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水滸傳》後考(2)


  第四部分,自宋江奉詔征田虎,到宋江平了田虎回京——即今《征四寇》第十八回到二十八回。

  (1)百回本,無。

  (2)百二十回本自第九十一回到一百回。回目與《征四寇》全不同。事實有些相同的,例如瓊英匹配張清,花和尚解脫緣纏井,喬道清作法,都是《征四寇》裡有的事。也有許多事實大不同,例如此書有陳瓘的事,但《征四寇》不曾提起他。

  (3)百十回本自第八十一回到九十一回,全同《征四寇》。

  (4)百十五回本自第八十四回到九十四回,全同《征四寇》。

  (5)百二十四回本自第九十一回到一百零一回,同《征四寇》。

  第五部分,自追敘「高俅恩報柳世雄」起,到宋江討平王慶回京——即今《征四寇》的第二十九回到四十回。

  (1)百回本,無。

  (2)百二十回本自第百零一回到百十回,回目與《征四寇》全不同。事實與人物有同有異,寫王慶一生與各本大不同。

  (3)百十回本自第九十二回到百零一回,事實全同《征四寇》,但回目減少兩回。

  (4)百十五回本自第九十五回到百零六回,回目與事實全同《征四寇》。

  (5)百二十四回本自第百零二回到百十四回,回目多一回,事實全同《征四寇》。

  第六部分,自宋江請征方臘,到宋江、李逵、吳用、花榮死後,宋徽宗夢遊梁山泊——即《征四寇》的第四十一回到四十九回。

  (1)百回本自第九十回的下半到一百回,與《征四寇》相同。

  (2)百二十回本自第百十回的下半到百二十回,與《征四寇》相同。

  (3)百十回本自第百零一回的下半到百十回,與《征四寇》相同。

  (4)百十五回本自第百零六回下半到百十五回,與《征四寇》相同。

  (5)百二十四回本自第百十四回的下半到百二十四回,與《征四寇》相同。

  這個內容的分析之中,最可注意的約有幾點:

  第一,今本七十一回的《水滸傳》,各本都有,並且內容相同。這一層可以證實我的假設:「新百回本的前七十回與今本七十回沒有什麼大不相同的地方。」

  第二,《忠義水滸傳》(新百回本)第七十一回以後,果然沒有田虎與王慶的兩大部分。我在《考證》裡(頁四八)說新百回本已無四寇,僅有二寇,這個假設也有證明了。

  第三,我在《考證》裡(頁四八)說:「《征四寇》這部書乃是原百回本的下半部。《征四寇》現存四十九回,與聖歎說的三十回不合。我試刪去征田虎及征王慶的二十回,恰存二十九回;第一回之前顯然還有硬刪去的一回,合起來恰是三十回。」這個推算現在得了無數證據,最重要的證據是百廿回本的發凡十一條中有一條說:「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惜事甚善。其于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說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如本內王進開章而不復收繳,此所以異諸小說而為小說之聖也歟!」這一條明說王、田兩寇是刪去的,遼國一部分是添入的。刪王、田一層可以證實我的假設,添遼國一層可以糾正我的考證。原本是有王、田、方三寇(與宋江為四寇)而沒有征遼這一部分的。

  第四,看上文引的百廿回本的發凡,可知新百回本有和原本《水滸傳》不同的許多地方:

  (1)閻婆事曾經「移置」;(2)加入征遼一段;(3)刪去田虎一段;(4)又刪去王慶一段;(5)發凡又說,「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複見。」這又可印證周亮工《書影》說的「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的話是可信的。我去年誤認《征四寇》每回前面的詩句即是周氏說的妖異語(頁四八),那是錯了(《「致語」考》見後)。羅氏原本的致語當刻百廿回本時已不可複見。但《書影》與百廿回本發凡說的話都可以幫助我的兩個假設:「原百回本是很幼稚的」,「原百回本與新百回本大不相同」。

  第五,百廿回本的發凡又說:「忠義者,事君處友之善物也。不忠不義,其人雖生,已朽;其言雖美,弗傳。此一百八人者,忠義之聚于山林者也;此百廿回者,忠義之見於筆墨者也。失之於正史,求之於稗官;失之於衣冠,求之於草野。蓋欲以動君子而使小人亦不得藉以行其私。故李氏複加『忠義』二字,有以也夫!」這樣看來,「忠義」二字是李贄加上去的了。但我們細看《忠義水滸傳》的刻本與譯本,再細看百廿回本的發凡,可以推知《忠義水滸傳》是用郭武定本做底本的;雖另加「忠義」二字,雖加評點(評語甚短,又甚少),但這個本與郭本可算是一個本子。

  第六,新百回本的內容我們現在既已知道了,我們從此就可以斷定《征四寇》與其他各本的田虎、王慶兩大段是原百回本留剩下來的。原百回本雖已不可見,但我們看這兩大段便知《水滸傳》的原本的見解與技術實在不高明。我且舉例為證。百十五回本第九十五回寫高俅要報答柳世雄的舊恩,喚提調官張斌曰:

  此人是吾恩人,欲與一好差職,代我處置。

  張斌稟曰:

  只有一個,是十萬禁軍教頭王慶,少四個月便出職。原日因六國差開使臣張來勒我朝廷槍手出試,鬥敵勝負。做了六國賞罰文字,若勝便不來侵我國;若輸與六國,那時每年納六國歲幣。這六國是九子國、都與國、龍馳國、萡泊國、野馬國、新建國。卻得王慶取了軍令狀,就金殿下與「六國強」比槍,被王慶刺死。止有四個月滿,便升總管。太尉要報恩人,只要王慶肯讓,便好。

  這種鄙陋的見解,與今本《水滸》寫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一段相比,真有天地的懸隔了。我在考證裡(頁四八,又五五)說王進即是原本的王慶,我現在細看各本記王慶得罪高俅的一段,覺得我那個假設是不錯的。即如今在《水滸》第一回寫高俅被開封尹逐出東京之後,來淮西臨淮州投奔柳世權,後來大赦之後,柳世權寫信把高俅薦給東京開生藥鋪的董將士。這個臨淮州的柳世權即是原本的靈壁縣的柳世雄。臨淮舊治即在明朝的靈壁縣;大概原本作靈壁縣,「施耐庵」嫌他不古,故改為臨淮州。「施耐庵」把王慶提前八十回,改為王進,又把靈壁縣的柳世雄也提前八十回,改為臨淮州的柳世權。王慶的事本無歷史的根據,六國比武的話更鄙陋無據,故被全刪了。田虎的事實也無歷史的根據,故也被全刪了。方臘是有歷史的根據的,故方臘一大段仍保留不刪。明朝的邊患與宋朝略同,都在東北境上,故新百回本加入征遼一大段,以補那刪去的王、田兩寇。況且征遼班師時,魯智深與宋江等同上五臺山參拜智真長老,並不曾提及山西有亂事。原本說田虎之亂起於山西沁州,佔據河北郡縣,都在今山西境內,離五臺山很近。故田虎一大段的地理與事實都和征遼一大段不能並立。這大概也是田虎所以刪去的一個原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