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
第六篇 墨子 第三章 三表法 |
|
上章講的,是墨子的哲學方法。本章講的,是墨子的論證法。上章是廣義的「邏輯」,本章是那「邏輯」的應用。 墨子說: 言必立儀。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言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於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 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於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非命》上。參考《非命》中、下。《非命》中述三表有誤。此蓋後人所妄加)。 這三表之中,第一和第二有時倒置。但是第三表(實地應用)總是最後一表。於此可見墨子的注重「實際應用」了。 這個論證法的用法,可舉《非命篇》作例: §第一表 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 墨子說: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同盍)嘗尚觀于聖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於桀紂則天下亂,在於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先王之憲,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先生之刑,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先生之誓,亦嘗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者乎?……(《非命》上) §第二表 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墨子說: 我所以知命之有興亡者,以眾人耳目之情知有興亡。有聞之,有見之,謂之有。莫之聞,莫之見,謂之亡。……自古以及今,……亦嘗有見命之物聞命之聲者乎?則未嘗有也。……(《非命》中) §第三表 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最重要的還是這第三表。 墨子說: 執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非暴故罰也。」……是故治官府則盜竊,守城則崩叛;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送。……昔上世之窮民,貪於飲食,惰於從事,是以衣食之財不足,而饑寒凍餒之憂至。不知曰:「我罷不肖,從事不疾」;必曰:「吾命固且貧。」昔上世暴王……亡失國家,傾覆社稷,不知曰:「我罷不肖,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今用執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上不聽治,則政亂;下不從事,則財用不足。……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非命》上) 學者可參看《明鬼下》篇這三表的用法。 如今且仔細討論這三表的價值。我們且先論第三表。第三表是「實際上的應用」,這一條的好處,上章已講過了。如今且說他的流弊。這一條的最大的流弊在於把「用」字「利」字解得太狹了,往往有許多事的用處或在幾百年後,始可看出;或者雖用在現在,他的真用處不在表面上,卻在骨子裡。譬如墨子非樂,說音樂無用。為什麼呢?因為(一)費錢財,(二)不能救百姓的貧苦,(三)不能保護國家,(四)使人變成奢侈的習慣。後來有一個程繁駁墨子道: 昔者諸侯倦于聽治,息于鐘鼓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息於瓴缶之樂。今夫子曰:「聖王不為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三辯》) 這一問也從實用上作根據。墨子生來是一個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性有所偏,想不到音樂的功用上去,這便是他的非樂論的流弊了。 次論第二表。這一表(百姓耳目之實)也有流弊:(一)耳目所見所聞,是有限的。有許多東西,例如《非命篇》的「命」是看不見聽不到的。(二)平常人的耳目最易錯誤迷亂。例如鬼神一事,古人小說上說得何等鑿鑿有據。我自己的朋友也往往說曾親眼看見鬼,難道我們就可斷定有鬼麼?(看《明鬼篇》)但是這一表雖然有弊,卻極有大功用。因為中國古來哲學不講耳目的經驗,單講心中的理想。例如老子說的: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孔子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是他所說的「學」,大都是讀書一類,並不是「百姓耳目之實」。直到墨子始大書特書的說道: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興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誠或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明鬼》)。 這種注重耳目的經驗,便是科學的根本。 次說第一表。第一表是「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墨子最恨儒者「復古」的議論,所以《非儒篇》說: 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 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嘗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 墨子既然反對「復古」,為什麼還要用「古者聖王之事」來作論證的標準呢?原來墨子的第一表和第三表是同樣的意思,第三表說的是現在和將來的實際應用,第一表說的是過去的實際應用。過去的經驗閱歷,都可為我們做一面鏡子。古人行了有效,今人也未嘗不可仿效;古人行了有害,我們又何必再去上當呢?所以說: 凡言凡動,合于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為之。 凡言凡動,合于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貴義》) 這並不是復古守舊,這是「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魯問篇》說: 彭輕生子曰:「往者可知,來者不可知。」子墨子曰:「藉設而親在百里之外,則遇難焉。期以一日也,及之則生,不及則死。今有固車良馬於此,又有駑馬四隅之輪於此,使子擇焉,子將何乘?」對曰:「乘良馬固車,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不知來?」(從盧校本) 這一條寫過去的經驗的效用。例如「良馬固車可以日行百里」,「駑馬四隅之輪不能行路」,都是過去的經驗。有了這種經驗,便可知道我如今駕了「良馬固車」,今天定可趨一百里路。這是「彰往以察來」的方法。一切科學的律令,都與此同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