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傳


  孔丘,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歷經元前551),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西曆紀元前479)。他一生的行事,大概中國人也都知道,不消一一地敘述了。他曾見過老子。大概此事在孔子三十四歲之後(說詳上章)。

  孔子本是一個實行的政治家。他曾做過魯國的司空,又做過司寇。魯定公十年,孔子以司寇的資格,做定公的儐相,和齊侯會于夾穀,很替魯國爭得些面子。後來因為他的政策不行,所以把官丟了,去周遊列國。他在國外遊了十三年,也不曾遇有行道的機會。到了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專做著述的事業。把古代的官書,刪成《尚書》;把古今的詩歌,刪存三百多篇;還訂定了禮書、樂書。孔子晚年最喜《周易》,那時的《周易》不過是六十四條卦辭和三百八十四條爻辭。孔子把他的心得,做成了六十四條卦象傳,三百八十四條爻象傳,六十四條彖辭。後人又把他的雜說篡輯成書,便是《繫辭傳》《文言》。這兩種之中,已有許多話是後人胡亂加入的。如《文言》中論四德的一段。此外還有《雜卦》《序卦》《說卦》,更靠不住了。除了刪《詩》《書》,定《禮》《樂》之外,孔子還作了一部《春秋》。孔子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的。所以《詩》《書》《禮》《樂》都是他刪定的,不是自己著作的。就是《易經》的諸傳,也是根據原有的《周易》作的,就是《春秋》也是根據魯國的史記作的。

  此外還有許多書,名為是孔子作的,其實都是後人依託的,例如一部《孝經》,稱孔子為「仲尼」,稱曾參為「曾子」,又夾許多「詩云」「子曰」,可見決不是孔子做的。《孝經·鉤命訣》說的「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的話,也是漢人假造的誑語,決不可信。

  一部《論語》雖不是孔子做的,卻極可靠,極有用。這書大概是孔門弟子的弟子們所記孔子及孔門諸子的談話議論。研究孔子學說的人,須用這書和《易傳》《春秋》兩書參考互證,此外便不可全信了。

  孔子本有志於政治改良,所以他說: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又說: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後來他見時勢不合,沒有政治改良的機會。所以專心教育,要想從教育上收效。他深信教育功效最大,所以說「有教無類」,又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史記》說他的弟子有三千之多。這話雖不知真假,但是他教學幾十年,周遊幾十國,他的弟子定必不少。

  孔子的性情德行,是不用細述的了。我且引他自己說自己的話: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話雖不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人的口氣,卻很可想見孔子的為人。他又說他自己道: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這是何等精神!《論語》說: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

  「知其不可而為之」七個字寫出一個孳孳懇懇、終身不倦的志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