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
《水滸傳》考證(7) |
|
因此,我假定七十回本是嘉靖郭本以前的改本。大概明朝中葉時期,——當弘治、正德的時候,——文學的見解與技術都有進步,故不滿意於那幼稚的《水滸》百回原本。況且那時又是個人主義的文學發達時代。李夢陽、康海、王九思、祝允明、唐寅一班人都是不滿意於政府的,都是不滿意於當時社會的。故我推想七十回本是弘治、正德時代的出產品。這書大概略本那原百回本,重新改做一番,刪去招安後的事;一切人物的描寫,事實的敘述,大概都有許多更改原本之處。如王慶改為王進,移在全書之首,又寫他始終不肯落草,便是一例。若原百回本果是像《征四寇》那樣幼稚,這七十回本簡直不是改本,竟可稱是創作了。 這個七十回本是明朝第二種《水滸傳》。我們推想此書初出時必定不能使多數讀者領會,當時人大概以為這七十回是一種不完全的本子,郭勳是一個貴族,又是一個奸臣,故更不喜歡這七十回本。因此,我猜想,郭刻的百回的「《水滸》善本」大概是用這七十回本來修改原百回本的:七十回以前是依七十回本改的,七十回以後是嘉靖時人改的。這個新百回本是第三種《水滸傳》本子。 這第三種本子——新百回本——是合兩種本子而成的,前七十回全采七十回本,後三十回大概也遠勝原百回本的末五十回,所以能風行一世。但這兩種本子的內容與技術是不同的,前七十回是有意重新改做的,後三十回是用原百回本的下半改了湊數的,故明眼的人都知道前七十回是一部,後三十回又是一部。不但上文說的李贄混稱羅、施二公是一證據。還有清初的《水滸後傳》的「讀法」上說「前傳之前七十回中,回目用大鬧字者凡十」。現查《水滸傳》的回目果有十次用「大鬧」字,但都在四十五回以前。既在四十五回以前,何故說「前七十回」呢?這可見分《水滸》為兩部的,不止金聖歎一人了。 (4)如果百回本的原本是如周亮工說的那樣幼稚,或是像《征四寇》那樣幼稚,我們可以斷定是元末明初的著作。周亮工說羅貫中是洪武時代的人,大概羅貫中到明末初期還活著。前人既多說《水滸》是羅貫中做的,我們也不妨假定這百回本的原本是他做的。 (5)七十回本一定是明末中葉的人刪改的,這一層我已在上文(3)條裡說過了。嘉靖時郎瑛曾見有一本《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做的。可惜郎瑛不曾說這一本是一百回,還是七十回。或者這一本七十回的即是郎瑛看見的施耐庵本。我想:若施本不是七十回本,何以聖歎不說百回本是施本而七十回本是羅本呢? (6)我們雖然假定七十回本為施耐庵本,但究竟不知施耐庵是誰。據我的淺薄學問,元明兩朝沒有可以考證施耐庵的材料。我可以斷定的是:①施耐庵決不是宋元兩朝人;②他決不是明朝初年的人:因為這三個時代不會產出這七十回本的《水滸傳》;③從文學進化的觀點看起來,這部《水滸傳》,這個施耐庵,應該產生在周憲王的雜劇與《金瓶梅》之間。——但是何以明朝的人都把施耐庵看作宋、元的人呢?(田汝成、李贄、金聖歎、周亮工等人都如此。)這個問題極有研究的價值。清初出了一部《後水滸傳》,是接著百回本做下去的。(此書敘宋江服毒之後,剩下的三十幾個水滸英雄,出來幫助宋軍抵禦金兵,但無成功,混江龍李俊同一班弟兄,渡海至暹羅國,創下李氏王朝。)這書是一個明末遺民雁宕山樵陳沈做的(據沈登瀛《南潯備志》;參看《蕩寇記》前鏡水湖邊老漁的跋語),但他託名「古宋遺民」。我因此推想那七十回本《水滸傳》的著者刪去了原百回本招安以後的事,把「《忠義水滸傳》」變成了「純粹草澤英雄的《水滸傳》」,一定有點深意,一定很觸犯當時的忌諱,故不得不託名於別人。「施耐庵」大概是「烏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個假託的名字。明朝文人受禍的最多。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王行、孫賁、王蒙,都不得好死。弘治、正德之間,李夢陽四次下獄;康海、王敬夫、唐寅都廢黜終身。我們看了這些事,便可明白《水滸傳》著者所以必須用假名的緣故了。明朝一代的文學要算《水滸傳》的理想最激烈,故這書的著者自己隱諱也最深。書中說的故事又是宋代的故事,又和許多宋、元的小說戲曲有關係,故當時的人或疑施耐庵為宋人,或疑為元人,卻不知道宋元時代決不能產生這樣一部奇書。 我們既不能考出《水滸傳》的著者究竟是誰,正不妨仍舊認「施耐庵」為七十回本《水滸傳》的著者,——但我們須要記得,「施耐庵」是明朝中葉的一個文學大家的假名! 總結上文的研究,我們可把南宋到明朝中葉的《水滸》材料作一個淵源表如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