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
《水滸傳》考證(5) |
|
四 以上是研究從南宋到元末的水滸故事。我們既然斷定元朝還沒有《水滸傳》也做不出《水滸傳》,那麼,《水滸傳》究竟是什麼時代的什麼人做的呢? 《水滸傳》究竟是誰做的?這個問題至今無人能夠下一個確定的答案。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但郎氏又說他曾見一本,上刻「錢塘施耐庵」作的。清人周亮工《書影》說:「《水滸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又傳為元人施耐庵作。田叔禾《西湖遊覽志》又雲,此書出宋人筆。近日金聖歎自七十回之後,斷為羅貫中所續,極口詆羅,複偽為施序於前,此書遂為施有矣。」田叔禾即田汝成,是嘉靖五年的進士。他說《水滸傳》是宋人做的,這話自然不值得一駁。郎瑛死於嘉靖末年,那時還無人斷定《水滸》的作者是誰。周亮工生於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死於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正與金聖歎同時。他說,《水滸》前七十回斷為施耐庵的是從金聖歎起的;聖歎以前,或說施,或說羅,還沒有人下一種斷定。 聖歎刪去七十回以後,斷為羅貫中的,聖歎自說是根據「古本」。我們現在須先研究聖歎評本以前《水滸傳》有些什麼本子。 明人沈德符的《野獲編》說:「武定侯郭勳,在世宗朝,號好文多藝。今新安所刻《水滸傳》善本,即其家所傳,前有汪大函序,託名天都外臣者。」周亮工《書影》又說:「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去致語,獨存本傳。」據此,嘉靖郭本是《水滸傳》的第一次「善本」,是有一百回的。 再看李贄的《忠義水滸傳序》: 《水滸傳》者,發憤之作也。……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大破遼以泄其憤;憤南渡之苟安,則稱滅方臘以泄其憤。敢問洩憤者誰乎?則前日嘯聚水滸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是故施羅二公傳《水滸》,而複以忠義名其傳焉。……宋公明者,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致於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縊,同死而不辭。……最後南征方臘百單八人者陣亡已過半矣。又智深坐化於六和,燕青涕泣而辭主,二童就計于混江。…… ——《焚書》卷三 李贄是嘉靖、萬曆時代的人,與郭武定刻《水滸傳》的時候相去很近,他這篇序說的《水滸傳》一定是郭本《水滸》。我們看了這篇序,可以斷定明代的《水滸傳》是有一百回的;是有招安以後,「破遼」,「平方臘」,「宋江服毒自盡」,「魯智深坐化」等事的;我們又可以知道明朝嘉靖、萬曆時代的人也不能斷定《水滸傳》是施耐庵做的,還是羅貫中做的。 到了金聖歎,他方才把前七十回定為施耐庵的《水滸》,又把七十回以後,招安平方臘等事,都定為羅貫中續做的《續水滸傳》。聖歎批第七十回說:「後世乃複削去此節,盛誇招安,務令罪歸朝廷而功歸強盜,甚且至於裒然以忠義二字冠其端,抑何其好犯上作亂至於如是之甚也!」據此可見明代所傳的《忠義水滸傳》是沒有盧俊義的一夢的。聖歎斷定《水滸》只有七十回,而罵羅貫中為狗尾續貂。他說:「古本《水滸》,如此,俗本妄肆改竄,真所謂愚而好自用也。」我們對於他這個斷定,可有兩種態度:(1)可信金聖歎確有一種古本;(2)不信他得有古本,並且疑心他自己假託古本,「妄肆竄改」,稱真本為俗本,自己的改本為古本。 第一種假設——認金聖歎真有古本作校改的底子——自然是很難證實的。我的朋友錢玄同先生說:「金聖歎實在喜歡亂改古書。近人劉世珩校刊關、王原本《西廂》,我拿來和金批本一對,竟變成兩部書。……以此例彼,則《水滸》經老金批校,實有點難信了。」錢先生希望得著一部明版的《水滸》,拿來考證《水滸》的真相。據我個人看來,即使我們得著一部明版《水滸》,至多也不過是嘉靖朝郭武定的一百回本,就是金聖歎指為「俗本」的,究竟我們還無從斷定金聖歎有無「真古本」。但第二種假設——金聖歎假託古本,竄改原本——更不能充分成立。金聖歎若要竄改《水滸》,盡可自由刪改,並沒有假託古本的必要。他武斷《西廂》的後四折為續作,並沒有假託古本的必要。他武斷《西廂》的後四折為續作,並沒有假託古本,又何必假託一部古本的《水滸傳》呢?大概文學的技術進步時,後人對於前人的文章往往有不能滿意的地方。元人做戲曲是匆匆忙忙的做了應戲臺上之用的,故元曲實在多有太潦草、太疏忽的地方,難怪明人往往大加修飾,大加竄改。況且元曲刻本在當時本來極不完備:最下的本子僅有曲文,無有科白,如日本西京帝國大學影印的《元曲三十種》;稍好的本子雖有科白,但不完全,如「付末上見外云云了」,「旦引徠上,外分付云云了」,如董授經君影印的《十段錦》;最完好的本子如減晉叔的《元曲選》,大概都是已經明朝人大加補足修飾的了。此項曲本,既非「聖賢經傳」,並且實有修改的必要,故我們可以斷定現在所有的元曲,除了西京的三十種之外,沒有一種不曾經明人修改的。《西廂》的改竄,並不起于金聖歎,到聖歎時《西廂》已不知修改了多少次了。 周憲王、王世貞、徐渭都有改本,遠在聖歎之前,這是我們知道的。比如李漁改《琵琶記》的《描容》一出,未必沒有勝過原作的地方。我們現在看見劉刻的《西廂》原本與金評本不同,就疑心全是聖歎改了的,這未免太冤枉聖歎了。在明朝文人中,聖歎要算是最小心的人。他有武斷的毛病,他又有錯評的毛病。但他有一種長處,就是不敢抹殺原本。即以《西廂》而論,他不知道元人戲曲的見解遠不如明末人的高超,故他武斷後四出為後人續的。這是他的大錯。但他終不因此就把後四出都刪去了,這是他的謹慎處。他評《水滸傳》也是如此。我在第一節已指出了他的武斷和誤解的毛病。但明朝人改小說戲曲向來沒有假託古本的必要。況且聖歎引據古本不但用在百回本與七十回本之爭,又用在無數字句小不同的地方。以聖歎的才氣,改竄一兩個字,改換一兩句,何須假託什麼古本?他改《左傳》的句讀,尚且不須依傍古人,何況《水滸傳》呢?因此我們可假定他確有一種七十回的《水滸》本子。 我對於「《水滸》是誰做的?」這個問題,頗曾虛心研究,雖不能說有了最滿意的解決,但我卻有點意見,比較的可算得這個問題的一個可用的答案。我的答案是: (1)金聖歎沒有假託古本的必要,他用的底本大概是一種七十回的本子。 (2)明朝有三種《水滸傳》:第一種是一百回本,第二種是七十回本,第三種又是一百回本。 (3)第一種一百回本是原本,七十回本是改本。後來又有人用七十回本來刪改百回本的原本,遂成一種新百回本。 (4)一百回本的原本是明初人做的,也許是羅貫中做的。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涵虛子記的元曲裡有他的《龍虎風雲會》雜劇。 (5)七十回本是明朝中葉的人重做的,也許是施耐庵做的。 (6)施耐庵不知是什麼人,但決不是元朝人。也許是明朝文人的假名,並沒有這個人。 這六條假設,我且一一解說於下: (1)金聖歎沒有假託古本的必要,上文已說過了,我們可以承認聖歎家藏的本子是一種七十回本。 (2)明朝有三種《水滸傳》。第一種是《水滸》的原本,是一百回的。周亮工說:「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即是此本。第二種是七十回本,大概金聖歎的「貫華堂古本」即是此本。第三種是一百回本,是有招安以後的「征四寇」等事的,亦名《忠義水滸傳》。李贄的序可為證。周亮工又說,「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當即是此本。(詳見下條) (3)第一種百回本是《水滸傳》的原本。我細細研究元朝到明初的人做的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與戲曲,敢斷定明朝初年決不能產生現有七十回本的《水滸傳》。自從《宣和遺事》到周憲王,這二百多年中,至少有三十種關於梁山泊的書,其中保存到於今的,約有十種。照這十種左右的書看來,那時代文學的見解、意境、技術,沒有一樣不是在草創的時期的,沒有一樣不是在幼稚的時期的。且不論元人做的關於水滸的戲曲。周憲王死在明開國後七十年,他做雜劇該在建文、永樂的時代,總算「晚」了。但他的《豹子和尚自還俗》與《黑旋風仗義疏財》兩種雜劇,固然遠勝於元曲裡《還牢末》與《爭報恩》等等水滸戲,但還是很缺乏超脫的意境和文學的技術。(這兩種,現在董授經君刻的《雜劇十段錦》內。)故我覺得周亮工說的「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的話,大概是可以相信的。周氏又說,「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大概這種一百回本的《水滸傳》原本一定是很幼稚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