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
第四篇 孔子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 |
|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 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這個時代,既叫做邪說暴行的時代,且看是些什麼樣的邪說暴行。 第一,「暴行」就是孟子所說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了。《春秋》二百四十年中,共有弑君三十六次,內中有許多是子弑父的,如楚太子商臣之類。此外還有貴族世卿專權竊國,如齊之田氏,晉之六卿,魯之三家。還有種種醜行,如魯之文姜,陳之夏姬,衛之南子、彌子瑕,怪不得那時的隱君子要說: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 第二,「邪說」一層,孟子卻不曾細述。我如今且把那時代的「邪說」略舉幾條。 (一)老子 老子的學說,在當時真可以算得「大逆不道」的「邪說」了。你看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又說「聖人不仁」,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又說「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聖去知,民利百倍」。這都是最激烈的破壞派的理想(詳見上篇)。 (二)少正卯 孔子作司寇,7日便殺了一個「亂政大夫少正卯」。有人問他為什麼把少正卯殺了。孔子數了他的三大罪: 一、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 二、其談話足以飾袤熒眾。 三、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 這三件罪名,譯成今文,便是「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 (三)鄧析 孔子同時思想界的革命家,除了老子,便該算鄧析。鄧析是鄭國人,和子產、孔子同時。《左傳》魯定公九年(西曆前501),「鄭駟顓殺鄧析而用其竹刑」。那時子產已死了二十一年(子產死於昭公二十年,西曆前522),《呂氏春秋》和《列子》都說鄧析是子產殺的,這話恐怕不確。第一因為子產是極不願意壓制言論自由的。《左傳》說: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如何?」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可見子產決不是殺鄧析的人。第二子產鑄刑書,在西曆前五三六年。駟顓用竹刑,在西曆前五〇一年。兩件事相差三十餘年。可見子產鑄的是「金刑」,駟顓用的是「竹刑」,決不是一件事(金刑還是極笨的刑鼎,竹刑是可以傳寫流通的刑書)。 鄧析的書都散失了。如今所傳《鄧析子》,乃是後人假造的。我看一部《鄧析子》,只有開端幾句或是鄧析的話。那幾句是: 天於人無厚也。君於民無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悖厲之氣,全夭折之人,使為善之民必壽,此於民無厚也。凡民有穿窬為盜者,有詐偽相迷者,此皆生於不足,起於貧窮,而君必欲執法誅之,此於民無厚也。…… 這話和老子「天地不仁」的話相同,也含有激烈的政治思想。 《列子》書說:「鄧析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呂氏春秋》說: 鄧析……與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民之獻衣襦袴而學訟者,不可勝數。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所欲勝因勝,所欲罪因罪。 又說: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這就是出報紙的起點)。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縣書是把議論掛在一處叫人觀看,致書是送上門去看,倚書是混在他物裡夾帶去看)。令無窮而鄧析應之亦無窮矣。 又說: 洧有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賣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無所更買矣。」 這種人物簡直同希臘古代的「哲人」(Sophists)一般。希臘的「哲人」所說的都有老子那樣激烈,所行的也往往有少正卯、鄧析那種遭忌的行為。希臘的守舊派,如梭格拉底、柏拉圖之流,對於那些「哲人」,非常痛恨。中國古代的守舊派,如孔子之流,對於這種「邪說」自然也非常痛恨。所以孔做司寇便殺少正卯。孔子說: 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又說: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他又說: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要懂得孔子的學說,必須先懂得孔子的時代是一個「邪說橫行,處士橫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情形既是如此「無道」,自然總有許多「有心人」對於這種時勢生出種種的反動。如今看來,那時代的反動大約有三種: 第一,極端的破壞派 老子的學說,便是這一派,鄧析的反對政府,也屬這一派。 第二,極端的厭世派 還有些人看見時勢那樣腐敗,便灰心絕望,隱世埋名,寧願做極下等的生活,不肯干預世事。這一派人,在孔子的時代,也就不少。所以孔子說: 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作者七人矣。 那《論語》上所記「晨門」「荷蕢」「丈人」「長沮桀溺」都是這一派。接輿說: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桀溺對子路說: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第三,積極的救世派 孔子對於以上兩派,都不贊成。他對於那幾個辟世的隱者,雖很原諒他們的志趣,終不贊成他們的行為。所以他批評伯夷、叔齊……柳下惠、少連諸人的行為,道: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又他聽了長沮、桀溺的話,便覺得大失所望,因說道: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正為「天下無道」,所以他才去棲棲皇皇的奔走,要想把無道變成有道。懂得這一層,方才可懂得孔子的學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