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三俠五義》序(1)


  一 包公的傳說

  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上古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後人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只好都歸到黃帝的身上,於是黃帝成了上古的大聖人。中古有許多製作,後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創始的,也就都歸到周公的身上,於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聖人,忙的不得了,忙得他「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

  這種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們取個名字,叫做「箭垛式的人物」;就同小說上說的諸葛亮借箭時用的草人一樣,本來只是一紮乾草,身上刺蝟也似的插著許多箭,不但不傷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

  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的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道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歇洛克·福爾摩斯:今通譯夏洛克·福爾摩斯。

  包拯在《宋史》裡止有一篇短傳(卷三一六),說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這是包拯故事的根源。他在當日很得民眾的敬愛,故史稱「童稚婦女皆知其名」。後來民間傳說,遂把他提出來代表民眾理想中的清官。他卻也有這種代表資格,如上文引的《宋史》所說「笑比黃河清」,「關節不到」等事,都可見他的為人。《宋史》又說他:

  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党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日:「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他的長處在於峭直而「務敦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宋史》本傳紀載他的愛民善政很多,大概他當日所以深得民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故。不過後世傳說,注重他的剛毅峭直處,遂埋沒了他的敦厚處了。

  關於包拯斷獄的精明,《宋史》只記他:

  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日,「第歸,殺而鬻之。」尋複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他大概頗有斷獄的偵探手段。民間傳說,愈傳愈神奇,不但把許多奇案都送給他,並且造出「日斷陽事,夜斷陰事」的神話。後世佛、道混合的宗教遂請他做了第五殿的閻王。這種神話的源流是很可供社會史家的研究的。

  大概包公斷獄的種種故事,起於北宋,傳於南宋;初盛於元人的雜劇,再盛於明清人的小說。

  《元曲選》一百種之中,有十種是包拯斷獄的故事,其目如下:

  ①包待制陳州糶米(無名氏)
  ②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無名氏)
  ③包龍圖單見黑旋風 神怒兒大鬧開封府(無名氏)
  ④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關漢卿)
  ⑤包待制智斬魯齋郎(關漢卿)(以上兩本《錄鬼薄》記關氏所著雜劇目中不載,疑是無名氏之作,《元曲選》誤收為關氏之作。)
  ⑥包龍圖智勘後庭花(鄭庭玉)
  ⑦包待制智賺灰闌記(李行道)
  ⑧王月英元夜留鞋記(曾瑞卿)
  ⑨玎玎當當盆兒鬼(無名氏)
  ⑩包待制智賺生金閣(武漢臣)

  ——這都是保存至今的。此外還有不傳的雜劇:

  糊突包待制(江澤民)(見《錄鬼薄》)
  包待制判斷煙花鬼(張鳴善)(同上)
  風雪包待制(無名氏)(見《太和正音譜》)
  包待制雙勘丁(無名氏)(同上)

  我們看《元曲選》中保存的包公雜劇,可以知道宋、元之間包公的傳說不但很盛行,並且已有了一個大同小異的中心。例各劇都說:

  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乃廬州金鬥郡四望鄉老兒村人氏。

  《宋史》說他字希仁,王銍《默記》也稱包希仁;而傳說改稱字希文。《宋史》只說他是廬州合肥人,而傳說捏造出「金鬥郡四望鄉老兒村」來。這些小節都可以證明當日必有一種很風行的包公故事作一種底本。又如《灰闌記》云:

  敕賜勢劍金牌,體察濫官汙吏。

  《留鞋記》云:

  因為老夫廉能清正,奉公守法,聖人敕賜勢劍金牌,著老夫先斬後奏。

  《盆兒鬼》云:

  敕賜勢劍金牌,容老夫先斬後奏,專一體察濫官汙吏,與百姓伸冤理枉。

  《陳州糶米》云:

  〔范學士雲〕待制再也不必過慮。聖人的命敕賜與你勢劍金牌,先斬後聞。

  這就是後來「賜禦鍘三刀」的傳說的來源。元人雜劇裡已有「銅(金算欣)」的名稱,如《後庭花》云:

  〔趙廉訪雲〕與你勢劍銅,限三日便與我問成這樁事。……〔正末雲〕是好一口劍也呵!〔唱〕

  這劍冷颼颼,取次不離匣。這惡頭兒揣與咱家。我若出公門,小民把我胡撲搭,莫不是這老子賣弄這勢劍銅𨰉?

  在《音釋》裡,𨰉,字注「音查」,即是鍘字。又《灰闌記》也說:

  若不是呵,就把銅𨰉來切了這個驢頭。

  這都可見「敕賜勢劍銅鍘」已成了那時的包公故事的公認的部分了。又如《盆兒鬼》云:

  上告待制老爺聽端的:人人說你白日斷陽間,

  到得晚時又把陰司理。

  可見「日斷陽事,夜斷陰事」在那時已成了公認的中心部分了。

  以上所說,都可見當時必有一種通行的底本。最可注意的是《盆兒鬼》中張撇古列舉包公的奇案云:

  也曾三勘王家蝴蝶夢,
  也曾獨糶陳州老倉米,
  也曾智賺灰闌年少兒,
  也曾詐斬齋郎衙內職,
  也曾斷開雙賦《後庭花》,
  也曾追還兩紙合同筆。

  這裡面舉的六件事即是《元曲選》裡六本雜劇的故事。這事可有兩種解釋。也許這些故事在當日早已成了包公故事的一部分,雜劇家不過取傳說中的材料,加上結構,演為雜劇。也許是雜劇家彼此爭奇鬥巧,你出一本《魯齋郎》,他出一本《陳州糶米》;你出一本《智賺灰闌記》,他又出一本《智賺合同文字》;正如英國伊裡沙白女王時代的各戲園爭奇鬥巧,莎士比亞出一本《丹麥王子》悲劇,吉德(Kyd)就出一本《西班牙悲劇》(Spanish Tragedy),馬羅(Marlowe)出一本《福司特博士》(Doctor Faustas),格林(Greene)就出一本《培根教士與彭該教士》(Firar Baconand Friar Bungay)。這兩說之中,似後說為較近情理。大概元代雜劇家的爭奇鬥巧是包公故事發展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盆兒鬼》似最晚出,故列舉當日已出的包公雜劇中的故事,而後來《盆兒鬼》的故事——《烏盆記》——卻成了包公故事中最通行的部分。

  元朝的包公故事,略如上述。坊間現有一部《包公案》,又名《龍圖公案》,乃是一部雜記體的小說。這書是晚出的書,大概是明、清的惡劣文人雜湊成的,文筆很壞;其中的地理、歷史、制度,都是信口開河,鄙陋可笑。書中地名有南直隸,可證其為明朝的書。但我們細看此書,似乎也有一小部分,來歷稍古。如《烏盆子》一條,即是元曲《盆兒鬼》的故事,但人物姓名不同罷了。又如《桑林鎮》一條,記包公斷太后的事,與元朝雜劇《抱妝盒》(說見下)雖不同,卻可見民間的傳說已將李宸妃一案也堆到包拯身上去了。又如《玉面貓》一條,記五鼠鬧東京的神話,五鼠先化兩個施俊,又化兩個王丞相,又化兩個宋仁宗,又化兩個太后,又化兩個包公;後來包公奏明玉帝,向西方雷音寺借得玉面貓,方才收服了五鼠。這五鼠的故事大概是受了《西遊記》裡六耳獼猴故事的影響;五鼠鬧東京的故事又見於《西洋記》(即《三保太監下西洋》),比《包公案》詳細得多;大概《包公案》作於明末,在《西遊》、《西洋》之後。五鼠後來成為五個義士,玉面貓後來成為禦貓展昭,這又可見傳說的變遷與神話的人化了。

  雜記體的《包公案》後來又演為章回體的《龍圖公案》,那大概是清朝的事。《三俠五義》即是從這裡面演化出來。但《龍圖公案》仍是用包公為主體,而《三俠五義》卻用幾位俠士作主體,包公的故事不過做個線索,做個背景:這又可見傳說的變遷;而從《包公案》演進到《三俠五義》,真不能不算是一大進步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