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一篇 荀子 第一章 荀子 |
|
§一、荀子略傳 荀子名況,字卿,趙人。曾遊學于齊國,後來又游秦(《強國篇》應侯問入秦何見。按應侯作相當趙孝成王初年),又游趙(《議兵篇》孫卿議兵于趙孝成王前。〔趙孝成王當西曆前265至245年〕),末後到楚。那時春申君當國,使荀卿作蘭陵令(此事據《史記·年表》在楚考烈王八年〔前255〕)。春申君死後(前238),荀卿遂在蘭陵住家,後來遂死在蘭陵。 荀卿生死的年代,最難確定。請看王先謙《荀子集解》所錄諸家的爭論,便可見了。最可笑的是劉向的《孫卿書序》。劉向說荀卿曾與孫臏議兵。孫臏破魏在前341年。到春申君死時,荀卿至少是一百三四十歲了。又劉向與諸家都說荀卿當齊襄王時最為老師。襄王即位在前283年,距春申君死時,還有四十五年。荀卿死在春申君之後,大約在前230年左右。即使他活了八十歲,也不能在齊襄王時便「最為老師」了。我看這種種錯誤紛爭,都由於《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如今且把這一段《史記》抄在下面: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于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於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這段文字有兩個易於誤人之處: (一)荀卿「來遊學于齊」以下,忽然夾入騶衍、騶奭、淳於髡三個人的事實,以致劉向誤會了,以為荀卿五十歲遊濟,正在稷下諸先生正盛之時(劉向序上稱「方齊宣王威王之時」,下稱「是時荀卿年五十始來遊學」)。不知這一段不相干的事實,乃是上文論「齊有三騶子」一節的錯簡。本文當作「騶衍田駢之屬,……」那些荒謬的古文家,不知這一篇《孟子荀卿列傳》最多後人添插的材料(如末段記墨翟的二十四字文理不通,或是後人加入的),卻極力誇許這篇文字,文字變化不測,突兀神奇還把他選來當古文讀,說這是太史公的筆法,豈不可笑! (二)本文的「齊襄王時」四個字,當連上文,讀「騶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那些荒謬的人,不通文法,把這四字連下文,讀成「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不知這四字在文法上是一個「狀時的讀」;狀時的讀,與所狀的本句,決不可用「而」字隔開,隔開便不通了。古人也知這一段可疑,於是把「年五十」改為「年十五」(謝堵校,依《風俗通》改如此)。不知本文說的「年五十始來遊學」。這個「始」字含有來遲了的意思。若是「年十五」,決不必用「始」字了。 所以依我看來,荀卿游齊,大概在齊襄王之後,所以說他「年五十始來遊學于齊,騶衍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這文理很明顯,並且與荀卿一生事蹟都相合。如今且作一年表如下: 西曆前265至260 荀卿年五十游齊。 西曆前260至255 入秦,見秦昭王及應侯。 西曆前260至250 游趙,見孝成王。 西曆前250至238 游楚,為蘭陵令。 西曆前238左右 死于蘭陵。 至於鹽鐵論所說,荀卿至李斯作丞相才死,那更不值得駁了(李斯作丞相在前213年。當齊襄王死後五十二年了)。 我這一段考據,似乎太繁了。我的本意只因為古人對於這個問題,不大講究,所以不嫌說得詳細些(參觀第六篇第一章),要望學者讀古書總須存個懷疑的念頭,不要作古人的奴隸。 §二、《荀子》 《漢書·藝文志》:《孫卿子》三十二篇,又有賦十篇。今本《荀子》三十二篇,連賦五篇、詩兩篇在內。大概今本乃系後人雜湊成的。其中有許多篇,如《大略》《宥坐》《子道》《法行》等,全是東拉西扯拿來湊數的。還有許多篇的分段全無道理:如《非相》篇的後兩章,全與「非相」無干;又如《天論》篇的末段,也和《天論》無干。又有許多篇,如今都在大戴小戴的書中(如《禮論》《樂論》《勸學》諸篇),或在《韓詩外傳》之中,究竟不知是誰抄誰。大概《天論》《解蔽》《正名》《性惡》四篇全是荀卿的精華所在。其餘的二十餘篇,即使真不是他的,也無關緊要了。 三、荀子與諸子的關係研究荀子學說的人,須要注意荀子和同時的各家學說都有關係。他的書中,有許多批評各家的話,都很有價值。如《天論》篇說: 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同伸)。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宋子即宋鈃。他說:「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荀卿似是說他只有見於少數人的情性,卻不知多數人的情性。楊倞注似有誤解之處)。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 又如《解蔽》篇說: 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俗(楊云:俗當為欲)謂之,道盡嗛矣(楊云:嗛與慊同,快也)。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又《非十二子》篇論它囂、魏牟「縱情性,安恣睢,禽獸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陳仲、史鰍「忍情性,綦谿利忮,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墨翟、宋鈃「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慎到、田駢「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下修』王念孫校當作『不循』似是),……不足以經國定分」。惠施、鄧析「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王校惠當作急);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遠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韓詩外傳》無子思孟子二人)。 此外尚有《富國》篇和《樂論》篇駁墨子的節用論和非樂論;又有《正論》篇駁宋子的學說;又有《性惡》篇駁孟子的性善論;又《正名》篇中駁「殺盜非殺人也」諸說。 這可見荀子學問很博,曾研究同時諸家的學說。因為他這樣博學,所以他的學說能在儒家中別開生面,獨創一種很激烈的學派。 參考書舉要: 《荀子》注以王先謙《荀子集解》為最佳。頃見日本久保愛之《荀子增注》,注雖不佳,而所用校勘之宋本元本頗足供參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