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譯文序跋集 | 上頁 下頁 |
《現代小說譯叢》(5) |
|
《戰爭中的威爾珂》譯者附記 勃爾格利亞②文藝的曙光,是開始在十九世紀的。但他早負著兩大害:一是土耳其政府的兇橫,一是希臘舊教的錮蔽。 直到俄土戰爭之後,他才現出極迅速的進步來。唯其文學,因為歷史的關係,終究帶著專事宣傳愛國主義的傾向,詩歌尤甚,所以勃爾格利亞還缺少偉大的詩人。至於散文方面,卻已有許多作者,而最顯著的是伊凡跋佐夫(Ivan Vazov)③。 跋佐夫以一八五〇年生於梭波德④,父親是一個商人,母親是在那時很有教育的女子。他十五歲到開羅斐爾(在東羅馬尼亞⑤)進學校,二十歲到羅馬尼亞學經商去了。但這時候勃爾格利亞的獨立運動已經很旺盛,所以他便將全力注到革命事業裡去;他又發表了許多愛國的熱烈的詩篇。 跋佐夫以一八七二年回到故鄉;他的職業很奇特,忽而為學校教師,忽而為鐵路員,但終於被土耳其政府逼走了。革命時⑥,他為軍事執法長;此後他又與詩人威理式珂夫(Vel^ish-kov)⑦編輯一種月刊曰《科學》,終於往俄國,在阿兌塞⑧完成一部小說,就是有名的《軛下》,是描寫對土耳其戰爭的,回國後發表在教育部出版的《文學叢書》中,不久歐洲文明國便幾乎都有譯本了。 他又做許多短篇小說和戲曲,使巴爾幹的美麗,樸野,都湧現于讀者的眼前。勃爾格利亞人以他為他們最偉大的文人; 一八九五年在蘇飛亞⑨舉行他文學事業二十五年的祝典;今年又行盛大的祝賀,並且印行紀念郵票七種:因為他正七十周歲了。 跋佐夫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舊文學的軌道破壞者,也是體裁家(Stilist),勃爾格利亞文書舊用一種希臘教會的人造文,輕視口語,因此口語便很不完全了,而跋佐夫是鼓吹白話,又善於運用白話的人。托爾斯泰和俄國文學是他的模範。他愛他的故鄉,終身記念著,嘗在意大利,徘徊橙橘樹下,聽得一個英國人叫道:「這是真的樂園!」他答道,「Sire,⑩我知道一個更美的樂園!」——他沒有一刻忘卻巴爾幹的薔薇園,他愛他的國民,尤痛心於勃爾格利亞和塞爾比亞⑾的兄弟的戰爭,這一篇《戰爭中的威爾珂》,也便是這事的悲憤的叫喚。 這一篇,是從劄典斯加女士的德譯本《勃爾格利亞女子與其他小說》裡譯出的;所有注解,除了第四第六第九之外,都是德譯本的原注。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二日記。 【注釋】 本篇連同《戰爭中的威爾珂》的譯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小說月報》第十二卷第十號《被損害民族的文學號》,後收入《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 ②勃爾格利亞:保加利亞的舊譯。 ③伊凡·跋佐夫(1850—1921)通譯伐佐夫,保加利亞作家。一八七四年起參加民族獨立鬥爭,曾多次流亡國外。著有長篇小說《軛下》、諷刺喜劇《升官圖》等。 ④梭波德:現名伐佐夫格勒。 ⑤東羅馬尼亞:應為東魯米利亞。根據一八七八年柏林條約,東魯米利亞為土耳其的一省;一八八五年併入保加利亞。 ⑥指一八七六年保加利亞反抗土耳其統治的民族革命時期。 ⑦威理式珂夫(1855—1907)通譯威理奇珂夫,保加利亞作家,民族革命運動的參加者,著有抒情詩《親愛的祖國》,小說《在監獄中》等。 ⑧阿兌塞:今譯敖德薩,黑海北岸的蘇聯城市。 ⑨蘇飛亞:今譯索菲亞,保加利亞的首都。 ⑩Sire:英語:先生、閣下。 ⑾塞爾比亞:今譯塞爾維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