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
第四篇 孔子 第三章 《易》(1) |
|
孔子生在這個「邪說暴行」的時代,要想變無道為有道,卻從何處下手呢?他說: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易·文言》)。 社會國家的變化,都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都是漸漸變成的。如今要改良社會國家,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工夫所能辦到的,必須從根本上下手。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依我看來,都在一部《易經》。我且先講《易經》的哲學。 《易經》這一部書,古今來多少學者做了幾屋子的書,也還講不明白。我講《易經》和前人不同。我以為從前一切河圖、洛書、讖緯術數、先天太極,……種種議論,都是謬說。如今若要懂得《易經》的真意,須先把這些謬說掃除乾淨。 我講《易》,以為一部《易經》,只有三個基本觀念:(一)易,(二)象,(三)辭。 §第一,易 易便是變易的易。天地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時時刻刻在那裡變化的。孔子有一天在一條小河上,看那滾滾不絕的河水,不覺歎了一口氣說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者」便是「過去種種。」(程子說:「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無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朱子說:「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此兩說大旨都不錯。)天地萬物,都像這滔滔河水,才到了現在,便早又成了過去,這便是「易」字的意義。 一部《易》講「易」的狀態,以為天地萬物的變化,都起於一個動字。何以會有「動」呢?這都因為天地之間,本有兩種原力:一種是剛性的,叫做「陽」;一種是柔性的,叫做「陰」。這剛柔兩種原力,互相衝突,互相推擠,於是生出種種運動,種種變化。所以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孔子大概受了老子的影響,故他說萬物變化完全是自然的唯物的,不是唯神的(孔子受老子的影響,最明顯的證據,如《論語》極推崇「無為而治」又如「或曰,以德報怨」亦是老子的學說)。 在《易經》裡,陽與陰兩種原力,用「—」「--」兩種符號代表。《易·繫辭傳》說: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是代表萬物由極簡易的變為極繁雜的公式。此處所說「太極」並不是宋儒說的「太極圖」。《說文》說:「極,棟也。」極便是屋頂上的橫樑,在《易經》上便是一畫的「—」,「儀,匹也。」兩儀便是那一對「—」「--」。四象便是「 」。由八卦變為六十四卦,便可代表種種的「天下之至賾」和「天下之至動」,卻又都從一條小小的橫畫上生出來。這便是「變化由簡而繁」的明例了。 《易經》常把乾、坤(「—」「--」)代表「易」「簡」。有了極易極簡的,才有極繁賾的。所以說:「乾坤其易之門耶。」又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萬物變化,既然都從極簡易的原起漸漸變出來,若能知道那簡易的遠因,便可以推知後來那些複雜的後果,所以《易·繫辭傳》說: 德行恒易以知險,……德行恒簡以知阻。 因為如此,所以能「彰往而察來」,所以能「溫故而知新」。《論語》上子張問十世以後的事可能前知嗎?孔子說,不但十世,百世亦可推知。這都因孔子深信萬物變化都是由簡而繁,成一條前後不斷的直線,所以能由前段推知後段,由前因推到後果。 這便是《易經》的第一個基本觀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