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二心集 | 上頁 下頁 |
《藝術論》譯本序(4) |
|
四 蒲力汗諾夫也給馬克斯主義藝術理論放下了基礎。他的藝術論雖然還未能儼然成一個體系,但所遺留的含有方法和成果的著作,卻不只作為後人研究的對象,也不愧稱為建立馬克斯主義藝術理論,社會學底美學的古典底文獻的了。 這裡的三篇信劄體的論文,便是他的這類著作的只鱗片甲。 第一篇《論藝術》首先提出「藝術是什麼」的問題,補正了托爾斯泰的定義(24),將藝術的特質,斷定為感情和思想的具體底形象底表現。於是進而申明藝術也是社會現象,所以觀察之際,也必用唯物史觀的立場,並於和這違異的唯心史觀(St.Simon,comte,Hegel(25)加以批評,而紹介又和這些相對的關於生物的美底趣味的達爾文的唯物論底見解。他在這裡假設了反對者的主張由生物學來探美感的起源的提議,就引用達爾文本身的話,說明「美的概念,……在種種的人類種族中,很有種種,連在同一人種的各國民裡,也會不同」。這意思,就是說,「在文明人,這樣的感覺,是和各種複雜的觀念以及思想的連鎖結合著。」也就是說,「文明人的美的感覺,……分明是就為各種社會底原因所限定」了。 於是就須「從生物學到社會學去」,須從達爾文的領域的那將人類作為「物種」的研究,到這物種的歷史底運命的研究去。倘只就藝術而言,則是人類的美底感情的存在的可能性(種的概念),是被那為它移向現實的條件(歷史底概念)所提高的。這條件,自然便是該社會的生產力的發展階段。但蒲力汗諾夫在這裡,卻將這作為重要的藝術生產的問題,解明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以及階級間的矛盾,以怎樣的形式,作用於藝術上;而站在該生產關係上的社會的藝術,又怎樣地取了各別的形態,和別社會的藝術顯出不同。就用了達爾文的「對立的根源的作用」這句話,博引例子,以說明社會底條件之與關於美底感情的形式;並及社會的生產技術和韻律,諧調,均整法則之相關;且又批評了近代法蘭西藝術論的發展(Stael,Guizot,Taine(26) 生產技術和生活方法,最密接地反映於藝術現象上者,是在原始民族的時候。蒲力汗諾夫就想由解明這樣的原始民族的藝術,來擔當馬克斯主義藝術論中的難題。第二篇《原始民族的藝術》先據人類學者,旅行家等實見之談,從薄墟曼,韋陀,印地安(27)以及別的民族引了他們的生活,狩獵,農耕,分配財貨這些事為例子,以證原始狩獵民族實為共產主義的結合,且以見畢海爾(28)所說之不足憑。第三篇《再論原始民族的藝術》則批判主張遊戲本能,先於勞動的人們之誤,且用豐富的實證和嚴正的論理,以究明有用對象的生產(勞動),先於藝術生產這一個唯物史觀的根本底命題。詳言之,即蒲力汗諾夫之所究明,是社會人之看事物和現象,最初是從功利底觀點的,到後來才移到審美底觀點去。在一切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于他有用——于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鬥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認識,但美則憑直感底能力而被認識。享樂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並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學底分析而被發見。所以美底享樂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底愉樂的根柢裡,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並非人為美而存在,乃是美為人而存在的。——這結論,便是蒲力汗諾夫將唯心史觀者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種族,階級的功利主義底見解,引入藝術裡去了。 看第三篇的收梢,則蒲力汗諾夫豫備繼此討論的,是人種學上的舊式的分類,是否合於實際。但竟沒有作,這裡也只好就此算作完結了。 【注釋】 (24)托爾斯泰對於藝術的見解,普列漢諾夫文中所引的是這樣一段話:「藝術者,是人們之間交通的一個手段……。這交通,和憑言語的交通的特殊性,是在憑言語,是人將自己的思想傳給別人,而用藝術,則人們互相傳遞自己的感情。」 (25)St.Simon聖西門(1760~1825),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Comte,孔德(1798~1857),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Hegel,黑格爾(1770~1831),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26)Stael 斯達爾夫人,(1766—1817),法國女作家、文藝評家。Guizot,基佐(1787~1874),法國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Taine,泰納,參看本卷第85頁注④。 (27)薄墟曼(Bushman)通譯布須曼,西南非洲的一種原始民族。韋陀(Vedda),通譯維達,斯裡蘭卡的一種原始民族。印地安(Indian),美洲的土著民族。 (28)畢海爾(K.Bücher,1847~1930)通譯畢歇爾,德國經濟學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