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文存 | 上頁 下頁 |
實驗主義(7) |
|
以上說杜威分析思想的五步。這種說法,有幾點很可特別注意。(一)思想的起點是實際上的困難,因為要解決這種困難,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結果,疑難解決了,實際上的活動照常進行;有了這一番思想作用,經驗更豐富一些,以後應付疑難境地的本領就更增長一些。思想起于應用,終於應用;思想是運用從前的經驗,來幫助現在的生活,更預備將來的生活。(二)思想的作用,不單是演繹法,也不單是歸納法;不單是從普通的定理裡面演出個體的斷案,也不單是從個體的事物裡面抽出一個普遍的通則。 看這五步,從第一步到第三步,是偏向歸納法的,是先考察眼前的特別事實和情形,然後發生一些假定的通則;但是從第三步到第五步,是偏向演繹法的,是先有了通則,再把這些通則所涵的意義一一演出來,有了某種前提,必然要有某種結果,更用直接或間接的方法,證明某種前提是否真能發生某種效果。懂得這個道理,便知道兩千年來西洋的「法式的論理學」(Formal Logic)單教人牢記AEIO等等法式和求同求異等細則,都不是訓練思想力的正當方法。思想的真正訓練,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經驗來作假設的來源;使人有批評判斷種種假設的能力;使人能造出方法來證明假設的是非真假。 杜威一系的哲學家論思想的作用,最注意「假設」。試看上文所說的五步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步。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工夫只是要引起這第三步的種種假設;以下第四第五兩步只是把第三步的假設演繹出來,加上評判,加上證驗,以定那種假設是否適用的解決法。這第三步的假設是承上起下的關鍵,是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關頭。我們研究這第三步,應該知道這一步在臨時思想的時候是不可強求的;是自然湧上來,如潮水一樣,壓制不住的;他若不來時,隨你怎樣搔頭抓耳,挖盡心血,都不中用。假使你在大樹林裡迷了路,你腦子裡熟讀的一部《穆勒名學》或《陳文名學講義》,都無濟於事,都不能供給你「尋著流水,跟著水走出去」的一個假設的解決。所以思想訓練的著手工夫在於使人有許多活的學問知識。 活的學問知識的最大來源在於人生有意識的活動。使活動事業得來的經驗,是真實可靠的學問知識。這種有意識的活動,不但能增加我們假設意思的來源,還可訓練我們時時刻刻拿當前的問題來限制假設的範圍,不至於上天下地的胡思亂想。還有一層,人生實際的事業,處處是實用的,處處用效果來證實理論,可以養成我們用效果來評判假設的能力,可以養成我們的實驗的態度。養成了實驗的習慣,每起一個假設,自然會推想到他所涵的效果,自然會來用這種推想出來的效果來評判原有的假設的價值。這才是思想訓練的效果,這才是思想能力的養成。 參考書Dewey: How We Think, Chapters I, II, III, VI, VII, XII。又Democracy and Education, Chapter XXV。 七 杜威的教育哲學 [1] 杜威先生常說,「哲學就是廣義的教育學說。」這就是說哲學便是教育哲學。 這句話初聽了很可怪。其實我們如果仔細一想,便知道這句話是不錯的。我們試問古往今來的哲學家那一個不是教育家?那一個沒有一種教育學說?那一種教育學說不是根據於哲學的? 我且舉幾個例。我們小時讀《三字經》開端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幾句說的是孔子的教育哲學。《三字經》是宋朝人做的,所代表的又是程子朱子一派的教育哲學。再翻開朱注的《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的底下注語道:「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複其初也。」請看他們把學字解作仿效,把教育的目的看作「明善而複其初」:這不是極重要的教育學說嗎?我們如研究哲學史,便知道這幾句注語裡面,不但是解釋孔子的話,並且含有禪家明心見性的影響。這不是很明白的例嗎? 再翻開各家的哲學書,從老子直到蔡元培,從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欲」,直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那一家的哲學不是教育學說呢? 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可以知道杜威先生的哲學和他的教育學說的關係。 杜威的教育學說,大旨都在鄭宗海先生所譯的《杜威教育主義》(《新教育》第二期)裡面。現在且先把那篇文章的精華提出來寫在下面(譯筆略與鄭先生不同): (一)什麼是教育? 教育的進行在於個人參與人類之社會的觀念。……真教育只有一種:只有兒童被種種社會環境的需要所挑起的才能的活動:這才是真教育。 (二)什麼是學校? 學校本來是一種社會的組織。教育既是由社會生活上進行,學校不過是一種團體生活,凡是能使兒童將來得享受人類的遺產和運用他自己的能力為群眾謀福利的種種勢力,都集合在裡面。簡單說來,教育即是生活,並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三)什麼是教材。 學校科目交互關係的中心點不在理科,不在文學,不在歷史,不在地理,乃在兒童自己的社會生活。 總而言之,我深信我們應該把教育看作經驗的繼續再造;教育的目的與教育的進行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 (四)方法的性質。 方法的問題即是兒童的能力和興趣發展的次序的問題。 (1)兒童天性的發展,主動的方面先於被動的方面;……動作先於有意識的感覺。意思(智識的和推理的作用)乃是動作的結果,並且是因為要主持動作才發生的。平常所謂「理性」,不過是有條理有效果的動作之一種法子,並不是在動作行為之外可以發達得出來的。 (2)影像(Images)乃是教授的大利器。兒童對於學科所得到的不過是他自己對於這一樣所構成的影像。……現在我們用在預備工課和教授工課上的許多時間和精力,正可用來訓練兒童構成影像的能力,要使兒童對於所接觸的種種物事都能隨時發生清楚明瞭又時時長進的影像。 (3)兒童的興趣即是才力發生的記號。……某種興趣的發生,即是表示這個兒童將要進到某步程度。……凡興趣都是能力的記號,最要緊的是尋出這種能力是什麼。 (4)感情乃是動作的自然反應。若偏向激動感情,不問有無相當的動作,必致于養成不健全和乖僻的心境。 (五)社會進化與學校。 教育乃是社會進化和改良的根本方法。……教育根據於社會觀念,支配個人的活動,這便是社會革新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這種教育見解,對於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都有適當的容納。一方面是個人的,因為這種主張承認一種品行的養成是正當生活的真基礎。一方面是社會的,因為這種學說承認這種良好的品行不是單有個人的訓戒教導便能造成的;乃是倚靠一種社會生活的影響才能養成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