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醒世姻緣傳》考證(4)


  三 第一次證實

  我有了這個大假設,到處尋求證據,但總尋不著有力的證據。民國十八年,我回到北京,買了一部鄧文如先生(之誠)的《骨董瑣記》,在第七卷裡見著一條「蒲留仙」,其文如下:

  《聊齋志異》,乾隆三十一年萊陽趙起杲守睦州,以稿本授鮑以文廷博刊行。余蓉裳集時客于趙,為之校讎是正焉。鮑以文云:留仙尚有《醒世姻緣》小說,實有所指。書成為其家所計,至褫其衿。易簀時自知後身即平陽徐崑,字後山,登鄉榜,撰《柳崖外編》。乾隆庚子其孫某所述如此。……

  我看了這一條,高興的直跳起來。但我細細讀了這一段文字,又不免感覺失望。鄧文如先生引的鮑廷博的話,究竟到那一句為止呢?鮑廷博的話見於何書呢?「其孫某」是蒲留仙的孫子,還是徐崖的孫子呢?鄧先生此條文字的眉目不清,容易使人誤讀誤解。即如此條所記「易簀時自知後身為平陽徐崖」一節,完全出於後人的傳說,只是一種神話,全無根據。聊齋臨死時並無「自知後身為平陽徐崖」的事。乾隆晚年有個妄人徐良,字後山,摹仿《聊齋志異》的短篇文字,作了一部《柳崖外編》,自稱為蒲留仙的後身。《柳崖外編》有一篇博陵李金枝的序,年代為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李金枝自稱「時年八十有二」,序中說徐崖是蒲留仙的後身,捏造出一大串神話。但李金枝自稱「憶余少師蒲柳泉先生,柳泉歿,汨然無所向」。殊不知蒲留仙死在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見於張元所作《蒲留仙墓表》。從康熙五十四年到乾隆五十六年,凡七十六年,蒲留仙死時,李金枝只有六歲,那能做他的弟子,又那能「汨然無所向」呢!此種神話不值得一笑,也會混入鄧先生的劄記中,又好像是的廷博說的,又好像是「乾隆庚子其孫某所述如此」,真叫人莫知其妙了。

  我當時讀了這段劄記,就托合肥闞霍初先生(鐸)去問鄧文如先生究竟鮑廷博的話是出於何書,有何根據。鄧先生回信說是聽見繆荃孫說的。後來孫楷第先生又去當面問過鄧先生,鄧先生說鮑廷博的話是繆荃孫親聽見丁晏說的,曾記在繆先生的《雲自在龕筆記》的稿本裡,但這部稿本已不可見了。

  丁晏和繆荃孫都是一代的大學者,他們的記載應該可以相信。只可惜鄧文如先生當日太疏忽了一點,不曾把繆荃孫的筆記原文全抄下來。我對於此條記載雖然不很滿意,但我承認鮑廷博的話,是一個極重要的證據。因為鮑廷博決不會像我這樣從《醒世姻緣》和《聊齋志異》的內容上去推想蒲留仙為《醒世姻緣》的作者,他當時既從萊陽趙家得著《聊齋》的稿本,他也許從趙家得著關於《醒世姻緣》的傳說。鮑刻《聊齋》,已在蒲留仙死後五十年之後,這個傳說已不完全可信了。如說「書成為其家所訐,至褫其衿」,是不可信的。蒲留仙是一個老秀才,到他七十二歲時才補歲貢生(見《淄川縣誌》),決沒有被革去秀才衣衿的事。但當時鮑廷博聽見的傳說必是從山東傳來的,雖有小小訛誤,還可證實當時確有人知道《醒世姻緣》是蒲松齡作的。

  我憑空設想的一個推論,在幾年之後,居然得著這樣一條古傳說的證明,我不能不感謝鄧文如先生的幫助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