《塔什幹——糧食之城》)是他的主要作品,中譯本題為《豐饒的城》,一九三〇年四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

  內戰時候:指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〇年間蘇聯人民為反對帝國主義國家的進攻和國內反革命勢力的暴亂,保衛蘇維埃政權而鬥爭的這一時期。

  愛因斯坦因:德國的翻譯工作者,曾將蘇聯班台萊耶夫的童話《表》譯成德文。《人生的面目》,一九二五年維也納文學與政治出版社出版。

  瑪拉式庚,一譯馬拉什金,蘇聯作家。

  開始時寫詩,一九二六年發表小說《月亮從右邊出來》(一名異乎尋常的戀愛》,日譯名《右側之月》,一九二八年東京世界社出版)。該書曾引起激烈的爭論。此外還寫有小說《少女們》、《一個生活的紀事》等。

  《使徒行傳》:《新約全書》的第五卷,計二十八章。

  果戈理:參看本卷第412頁注 。普式庚(1799—1837),通譯普希金,俄國詩人。作品多抨擊農奴制度,譴責貴族上流社會,歌頌自由與進步。著有長詩《歐根·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等。萊爾孟多夫(1814—1841),通譯萊蒙托夫,俄國詩人。作品充滿對自由的渴望及對沙皇政府黑暗統治的反抗精神。著有長詩《童僧》、《惡魔》和小說《當代英雄》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