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
《三俠五義》序(2) |
|
二 李宸妃的故事 宋仁宗生母李宸妃的故事,在當日是一件大案,在後世遂成為一大傳說,元人演為雜劇,明人演為小說,至《三俠五義》而這個故事變的更完備了;《狸貓換太子》在前清已成了通行的戲劇(包括《斷後》、《審郭槐》等出),到近年竟演成了連台幾十本的長劇了。這個故事的演變也頗有研究的價值。 《宋史》卷二四二云: 李宸妃,杭州人也。……初入宮,為章獻太后(劉後)侍兒。莊重寡言,真宗以為司寢。既有娠,從帝臨砌台。王釵墜。妃惡之。帝心蔔:「釵完,當為男子。」左右取以進,釵果不毀。帝甚喜。已而生仁宗。……仁宗即位,為順容,從守永定陵。…… 初仁宗在繈褓,章獻(劉後)以為已子,使楊淑妃保視之。仁宗即位,妃嘿處先朝嬪禦中,未嘗自異。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終太後世,仁宗不自知為妃所出也。 明道元年,疾革,進位宸妃,薨,年四十六。初章獻太后欲以宮人禮治喪於外。丞相呂夷簡奏禮宜從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頃,獨坐簾下,召夷簡問曰,「一宮人死,相公云云,何歟?」夷簡日,「臣待罪宰相,事無內外,無不當預。」太后怒日,「相公欲離間吾母子耶?」夷簡從容對日,「陛下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則喪禮宜從厚。」太后悟,遽日,「宮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簡乃請治喪用一品禮,殯洪福院。夷簡又謂入內都知羅崇勳日,「宸妃當以後服瞼殮,用水銀實棺,異時勿謂夷簡未嘗道及。」崇勳如其言。 後章獻太后崩,燕王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尊宸妃為皇太后,諡莊懿(後改章懿)。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官,親哭視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銀養之,故不壞。仁宗歎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劉氏加厚…… 這傳裡記李宸妃一案,可算是很直率的了。章獻劉後乃是宋史上一個很有才幹的婦人;真宗晚年,她已預聞政事了;真宗死後,仁宗幼弱,劉後臨朝專政,前後當國至十一年之久。李宸妃本是她的侍兒,如何敢和她抵抗?所以宸妃終身不敢認仁宗是她生的,別人也不敢替她說話。宸妃死于明道元年,劉後死於明道二年。劉後死後,方有人說明此事。當時有人疑宸妃死於非命,但開棺驗看已可證宸妃不曾遭謀害;況且劉後如要謀害她,何必等到仁宗即位十年之後?但當時仁宗下哀痛之詔自責,又開棺改葬,追諡陪葬,這些大舉動都可以引起全國的注意,喚起全國的同情,於是種種傳說也就紛紛發生,曆八九百年而不衰。 宋人王銍作《默記》,也曾記此事,可與《宋史》所記相參證: 章懿李太后生昭陵(仁宗),而終章獻之世,不知章懿為母也。章懿卒,先殯奉先寺。昭陵以章獻之崩,號泣過度。章惠太后(即楊淑妃)勸帝日,「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宸妃李氏,已卒,在奉先寺殯之」。仁宗即以犢車亟走奉先寺,撤殯觀之。在一大井上,四鐵索維之。既啟棺,而形容如生,略不壞也。時已遣兵圍章獻之第矣;既啟棺,知非鴆死,乃罷遣之。 ——涵芬樓本,上,頁七 王銍生當哲宗、徽宗時,見聞較確;他的記載很可代表當時的傳說。然而他的記載已有幾點和《宋史》不同: ①宸妃死後,殯于洪福院;《默記》作奉先寺。(《仁宗本紀》作法福院) ②《宋史》記告仁宗者為燕王,而《默記》說是楊淑妃。 ③《默記》記仁宗「即以犢車亟走奉先寺」,這種具體的寫法便已是民間傳說的風味了。(據《仁宗本紀》,追尊宸妃在三月,幸法福寺在九月。) 《默記》又記有兩件事,和宸妃的故事都有點關係。其一為張茂實的歷史: 張茂實太尉,章聖(真宗)之子,尚宮朱氏所生。章聖畏懼劉後,凡後宮生皇子公主,俱不留。以與內侍張景宗,令養視,遂冒姓張。即長,景宗奏授三班奉職;入謝日,章聖日,「孩兒早許大也」。 昭陵(仁宗)出閣,以為春坊謁者,後擢用副富鄭公使虜,作殿前步帥。…… 厚陵(英宗)為皇太子,茂實入朝,至東華門外,居民繁用者迎馬首連呼日,「虧你太尉!」茂實惶恐,執詣有司,以為狂 人而黥配之。其實非狂也。 茂實緣此求外郡。至厚陵即位,……自知蔡州坐事移曹州,憂恐以卒,諡勤惠。 滕元發言,嘗因其病問之,至臥內。茂實岸幘起坐,其頭角巉然,真龍種也,全類奇表。蓋本朝內臣養子未有大用至節帥者。於此可驗矣。 ——上,頁十二 其二為記冷青之獄: 皇祐二年有狂人冷青言母王氏,本宮人,因禁中火,出外。已嘗得幸有娠,嫁冷緒而後生青。……詣府自陳,並妄以英宗(涵芬樓本誤作神宗)與其母繡抱肚為驗。知府錢明逸……以狂人,置不問,止送汝州編管。 推官韓絳上言,「青留外非便,宜按正其罪,以絕群疑」。翰林學士趙槩亦言,「青果然,豈宜出外?若其妄言,則匹夫而希天子之位,法所當誅」。 遂命並包拯按得奸狀,……處死。錢明逸落翰林學士,以大龍圖知蔡州;府推張式、李舜元皆補外。 世妄以宰相陳執中希溫成(仁宗的張貴妃,死後追冊為溫仁皇后)旨為此,故誅青時,京師昏霧四塞,殊不知執中已罷,是時宰相乃文、富二賢相,處大事豈有誤哉? ——下,頁四十四 這兩件事都很可注意。前條說民人繁用迎著張茂實的馬首喊叫,後條說民間傳說誅冷青時京師昏霧四塞。這都可見當時民間對於劉後的不滿意,對於被她冤屈的人的不平。這種心理的反感便是李宸妃故事一類的傳說所以流行而傳播久遠的原因。張茂實和冷青的兩案究竟在可信可疑之間,故不能成為動聽的故事。李宸妃的一案,事實分明,沉冤至二十年之久,宸妃終身不敢認兒子,仁宗二十三年不知生母為誰(仁宗生於一〇一〇,劉後死於一〇三三);及至昭雪之時,皇帝下詔自責,鬧到開棺改葬,震動全國的耳目:——這樣的大案子,自然最容易流傳,最容易變成街談巷議的資料,最容易添枝添葉,以訛傳訛,漸漸地失掉本來的面目,漸漸地神話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