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淮南王書 | 上頁 下頁 |
五、出世的思想(1) |
|
道家思想是齊學,受神仙出世之說和陰陽祥之說的影響都很大。《淮南王書》中,這兩種思想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現在分兩節敘述他們。 《漢書·藝文志》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宓戲(伏羲)雜子道》二十篇 《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敘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疑當作求游)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這些書名可表現神仙家的書都是假託於伏羲、神農、黃帝、岐伯等人的;其方術有步引,按摩,服食芝菌,冶煉黃白,以及其他技道;而其要義在於「保性命之真(真即「天」,古真天同音同訓,真即天然,而偽是人為),而求游於其外」。 淮南王最提倡道術,他的《內書》叫做「鴻烈」,而《中篇》叫做「鴻寶」,兩書本是相輔翼的伴侶書,《鴻寶萬畢》之書多說神仙黃白變化的方術,而《鴻烈》之書雖包羅天文、地形以及齊俗治國之道,然而主旨所在實是神仙出世的理論。《要略篇》總括《原道訓》的主旨云:欲一言而寤,則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則賤物而貴身。欲參言而究,則外物而反情。這樣特別反復叮嚀,可以想見著作的主旨所在。《要略》又總括《精神訓》的要義云:「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曉寤其形骸九竅取象與天合同,其血氣與雷霆風雨比類,其喜怒與晝宵寒暑並明;審死生之分,別同異之跡,節動靜之機,以反其性命之宗:所以使人愛養其精神,撫靜其魂魄,不以物易己,而堅守虛無之宅者也。這也正是神仙家的人生觀。我們可用《原道》、《精神》等篇作材料,看看那後來風靡中古時代的神仙出世的思想的大致。 《原道訓》說: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禦,乘雲陵霄,與造化者俱;縱志舒節,以馳大區,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今雨師灑道,使風伯掃塵,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這裡很明顯的提出一個出世的理想。這種理想境界,在《淮南書》中有種種說法。如說:聖人不以人滑(汨亂)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精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王念孫說:人者,偶也。「與造化者為人」,即上文「與造化者俱」之意。)(《原道訓》)如說:得道者窮而不懾,達而不窮;……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財而富,不待力而強;平虛下流,與化翱翔。……是故不以康為樂,不以慊為悲,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原道訓》)又如說:是故聖人之學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於虛也。達人之學也,欲以通性於遼廓而覺於寂漠也。……是故舉世而譽之不加勸,舉世而非之不加沮;定於死生之境,而通於榮辱之理;雖有炎火洪水彌靡於天下,神無虧缺於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視天下之間,猶飛羽浮芥也。孰肯分分然以物為事也?(《俶真訓》)又如說:所謂真人者,性合於道也。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處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不識其外。明白太素,無為複璞,體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於塵垢之外,而消搖於無事之業。浩浩蕩蕩乎,機械智巧弗載於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為變;雖天地覆育,亦不與之抮抱矣。…… 若然者,亡肝膽,遺耳目;心志專于內,通達耦於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渾然而往,逯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損其形骸。不學而知,不視而見,不為而成,不治而辯。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景之放。……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涸而不能寒也。……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休息於無委曲之隅,而游遨於無形埒之野。居而無容,處而無所;其動無形,其靜無體;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以不同形相嬗也,終始若環,莫得其倫。(此語出於《莊子》,但在此處似有變化易形之意義。)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至)於道也。——是真人之所游也(此句依俞樾校改)。 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鳧浴蝯躩,鴟視虎顧(此皆當時神仙家所行導引之術),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精神訓》)這都是出世的人生觀的理想境界。「入火不焦,入水不濡」,「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更是承認此種真人可以有超自然的神力,並且能役使鬼神了。故此種境界,實是神仙家的理想境界。其中稍稍不同之點,只是神仙方術之士重在服食藥物,導引形氣,吐故納新等等方術,期於長生久視,或形解屍化,以成仙人。此種方術皆是外功,所謂「養形之人也」。道家學者受此種思想的影響,而不滿意於此種純用外功的養形方術,故依附老莊的思想,演成一種內功的神仙家言。彼向外而此向內,彼養形而此養神,於是神仙的方術遂一跳而為神仙出世的哲學。 服食養形,冶煉黃金,按摩導引一類的神仙方術,雖然含有不少的幼稚迷信,然而其中事事都含有自然科學的種子,都可說是醫學、生理學、物理學、化學、冶金學的祖宗。我們試翻《淮南萬畢術》(茆泮林輯本)的殘章斷句,都可以想見此種方術之士確是在那裡尋求自然界的秘密,搜集民間的經驗知識,作物理的試探。此種向外的尋求,儘管幼稚荒謬,往往可以走上科學發明的道路。不但阿剌伯與歐洲的學術史可以證明此義,即論中國古來的一點醫術藥物學冶金術的知識,其中大部分何嘗不是這班方術之士的遺賜?不幸這種向外的尋求一變而成為向內的冥想,幼稚的物理試探一變而為暮氣的出世哲學,這才是走上萬劫不復的死路上去了。試問「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不學而知,不為而成」,「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損其形骸」,「存而若亡,生而若死」——試問這種理想能帶我們走到那裡去?為什麼不做活潑潑的人,卻要歆羨那「存而若亡,生而若死」的槁木死灰境界?為什麼不住這現實的人世界卻要夢想「休息於無委曲之隅,而游遨於無形埒之野」,「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