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文存 | 上頁 下頁
井田辨(1)


  一 寄廖仲愷先生的信

  仲愷先生:

  我好久不曾回答先生的信,請你恕罪。

  《建設》好極了。近來的雜誌真能做研究的文章的實在不多。這是新思潮運動的一大缺憾。《建設》裡的幾位先生都是很能做這種文章的。我讀了《建設》的文章,使我自己慚愧。我本想做一篇文章寄上,只因為你們所要的文章,決不是美國人所說的熱空氣一類,必須是細心研究的結果,所以我至今還不曾能有所貢獻。上回你提出「國語的文法」一個題目給我,我對於這個問題,頗曾研究一點,不久當做一篇文章寄上。但是我近來因代理大學教務長,終日在大學做些無聊的瑣事,實在沒有靜心思想的工夫,請你許我略遲一點再做了寄上。

  胡漢民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之唯物的研究》是我很佩服的。我只有一點懷疑,要請他指教。胡先生的第一個假設,是承認古代真有井田制度。這是很可疑的事。我不能在這封短信裡細說我懷疑的理由。簡單說來,我的假設是:

  (一)古代的封建制度決不是像《孟子》、《周官》、《王制》所說的那樣簡單。古代從部落進為無數小國,境內境上還有無數半開化的民族。王室不過是各國中一個最強的國家,故能做一個名義上,宗教上,政治上的領袖。無論如何,那幾千年中,決不能有「豆腐乾塊」一般的封建制度。我們如欲研究中國的封建時代,應該參考歐洲中古的Feudalism及日本近世的封建制度,打破「切豆腐乾」的封建觀念,另外用科學的態度,加上歷史的想像力,重新發現古代的所謂封建制度究竟是什麼(日本學者如朝河貫一,對於日本的封建制度,極有科學的研究)。

  (二)不但「豆腐乾塊」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的,豆腐乾塊的井田制度也是不可能的。井田的均產制乃是戰國時代的烏托邦。戰國以前從來沒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孟子也只能說「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這是「托古改制」的慣技。韓非所謂「無參驗而必之」就是這一種。此外如《詩經》的「雨我公田」,「南東其畝」,「十畝之間」,似乎都不是明白無疑的證據(《詩序》更不可信了)。我們既沒有證據證明井田制的存在,不如從事理上推想當日的政治形勢,推想在那種半部落半國家的時代是否能實行這種「豆腐乾塊」的井田制度。

  (三)我疑心古代秦始皇以前並不曾有實際上的統一國家。夏、商、周大概都是較強的國家。兵力盛時,征服的小國也許派自己的子弟去做「諸侯」。其餘的國至多不過承認名義上的「宗主權」。要想做到《王制》等書所說的整方塊頭的封建制度,是事勢上不可的。故封建制度一個名詞是最容易惹起誤解的,是最能阻礙新歷史的見解的,不如直用「割據制度」的名詞。

  (四)「封建制度」一個名詞的大弊在於偏重「橫剖」的一方面(如《王制》等書所說)。其實所謂「封建制度」的重要方面全在「縱剖」的方面,在社會各階級上下互相臣屬的一方面。不在豆腐乾式方面,乃是寶塔式的方面。這種制度極盛時,下級的臣屬服服帖帖的承認上級的特殊權利。試看《詩經·豳風·七月》,《小雅·信彼南山》、《甫田》等詩,便可看出一副奴隸行樂獻壽圖。那時代的臣屬真能知足!他們自己「無衣無褐」卻偏要盡力「為公子裘」「為公子裳」!他們打獵回來,「言私其豵,獻豜於公」,便極滿意了。他們的禱詞是,「曾孫(田主)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夫之慶」。把這幾篇同《伐檀》比較,便可看出兩個絕不相同的時代。古代的相臣屬制度是默認的。後來「封建制度」破壞,只是這個默認的上下相臣屬的階級搗亂了。古代並沒有均產的井田制度,故有「無衣無褐」的貧民,有「載玄載黃」的公子裳,有「狐狸」的公子裘(《七月》),有「千斯倉,萬斯箱」的曾孫,有拾「遺秉滯穗」的寡婦。因為古代本沒有均產的時代,故後來的「封建制度」的破壞並不是井田制的破壞。

  以上所說,並不是反對胡先生的唯物的研究。因為所謂「封建制度」,不但是政治上的上下相臣屬,也是經濟上的上下相統屬。上文所引《詩經》便是明例。此外如「我出我車,於彼牧矣。召彼僕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這雖是軍事上的隸屬,其實等於經濟上的隸屬。賦字從武從貝,可以為證。古代不但諸侯以國為私產,卿大夫也各有埰地,各有「屬大夫」,各有「家臣」(武億《群經義證》有一條考此頗詳)。這都與歐洲中古時代的Feudal System根本相同。後來商人階級起來,憑空添了許多無爵的小諸侯,許多無采邑的地主,這是破壞封建系統的重要原因。加之兵禍不休,土地的兼併,國家的破滅,財產的更換,主奴的翻覆,這也是個重要原因。如此說法,似乎已能使唯物的研究成立了,似乎不必從井田破壞一方面著想。

  這不過是我一時想到的懷疑之點,要請胡先生教正。

  胡先生這篇文章的全體是我很佩服的。論漢代哲學一段更多獨到的議論。我從百忙中妄想評論胡先生專心研究的著作,一定很多不妥當的地方。不過拿起筆來便不肯停,只可由他去罷。很望諸位不要見笑。

  八年十一月八夜(原載1920年2月《建設》雜誌第2卷第1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