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
第三篇 老子 七、無為 |
|
本篇第三節說老子對於社會政治有兩種學說:一是毀壞一切文物制度;一是主張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第一說的根據,上節已說過。如今且說他的無為主義。他把天道看作「無為而無不為」,以為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殆的道理,用不著有什麼神道作主宰,更用不著人力去造作安排。老子的「天道」,就是西洋哲學的自然法(Law of Nature或譯「性法」非)。日月星的運行,動植物的生老死,都有自然法的支配適合。凡深信自然法絕對有效的人,往往容易走到極端的放任主義。如十八世紀的英法經濟學者,又如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政治學說,都以為既有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天道,何必要政府來干涉人民的舉動?老子也是如此。他說: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這是說「自然法」的森嚴。又說: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這個「司殺者」,便是天,便是天道。違背了天道,擾亂了自然的秩序,自有「天然法」來處置他,不用社會和政府的干涉。若用人力去賞善罰惡,便是替天行道,便是「代司殺者殺」。這種代劊子手殺人的事,正如替大匠斫木頭,不但無益於事,並且往往鬧出亂子來。所以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所以又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他主張一切放任,一切無為。「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八、人生哲學 老子的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殊未當)和他的政治哲學相同,也只是要人無知無欲。詳細的節目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他說: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別人都想要昭昭察察的知識,他卻要那昏昏悶悶的愚人之心。此段所說的「貴食母」,即是前所引的「虛其心,實其腹」。老子別處又說「聖人為腹不為目」也是此意。老子只要人肚子吃得飽飽的,做一個無思無慮的愚人;不願人做有學問知識的文明人。這種觀念,也是時勢的反動。《隰有萇楚》的詩人說: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老子的意思,正與此相同。知識愈高,欲望愈難滿足,又眼見許多不合意的事,心生無限煩惱,倒不如無知的草木,無思慮的初民,反可以混混沌沌,自尋樂趣。老子常勸人知足。他說: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孫詒讓按,《韓詩外傳》引可欲作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但是知足不是容易做到的。知識越開,越不能知足。故若要知足,除非毀除一切知識。 老子的人生哲學,還有一個重要觀念,叫做「不爭主義」。他說: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這種學說,也是時勢的反動。那個時代是一個兵禍連年的時代。小國不能自保,大國又爭霸權不肯相下。老子生於這個時代,深知武力的競爭,以暴禦暴,只有更烈,決沒有止境。只有消極的軟工夫,可以抵抗強暴。狂風吹不斷柳絲,齒落而舌長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衝開山石,鑿成江河。人類交際,也是如此,湯之于葛,太王之于狄人,都是用柔道取勝。楚莊王不能奈何那肉袒出迎的鄭伯,也是這個道理。老子時的小國,如宋,如鄭,處列強之間,全靠柔道取勝。故老子提出這個不爭主義,要人知道柔弱能勝剛強;要人知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他教人莫要「為天下先」,又教人「報怨以德」。他要小國下大國,大國下小國。他說暫時吃虧忍辱,並不害事。要知「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含有他的天道觀念。他深信「自然法」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故一切聽其自然。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都是天道之自然。宇宙之間,自有「司殺者殺」,故強梁的總不得好死。我們盡可逆來順受,且看天道的自然因果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