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2)


  二 十年來關於《水滸傳》演變的考證

  十年前我研究《水滸傳》演變的歷史,得著一些假設的結論,大致如下:

  (1)南宋到元朝之間,民間有種種的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有《宣和遺事》和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為證。

  (2)元朝有許多《水滸》故事,但沒有《水滸傳》。有許多元人雜劇可證。

  (3)明初有一部《水滸傳》出現,這部書還是很幼稚的。我們叫它作「原百回本《水滸傳》」。這部書也許是羅貫中做的。

  (4)明朝中葉,約當弘治正德時代,另有一種七十回本《水滸傳》出現。我假定這部書是用「原百回本」來重新改造過的,大致與現行的金聖歎本相同。這部書也許是「施耐庵」作的,但「施耐庵」似是改作《水滸傳》者的託名。

  (5)到了明嘉靖朝,武定侯郭勳家裡傳出一部定本《水滸傳》來,有新安刻本,共一百回,我們叫它作「百回郭本」。我假定這部書的前七十一回全采「七十回本」。後三十回是刪改「原百回本」的後半部的。「原百回本」後半有「征田虎」和「征王慶」的兩大部分,郭本都刪去了,卻加入了「征遼國」一大段。據說舊本有「致語」,郭本也刪去了。據說郭本還把閻婆事「移置」一番。這幾點都是「百二十回本」的發凡裡指出的郭本與舊本的不同之點。(郭本已不可得,我們只知道李卓吾的百回本。)

  (6)明朝晚年有楊定見、袁無涯編刻的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出現。此本全采李卓吾百回本,而加入「征田虎」、「征王慶」兩大段;但這兩段都是改作之文,事實與回目皆與別本(《征四寇》,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絕不相同;王慶的故事改變更大。

  (7)到金聖歎才有七十一回本出現,沒有招安和以後的事,卻多盧俊義的一場夢,其他各本都沒有這場夢。

  (8)七十一回本通行之後,百回本與其他各本都漸漸稀少,於是書坊中人把舊本《水滸傳》後半部印出單行,名為《征四寇》。我認《征四寇》是「原百回本」的後半,至少其中征田虎、王慶的兩部分是「原百回本」留剩下來的。

  這是我九年十年前的見解的大致。當時《水滸》版本的研究還在草創的時期,最重要的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我都不曾見著,故我的結論不免有錯誤。最大的錯誤是我假定明朝中葉有一部七十回本的《水滸傳》(《胡適文存》初排本卷三,頁一七一—一七六)。但我舉出的理由終不能叫大家心服;而我這一種假設卻影響到其餘的結論,使我對於《水滸傳》演變的歷史不能有徹底的瞭解。

  六七年來,修正我的主張的,有魯迅先生、李玄伯先生、俞平伯先生。

  魯迅先生的主張是:

  原本《水滸傳》今不可得。……現存之《水滸傳》,則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

  一曰一百十五回本《忠義水滸傳》,前署「東原羅貫中編輯」,明崇禎末與《三國演義》合刻為《英雄譜》,單行本未見。……文詞蹇拙,體制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創初就,未加潤色者。雖非原本,蓋近之矣。……又有一百十回之《忠義水滸傳》,亦《英雄譜》本。……別有一百二十回之《水滸傳》,文詞脫略,往往難讀,亦此類。

  二曰一百回本《忠義水滸傳》,……武定侯郭勳家所傳之本,……今未見。別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贄序及批點,殆即出郭氏本,而改題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文辭乃大有增刪,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馴語,描寫亦愈入細微。如述林沖雪中行沽一節,即多於百十五回本者至一倍餘。

  三曰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亦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全書自首至受招安,事略全同百十五回本;破遼小異,且少詩詞,平田虎、王慶,則並事略亦異。而收方臘又悉同。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別,特於字句稍有更定。……詩詞又較多,則為刊時增入。……

  發凡云:「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複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是知《水滸》有古本百回,當時「既不可複見」;又有舊本,似百二十回,中有「四大寇」,蓋謂王、田、方及宋江,即柴進見于白屏風上禦書者。郭氏本始破其拘,削王、田而加遼國,成百回;《水滸全書》又增王、田,仍存遼國,複為百二十回。……然破遼故事,慮亦非始作於明。宋代外敵憑陵,國政弛廢,轉思草澤,蓋亦人情,故或造野語以自慰;複多異說,不能合符;於是後之小說既以取捨不同而紛歧,所取者又以話本非一而違異。田虎、王慶在百回本與百二十回本,名同而文迥別,殆亦由此而已。惟其後討平方臘,則各本悉同,因疑在郭本所據舊本之前,當又有別本,即以平方臘接招安之後,如《宣和遺事》所記者,……然而證信尚缺,未能定也。

  總上五本觀之,知現存之《水滸傳》實有兩種:其一簡略,

  其一繁縟。胡應麟(《筆叢》四十一)云:

  「餘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游詞餘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不堪覆瓿。複數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將永廢。」

  應麟所見本,今莫知如何。若百十五回簡本,則成就殆當先於繁本,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倘是刪存,無煩改作也。……

  四曰七十回本《水滸傳》。……為金人瑞字聖歎所傳,自雲得古本,止七十回,于宋江受天書之後,即以盧俊義夢全夥被縛于嵇叔夜終。……其書與百二十回本之前七十回無甚異,惟刊去駢語特多;百廿回本發凡有「舊本去詩詞之繁累」語,頗似聖歎真得古本。然文中有因刪去詩詞而語氣遂稍參差者,則所據殆仍是百回本耳。……

  ——《中國小說史略》,頁一四一—一四八

  魯迅先生之說,很細密周到,我很佩服,故值得詳細徵引。他的主張,簡單說來,約有幾點:

  (1)《水滸》古本有兩種,其原百回本在晚明已不可複見,但還有一種百二十回的舊本,中有「四大寇」,謂王、田、方及宋江。

  (2)也許還有一種古本,招安之後即接敘征方臘。

  (3)這些古本的真相已不可考,但百十五回本的文字「雖非原本,蓋近之矣」。

  (4)一百回的郭刻本與李卓吾本,刪田虎、王慶兩大段,而加遼國。文字大有增刪,幾乎改觀,描寫也更細密。

  (5)一百二十回本的文字,與百回本幾乎無分別,加入改作的田虎、王慶兩大段,仍保存征遼一大段。

  (6)總而言之,《水滸傳》有繁本與簡本兩大類: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與百二十四回本,屬￿簡本;百回本與百二十回本,屬￿繁本。明人胡應麟(生一五五一,死在一六〇〇以後)以為簡本是後起的,是閩中坊賈刊落繁本的結果。魯迅先生則以為簡本近于古本,繁本是後人修改擴大的。

  (7)七十回本是金聖歎依據百回本而截去後三十回的,為《水滸傳》最晚出的本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