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
第八篇 別墨 第二章 墨辯論知識(1) |
|
知識論起於老子、孔子,到「別墨」始有精密的知識論。 《墨辯》論「知」,分為三層: (一)「知,材也。」(《經上》)說曰:「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 (舊脫不字,今據下文「而不必得」語法增)若明」。這個「知」是人「所以知」的才能(材能通)。有了這官能,卻不必便有知識。譬如眼睛能看物,這是眼睛的「明」,但是有了這「明」,卻不必有所見。為什麼呢?因為眼須見物,才是見;知有所知,才是知(此所謂知,如佛家所謂「根」)。 (二)「知,接也。」(《經上》)說曰:「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這個「知」是「感覺」(Sensation)。人本有「所以知」的官能,遇著外面的物事,便可以知道這物事的態貌,才可發生一種「感覺」。譬如有了眼睛,見著物事,才有「見」的感覺(此所謂知,如佛家所謂「塵」。此所謂接,如佛家所謂「受」)。 (三)「﹛知心﹜,明也。」(《經上》。舊作恕。今依顧千里校改)《說》曰:「﹛知心﹜,﹛知心﹜(舊皆作恕)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這個「﹛知心﹜」是「心知」,是「識」。有了「感覺」,還不算知識。譬如眼前有一物瞥然飛過,雖有一種「感覺」,究竟不是知識。須要能理會得這飛過的是什麼東西(論譯「理會」最切。王念孫校《荀子·正名篇》:「辭也者,兼異寔之名以論一意也。」謂論當作諭。諭,明也。其說亦可通,但不改亦可通),須要明白這是何物(著,明也),才可說有了知覺(此所謂﹛知心﹜,如佛家所謂「識」)。如《經上》說: 聞,耳之聰也。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 所以「知覺」含有三個分子:一是「所以知」的官能,二是由外物發生的感覺,三是「心」的作用。要這三物同力合作,才有「知覺」。 但是這三物如何能同力合作呢?這中間須靠兩種作用:一個是「久」,一個是「宇」。《墨辯》說: 久,彌異時也。(《經上》)說曰:久,合古今旦莫。(校改) 宇,彌異所也。(《經上》)《說》曰:宇,冡東西南北。(校改冡即蒙字) 久即是「宙」,即是「時間」。宇即是「空間」(Time and Space)。須有這兩種的作用,方才可有知覺。《經下》說: 不堅白,說在無久與宇。堅白,說在因(原文有誤讀處,今正。因疑作盈)。說曰:無堅得白,必相盈也。 《經上》說: 堅白不相外也。說曰:堅(白)異處不相盈,相非(通排),是相外也。 我們看見一個白的物事,用手去摸,才知道他又是堅硬的。但是眼可以見白,而不可得堅;手可以得堅,而不可見白。何以我們能知道這是一塊「堅白石」呢?這都是心知的作用。知道剛才的堅物,就是此刻的白物,是時間的組合。知道堅白兩性相盈,成為一物,是空間的組合。這都是心知的作用,有這貫串組合的心知,方才有知識。 有了久與宇的作用,才有「記憶」。《墨辯》叫做「止」,止即是「志」。古代沒有去聲,所以止志通用(《論語》:「多見而識之」,「賢者識其大者」,古本皆作志)。久的作用,於「記憶」更為重要。所以《經下》說: 知而不以五路,說在久。說曰: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唯以五路知。久,不當以火見,若以火(參看章炳麟《原名篇》說此條)。 「五路」即是「五官」。先由五路知物,後來長久了,雖不由五路,也可見物。譬如昨天看梅蘭芳的戲,今天雖不在吉祥園,還可以想起昨天的戲來。這就是記憶的作用了。 知識又須靠「名」的幫助。《小取》篇說:「名以舉寔。」《經上》說: 舉,擬寔也。《說》曰:舉,告。以文名舉彼寔也。 「擬」是《易·繫辭傳》「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像其物宜」的擬。例如我們用一個「人」字代表人的一切表德,所以見了一個人,便有「人」的概念,便知道他是一個「人」。記得一個「人」的概念,便可認得一切人,正不須記人人的形貌狀態等等。又如「梅蘭芳」一個概念,也代表梅蘭芳的一切表德。所以我對你說「梅蘭芳」,你便知道了,正不用細細描摹他的一切形容狀態。如《經下》說: (火)必熱,說在頓。《說》曰:見火謂火熱也,非以火之熱。 一個「火」字便包含火的熱性。所以遠遠見火,便可說那火是熱的,正不必等到親自去感覺那火的熱焰。「火必熱,說在頓。」頓字也是記憶的意思。這是名字的大用處。《墨辯》分「名」為三種: 名:達、類、私(《經上》)。《說》曰:名。「物」,達也。有寔必待文名(舊誤作多)也。命之「馬」,類也。若寔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寔也。 「達名」是最普及的名字,例如「物」字。「類名」是一類物事的名稱,例如「牛」「馬」「人」,凡是屬這一類的,都可用這一類的「類名」。所以說:「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私名」是「本名」。例如「臧獲」「梅蘭芳」皆是這一個個人的名字,不可移用于別人(臧獲皆當日的人名,本是私名,後人誤以為僕役之類名,非也。此如「梅香」本是私名,後以名此者多,遂成女婢之類名矣。又如「丫頭」亦是私名,今亦成類名矣)。所以說:「是名也,止於是寔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