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譯文序跋集 | 上頁 下頁
《豎琴》(3)


  左祝黎(Efim Sosulia)[26]生於一八九一年,是墨斯科一個小商人的兒子。他的少年時代大抵過在工業都市羅持(Lodz)裡。一九〇五年,因為和幾個大暴動的指導者的個人的交情,被捕系獄者很長久。釋放之後,想到美洲去,便學「國際的手藝」,就是學成了招牌畫工和漆匠。十九歲時,他發表了最初的傑出的小說。此後便先在阿兌塞,後在列￿格勒做文藝欄的記者,通信員和編輯人。他的擅長之處,是簡短的,奇特的(Groteske)散文作品。

  《亞克與人性》從《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27](Dreissig neue Erzahler des neuen Russland)譯出,原譯者是荷涅克(Erwin Honig)。從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篇「奇特的」作品,但其中充滿著懷疑和失望,雖然穿上許多諷刺的衣裳,也還是一點都遮掩不過去,和確信農民的雅各武萊夫所見的「人性」,完全兩樣了。

  聽說這篇在中國已經有幾種譯本,是出於英文和法文的,可見西歐諸國,皆以此為作者的代表的作品。我只見過譯載在《青年界》[28]上的一篇,則與德譯本很有些不同,所以我仍不將這一篇廢棄。

  拉甫列涅夫(Boris Lavrenev)[29]於一八九二年生在南俄的一個小城裡,家是一個半破落的家庭,雖然拮据,卻還能竭力給他受很好的教育。從墨斯科大學畢業後,歐戰已經開頭,他便再入聖彼得堡的炮兵學校,受訓練六月,上戰線去了。革命後,他為鐵甲車指揮官和烏克蘭炮兵司令部參謀長,一九二四年退伍,住在列￿格勒,一直到現在。

  他的文學活動,是一九一二年就開始的,中間為戰爭所阻止,直到二三年,才又盛行創作。小說製成影片,戲劇為劇場所開演,作品之被翻譯者,幾及十種國文;在中國有靖華譯的《四十一》附《平常東西的故事》一本,在《未名叢刊》裡。

  這一個中篇《星花》,也是靖華所譯,直接出於原文的。

  書敘一久被禁錮的婦女,愛一紅軍士兵,而終被其夫所殺害。

  所寫的居民的風習和性質,土地的景色,士兵的朴誠,均極動人,令人非一氣讀完,不肯掩卷。然而和無產作者的作品,還是截然不同,看去就覺得教民和紅軍士兵,都一樣是作品中的資材,寫得一樣地出色,並無偏倚。蓋「同路人」者,乃是「決然的同情革命,描寫革命,描寫它的震撼世界的時代,描寫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日子」(《四十一》卷首「作者傳」中語)的,而自己究不是戰鬥到底的一員,所以見於筆墨,便只能偏以洗練的技術制勝了。將這樣的「同路人」的最優秀之作,和無產作家的作品對比起來,仔細一看,足令讀者得益不少。

  英培爾(Vera Inber)[30]以一八九三年生於阿兌塞。九歲已經做詩;在高等女學校的時候,曾想去做女伶。卒業後,研究哲學,歷史,藝術史者兩年,又旅行了好幾次。她最初的著作是詩集,一九一二年出版於巴黎,至二五年才始來做散文,「受了狄更斯(Dickens),吉柏齡(Kipling),繆塞(Musset)[31],托爾斯泰,斯丹達爾(Stendhal),法蘭斯,哈德(Bret Harte)[32]等人的影響。」許多詩集之外,她還有幾種小說集,少年小說,並一種自敘傳的長篇小說,曰《太陽之下》[33],在德國已經有譯本。

  《拉拉的利益》也出於《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中,原譯者弗蘭克(Elena Frank)。雖然只是一種小品,又有些失之誇張,但使新舊兩代——母女與父子——相對照之處,是頗為巧妙的。

  凱泰耶夫(Valentin Kataev)[34]生於一八九七年,是一個阿兌塞的教員的兒子。一九一五年為師範學生時,已經發表了詩篇。歐洲大戰起,以義勇兵赴西部戰線,受傷了兩回。

  俄國內戰時,他在烏克蘭,被紅軍及白軍所拘禁者許多次。一九二二年以後,就住在墨斯科,出版了很多的小說,兩部長篇,還有一種滑稽劇。

  《物事》也是柔石的遺稿,出處和原譯者,都與《老耗子》同。

  這回所收集的資料中,「同路人」本來還有畢力涅克和綏甫林娜[35]的作品,但因為紙數關係,都移到下一本去了。此外,有著世界的聲名,而這裡沒有收錄的,是伊凡諾夫(Vsevolod Ivanov),愛倫堡(Ilia Ehrenburg),巴培爾(Isack Babel)[36],還有老作家如惠壘賽耶夫(V.Veresaev),普理希文(M.Prishvin)[37],托爾斯泰(Aleksei Tolstoi)這些人。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日,編者。

  【注釋】

  [26]左祝黎(1891—1941)蘇聯作家。早年因參加革命運動多次被捕入獄,後在衛國戰爭中犧牲。著有長篇小說《人的工廠》、《時代的留聲機》等。

  [27]《新俄新小說家三十人集》:德譯本於一九二九年柏林馬力克出版。

  [28]《青年界》:綜合性雜誌,一九三一年一月創刊,趙景深、李小峰合編,上海北新書局發行。

  [29]拉甫列涅夫(1892—1959)蘇聯作家。十月革命後曾參加紅軍。《四十一》(《第四十一》),是他作於一九二四年的中篇小說,曹靖華譯,一九二九年六月北平未名社出版,一九三六年印入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的《蘇聯作家七人集》。

  [30]英培爾(1890—1972)蘇聯女詩人。主要作品有長詩《普爾科夫子午線》和散文集《將近三年(列￿格勒日記)》。

  [31]吉柏齡(J.R.Kipling,1865—1936)通譯吉卜林,英國作家。他生於印度,作品多描寫英國殖民者的日常生活,著有長篇小說《吉姆》、兒童故事《林莽之書》等。繆塞(A.de:Musset,1810—1857),法國作家。著有自傳性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等。

  [32]斯丹達爾(Stendhal,1783—1842)通譯司湯達,法國作家。原名貝爾(M.H.Beyle)。著有長篇小說《紅與黑》、《呂西安·婁凡》,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等。法蘭斯,通譯法朗士。哈德(F.B.Harte,1836—1902)美國作家。作品多描寫淘金工人的艱苦生活,如《咆哮營的幸運兒》等。

  [33]《太陽之下》:即《陽光照耀的地方》,英培爾根據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間在敖德薩的生活寫成的中篇。

  [34]凱泰耶夫(Вале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Катаев ,1897~1986)通譯卡達耶夫,蘇聯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時間呀,前進!》、《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等。

  [35]綏甫林娜(Л.Н.Сейфуина,1889—1954)通譯謝芙琳娜,蘇聯女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維裡尼亞》等。

  [36]愛倫堡(1891—1967)蘇聯作家。曾長期僑居國外,著有長篇小說《暴風雨》、《巴黎的陷落》,以及回憶錄《人·歲月·生活》等。巴培爾(1894—1941),蘇聯作家。著有《騎兵隊》、《敖德薩的故事》等。

  [37]惠壘賽耶夫(1867—1945)通譯魏烈薩耶夫,蘇聯作家。著有小說《無路可走》、《絕路》等以及研究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普理希文(1873—1954),蘇聯作家。曾任農藝師。著有小說《貝林捷亞的水泉》、《太陽的寶庫》,自傳體長篇小說《卡歇耶夫山脈》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