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考證集 | 上頁 下頁
中國禪學的發展(4)


  上次說過,修了安般法門,可以得到五通神,即天耳通,天眼通,如意通,他心通,宿命通等。當這種調和呼吸,修練神通的法門盛行的時候,正是魏晉士大夫崇拜老莊,談論虛無,夢想神仙的時候。因為佛教最高的境界是涅槃,是四大皆空,和道家的虛無相似,又有各種方法可以學到順風耳,千里眼,種種神通,也近于神仙之術,所以佛道兩教,在當時很能發生關係。三世紀時,中國最著名的和尚道安便把禪法看作「升仙之奧室」,他曾說過,從一數到十,從十數到一,無非期於「無為」和「無欲」,以得到最高的「寂」而顯神通。例如他《序安般經注》上說:

  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禪寓骸以成定;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級別者,忘之又志之,以至於無欲。

  既「無為」,又「無欲」,便可到最高的「寂」。到「寂」以後,便神通廣大:舉足而大千震,揮手而日月捫,疾吹而鐵圍飛,微噓而須彌舞。

  後來慧皎也曾說到禪的最高境界,在得神通,仿佛與神仙相似。例如論「習禪」,他說:

  禪用為顯,屬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結為凝酥,過石壁而無壅,擎大眾而弗遺。

  當三世紀到四世紀間,時人已有主張整理佛教的了。中國固有的宗教,向無天堂地獄之說,也沒有靈魂輪回之說,不過鬼是有的,但鬼也可以餓死。印度方面,則上有三十三天,下有一十八層地獄。所以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國好像「小巫見大巫」,驚歎佛教的偉大,五體投地的佩服,於是大批翻譯佛教經典。但經典漸漸的太多了,教義太偉大了,又覺得不能完全吞下,於是又想把佛教「簡化」(Simplify)起來。上次說過,佛教要義在「慧定」,「慧」幫助「定」,「定」幫助「慧」,互相為用。當時人覺得印度禪太繁瑣,像什麼數息啦,什麼四禪定啦,什麼四念處啦,……因此,江西廬山有一位慧遠大師(按:道安的高足弟子),自創一宗,就是「淨土宗」;並結一社——一個俱樂部,叫做蓮社。他以為佛門的精義,惟在「禪智」二字。他嘗說:

  三業之興,以禪智為宗。……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然則禪智之要,照寂之謂。

  不過從前的禪,既覺得過於繁瑣,自有簡化的必要。當時從印度傳入一種《阿彌陀經》,很簡單(按:只一千八百餘言,人稱為「小經」);上次所說的印度禪,有五種安般法門,其中的念佛觀便是「淨土宗」的法門,《阿彌陀經》便是念佛觀的經典。此經外,尚有《無量壽經》等。經中說西方有一淨土,叫做極樂國。那裡有無量福,無量壽,無量光;有阿彌陀佛(按:梵語Amita,即無量之義);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花鳥都能念經,滿地盡是琉璃。欲至其地惟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兩字,梵音讀作「哪嘛」(Namo或Namah),是敬禮的意思。只有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到極樂世界,何等簡單!這是當時佛教簡單化的運動。

  到五世紀前半期,慧遠有一個弟子,同時並是鳩摩羅什的弟子,叫做道生(歿於434年),現在蘇州虎丘還有一個生公說法台,就是相傳「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地方。道生很聰明,得南北兩派之真傳,以為佛教還要簡單化。他相信莊子所說的得魚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以為只要得到真的意思,只要抓住佛教的要點,則幾千萬卷半通不通的翻譯經典,都可以丟掉。把印度佛教變成中國佛教,印度禪變成中國禪,非達摩亦非慧能,乃是道生!他創了幾種很重要的教義,如「頓悟成佛」,「善不受報」,「佛無淨土」等。「善不受報」是反對那買賣式的功德說;「佛無淨土」是推翻他老師慧遠所提倡的淨土教;至於「頓悟」說,更是他極重要的主張。與頓悟相反的為漸修。佛家從數息到四禪定,從四禪定到四念處,都是漸修。只抓著一個要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頓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我們聽慣了,不覺得什麼,其實在當時是一句大逆不道的話。因為如此則十二部大經典完全無用;所有一切儀式,如禮拜、懺悔、念經、念佛,以及寺觀、佛像、僧侶、戒律都成廢物;佛教起了大的革命。主頓悟的,叫做頓宗,主漸修的,叫做漸宗。那時涅槃經從印度輸入,尚不完全,僅譯成了一半;生公以為涅槃經中,說過「一闡提人(icchantika,即不信佛教的)皆具佛性」,更為極端的頓悟說。因此,舊日僧徒便說他「背經邪說,獨見忤眾」,把他驅逐出去。他當臨走時,於四眾之中,正容起誓道:

  若我所說,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表厲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捨身之時,據獅子座。

  後來《大般涅槃經》傳入中國,全部譯出,果然與生公之說相合。於是生公仍返江南。後來講經於廬山,踞獅子座而逝,很光榮。劉宋太祖文帝對於頓悟說,也很讚歎提倡,從此頓宗漸盛。可是禪宗之頓悟說,實始於四世紀後的生公。

  現在要講到菩提達摩的故事了。

  在五世紀(470年左右)劉宋將亡之時,廣州來了一位印度和尚,叫做菩提達摩。因達摩由南天竺出發,所以從海道。宋亡於479年,他到宋,宋尚未亡(舊說520年始到,不確。按:520年為梁武帝普通元年)。他到過洛陽,曾瞻禮永寧寺,事見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因這書中嘗說「達摩到永寧寺(510年造,520年毀),自稱百五十歲」。他來中國是470年左右,到永寧寺大約在520年左右,所以他在中國住了五十年。當時一個年少的印度和尚到中國來,道不易行,所以自稱百五十歲,大概由於印度是熱帶,人多早熟,早生鬍鬚,故自稱百五十歲,以便受人尊敬吧?他到中國後,將中國話學好,四處傳道,計在中國五十年,其道大行,尤其是北方。

  達摩的教義有兩條路: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理入」就是「深信含生同一真理;客塵障故,令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因人的本性相近,差別無多,只須面壁修行,所以「理入」又叫做「壁觀」。所謂「壁觀」,並非專門打坐,乃面壁之後,悟出一種道理來。至於「行入」,就是從實行入的,內中又分四項:

  第一,報怨行——就是「修行苦至,是我宿作,甘心受之。」意思是說,一切苦痛,都是過去積聚的,必須要「忍」,才算苦修。

  第二,隨緣行——就是「苦樂隨緣,得失隨緣」。

  第三,無所求行——就是一切不求,只有苦修。因為「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第四,稱法行——即性淨之理。

  達摩一派,實為虛無宗派,因為他以為一切經論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一部《大乘入楞伽經》,讀此一經,即已具定。

  達摩一派,主張苦修;凡受教的,只准帶兩針一缽,修種種苦行,傳種種苦行的教義。

  達摩一派,後來就成為楞伽宗,也叫做南天竺一乘宗(見《續高僧傳》中的《法沖傳》);因為楞伽就是錫蘭島,《楞伽經》所代表的便是印度的南宗。(參見唐僧淨覺的《楞伽師資記》,民國二十年北平校刻敦煌寫本。)

  達摩一派,既為一苦修的秘密宗派,故當時很少有人知道;但為什麼後來竟成為一大禪宗呢?說來話長,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