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留學日記 | 上頁 下頁 |
卷十三 一〇、記「的」字之來源:「之者」二字之古音 |
|
(五月廿五日) 吾嘗研究「的」字之文法(《季報》三年三號),知此字今用以代文言之「之」字、「者」字(此外用法尚多)。凡「之」字、「者」字之種種用法,多可以「的」字代之。因念此諸字變化沿革,或由於聲韻的變遷,倘能求其歷史的關係,則今之俗字,或竟為最古之字亦未可知。而吾人所謂俗者,不過一種無根據之惡感,蔽於積俗,而不知其非耳。(《月報》十一卷八號) 此諸字之關係沿革,大略如下: 趙宣仲曰:「『之』字古蓋讀如今『的』字。凡知、徹、澄三紐之字,原為舌上的端、透、定(Cerebral tt' & d)。其後此一類之音,變為照、穿、床(正齒),於是重復興焉。」 宣仲之言是也。「者」字之沿革略同此。「者」字古蓋讀如「堵」,後始變而為「煮」,後乃轉為「者」耳。秦始皇《琅玡台刻石》曰: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盡北戶; 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索隱音戶) 人跡所至,無不臣「者」。(音堵) 功蓋五帝,澤及牛馬。(音姥)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又《詩·采綠》: 其釣維何?維魴及鱮。 維魴及鱮,薄言觀「者」。(《韓詩》作覩) 又《楚辭·九歌》: 搴汀州之杜若, 將以遺乎遠「者」。(朱注:者葉音渚,又音覩) 時不可兮驟得, 聊逍遙兮容與。 皆可證古「者」之讀「堵」也。觀合「者」以成聲之字,如都,闍,堵,覩,睹,屠諸字,又可見「者」字本端、透、定紐也。 「之」字古音為「的」(或低),亦可于「諸」字見之。「諸」字乃「之乎」二字或「之於」二字快讀合成之音。「諸」字古蓋音「都」(例同上),其切音之式為之乎為 當文言之「者」變為「止野切」之後,口語之「者」猶作「堵」聲,後變而為「朵」聲。繆襲「挽歌」云: 形容稍消歇,齒發行當墮。 自古皆有然,誰能離此「者」? 晉時「的」字在江左猶作「堵」聲。《晉書·王衍傳》曰: 衍口未嘗言錢字。婦令婢以錢繞床下,不得行。衍晨起,呼婢曰:「舉卻『阿堵』中物!」 「阿堵」猶今言「這個」也(《康熙字典》)。後「阿堵」變成「兀的」。「兀的」北音與「阿堵」相近。而「堵」變為「的」之沿革可見也。 宋時「的」字尚讀上聲,為「底」。如羅仲素曰: 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古只有「底」字。底止之底,亦音底。其指音乃後來之變音也。 「之」字作動字用者,古亦音低。如「宋牼將之楚」「若魂則無不之也」是也。亦作底,如《詩》「靡所底止」,今人言「抵某處」,即此字也。 「之」字作介字用者同此。如《詩》「之死矢靡他」與《漢書·禮樂志》「抵冬降霜」同一來原。今人言「抵死不肯招」是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