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文存二集 | 上頁 下頁
費經虞與費密(3)


  (五)孫奇逢給費密的手書(皆載《費氏族譜》)

  (1)

  老夫年忽九十,耳目氣血衰耗,無以益吾子遠來就正之意。念衰朽少承家學;先祖沐陽公與陽明高弟鄒東廓之子諱美者同舉京兆,得聞其家學。……老夫奉父命,從季父成軒公學。此淵源之所自,而尤得良友鹿伯順之力居多。伯順,深得陽明之學者也。

  老夫近見得學問一事原不在尋常數墨較量字句之間。建安、青田、姚江皆效法孔孟,雖不盡同,俱非立異。我輩只要眼闊心虛,實求自信,不必拾人頰吻,隨人轉移爾(癸醜春中)

  (2)

  此度留兼山草堂旬餘矣。素不聞其師事者何人,友事者何人。今閱其著書,聞其持論,若久在江村侍講席者。其論朱、陸異同,陽明之效諍論于紫陽,皆確有所見,不隨人口吻。至論漢、唐諸儒有功于聖人,且有功于宋人,可謂漢儒知己。然此皆往事,猶有人論說。其論目前人,謂某非諫官,持論亦不必太激;某某當國而令小人潰決至此,亦未免不學無術:此皆予在江村四十年前所論說,此度若習聞之。此度既能世其家學,自能光大師說。老夫拭目望之矣。啟泰氏又書。

  (3)

  王文成公之學,鄒文莊公得之,傳其子昌泉公,諱美。先大父敬所公,諱臣,與昌泉公同舉嘉靖辛酉京兆榜,得聞其家學,暨其著述,以授先季父司訓公,諱丕基。不肖逢奉父命從受學,尤得吾友鹿忠節,諱善繼,切磋之力。成都費密事予山中,因述付之。癸醜春日。

  (4)

  從來聚首之難!然間此覆載照臨,猶比屋而居也。此度勉之!臨路手書。啟泰。

  (六)費密答李塨的書(載《恕穀年譜》)

  費氏家學與北方顏李學派有無關係,這是很可注意的問題。李塨的《恕穀年譜》卷二,記康熙戊辰(1688),李塨三十歲時,費密六十四歲時,李塨寓書費燕峰論學。自注雲,「燕峰,名密,字此度,成都人,博學能文」。費氏複書亦載此卷中,今附錄於此。

  是時李塨未曾到南方,已知費氏之名,可見費氏在當日的名聞不小。後來康熙甲戌(1694),李塨三十六歲時,費氏又有論學書給李氏,今不存。次年(1695),李塨南遊,過揚州,拜蔡瞻岷廷治(刻本訛作蔡瞻治岷,今正),與顏習齋《存學》大旨,瞻岷擊節稱是。拜其師費此度,病不能會,遣其次子滋衡(錫璜)來謁」。(《恕穀年譜》卷二)那時費密已七十一歲了。

  古經注疏自王介甫始變。當時天下皆從王氏學。紹興初,程氏始盛;然與介甫異〔者〕亦止靜坐義利之辨。陸子靜不喜程正叔,朱元晦獨尊二程。兩家門徒各持師說。元晦弟子尤眾。至正中,陳君采(樵)又以為與洙泗不同,著《淳熙辟謬》。永樂間,以元晦國姓,尊行其所傳,而聖門舊章大變。先輩有古學者,無不諍論。王伯安更遠紹子靜。故嘉靖萬曆以來,學者不入于窮理,即入於致〔良〕知。古經本旨荒矣。夫即物窮理,承訛既久。良知嘩世,又百有餘年。朱也,王也,各自為旨,違悖古經,蔽錮後世,陷溺膠庠。而其言在天下,已如江如河,莫之可遏。密著《中傳錄》,《聖門舊章》;而世習宋傳,舉科已久,未求古注,反似創言,易生譭謗。雖然,烏有聖人之古經任後世顛倒竄亂,遂為臆說所絕而不重還舊觀與?

  今得有道師弟,以高明沉深之才,出而力追古學,撥正支離。自茲以後,弘儒碩識必剖諍滿世,寧非聖學一大快乎?古之名儒多在北方,以誠實有力能任聖道也。望之,望之!

  (七)費氏父子的學說

  (1)費氏家學與道統論

  費氏父子都長於歷史知識,故他們第一步便要打破宋儒的「道統論」。道統說始于韓愈,他說「堯以是傳之舜,……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宋時,蔡京極推崇王安石,說他「奮乎百世之下,追溯堯、舜三代,……與孟軻相上下。」程顥死時,程頤作他的行狀,說他是孟軻後一人。至朱熹作《三先生祠記》,他說:

  自鄒孟氏沒而聖人之道不傳,世俗所謂儒者之學,……淺陋乖離,莫適主統。……濂溪周先生奮乎百世之下,乃始深探聖賢之奧,疏觀造化之原,而獨心得之;立象著書,闡發幽秘,詞義雖約,而天人性命之微,修己治人之要,莫不畢舉。河南兩程先生既親見之而得其傳,於是其學遂行於世。(此《袁州州學三先生詞記》,淳熙五年。參觀同類的《祠記》甚多。)

  又他的《中庸集解序》說:

  《中庸》之書,……孟子沒而不得其傳焉。……至於本朝,濂溪周夫子始得其所傳之要,以著於篇。河南二程夫子又得其遺旨而發揮之,然後其學布於天下(乾道癸巳)

  又《大學章句序》:

  孟子沒而其傳泯焉,……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淳熙己酉)

  又《中庸章句序》:

  及其(孟氏)沒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而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於佛、老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然而尚幸此書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同上年)

  這叫做「道統論」。這種道統論一日不去,則宋、明理學的尊嚴一日不破。孫奇逢的《理學宗傳》只是一種因襲的道統論,他說上古的道統(宗傳)是:

  (元)羲皇 (亨)堯舜 (利)禹湯 (貞)文武周公。

  中古的統是:

  (元)孔子 (亨)顏曾 (利)子思 (貞)孟子。

  近古的統是:

  (元)周子 (亨)程張 (利)朱子 (貞)王子。

  這竟是海智爾的哲學史觀了!故他的「宗傳」以周,大程、小程,張,邵,朱,陸,薛瑄,王守仁,羅洪光,顧憲成十一人為正統;餘人自漢至明皆為附考。他的特別貢獻只在把王守仁作為程、朱的嫡派。此外全都是因襲的,並且是更壞的(因為更詳密的)道統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