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二心集 | 上頁 下頁
「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2)


  然而梁先生有實例在,舉了我三段的譯文,雖然明知道「也許因為沒有上下文的緣故,意思不能十分明瞭」。在《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這篇文章中,也用了類似手段,舉出兩首譯詩來,總評道:「也許偉大的無產文學還沒有出現,那麼我願意等著,等著,等著。」這些方法,誠然是很「爽快」的,但我可以就在這一本《新月》月刊裡的創作——是創作呀!——《搬家》第八頁上,舉出一段文字來——

  「小雞有耳朵沒有?」

  「我沒看見過小雞長耳朵的。」

  「它怎樣聽見我叫它呢?」她想到前天四婆告訴她的耳朵是管聽東西,眼是管看東西的。

  「這個蛋是白雞黑雞?」枝兒見四婆沒答她,站起來摸著蛋子又問。

  「現在看不出來,等孵出小雞才知道。」

  「婉兒姊說小雞會變大雞,這些小雞也會變大雞麼?」

  「好好的喂它就會長大了,像這個雞買來時還沒有這樣大吧?」

  也夠了,「文字」是懂得的,也無須伸出手指來尋線索,但我不「等著」了,以為就這一段看,是既不「爽快」,而且和不創作是很少區別的。

  臨末,梁先生還有一個詰問:「中國文和外國文是不同的,……翻譯之難即在這個地方。假如兩種文中的文法句法詞法完全一樣,那麼翻譯還成為一件工作嗎?……我們不妨把句法變換一下,以使讀者能懂為第一要義,因為『硬著頭皮』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並且『硬譯』也不見得能保存『原來的精悍的語氣』。假如『硬譯』而還能保存『原來的精悍的語氣』,那真是一件奇跡,還能說中國文是有『缺點』嗎?」我倒不見得如此之愚,要尋求和中國文相同的外國文,或者希望「兩種文中的文法句法詞法完全一樣」。我但以為文法繁複的國語,較易於翻譯外國文,語系相近的,也較易於翻譯,而且也是一種工作。荷蘭翻德國,俄國翻波蘭,能說這和並不工作沒有什麼區別麼?日本語和歐美很「不同」,但他們逐漸添加了新句法,比起古文來,更宜於翻譯而不失原來的精悍的語氣,開初自然是須「找尋句法的線索位置」,很給了一些人不「愉快」的,但經找尋和習慣,現在已經同化,成為己有了。中國的文法,比日本的古文還要不完備,然而也曾有些變遷,例如《史》《漢》不同于《書經》,現在的白話文又不同于《史》《漢》;有添造,例如唐譯佛經,元譯上諭,當時很有些「文法句法詞法」是生造的,一經習用,便不必伸出手指,就懂得了。現在又來了「外國文」,許多句子,即也須新造,——說得壞點,就是硬造。據我的經驗,這樣譯來,較之化為幾句,更能保存原來的精悍的語氣,但因為有待於新造,所以原先的中國文是有缺點的。有什麼「奇跡」,幹什麼「嗎」呢?但有待於「伸出手指」,「硬著頭皮」,于有些人自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不過我是本不想將「爽快」或「愉快」來獻給那些諸公的,只要還有若干的讀者能夠有所得,梁實秋先生「們」的苦樂以及無所得,實在「於我如浮雲」

  但梁先生又有本不必求助於無產文學理論,而仍然很不了了的地方,例如他說,「魯迅先生前些年翻譯的文學,例如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還不是令人看不懂的東西,但是最近翻譯的書似乎改變風格了。」只要有些常識的人就知道:「中國文和外國文是不同的」,但同是一種外國文,因為作者各人的做法,而「風格」和「句法的線索位置」也可以很不同。句子可繁可簡,名詞可常可專,決不會一種外國文,易解的程度就都一式。我的譯《苦悶的象徵》,也和現在一樣,是按板規逐句,甚而至於逐字譯的,然而梁實秋先生居然以為不能看懂者,乃是原文原是易解的緣故,也因為梁實秋先生是中國新的批評家了的緣故,也因為其中硬造的句法,是比較地看慣了的緣故。若在三家村裡,專讀《古文觀止》的學者們,看起來又何嘗不比「天書」還難呢。

  【注釋】

  (14)白璧德參看本卷第92頁注。梁實秋在《新月》上經常介紹白璧德的人文主義理論,並將吳苾等人譯的白璧德的論文編成《白璧德與人文主義》一書,於一九二九年一月由新月書店出版。

  兩首譯詩指郭沫若譯的蘇聯馬林霍夫的《十月》(見一九二九年上海光華書局出版的《新俄詩選》),和蘇汶譯的蘇聯撒莫比特尼克的《給一個新同志》(見一九二九年水沫書店出版的波格丹諾夫《新藝術論》中的《無產階級詩歌》)。

  《史》指《史記》,西漢司馬遷著。《漢》,指《漢書》,東漢班固著。《書經》,即《尚書》,是我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的著作的彙編。

  唐譯佛經,元譯上諭我國自東漢時起,即開始了佛經的翻譯工作,到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其中最著名的是玄奘主持譯出的佛經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元朝統治者曾強制規定詔令、奏章和官府文書都必須使用蒙文,而附以漢文的譯文。唐代和元代這類翻譯多為直譯,保存了原文的一些語法結構,有的詞還用漢語音譯,對當時及後來的漢語詞匯和語法,都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於我如浮雲」語見《論語·述而》。含有輕視、無關的意思。

  廚川白村(1880~1923)日本文藝評論家。著有文藝論文集《出了象牙之塔》和《苦悶的象徵》等。

  《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讀本,收入先秦到明代的散文二二二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