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白話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十四章 杜甫(2)


  依上引的《立秋後題》詩看來,似是他被上司罷官,並非他自己棄官去。《舊書》不說棄官事,但說:

  時關畿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穀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

  乾元二年立秋後往秦州,冬十月離秦州,十一月到成州,十二月從同穀縣出發往劍南,有詩云:

  始來茲山來,休駕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平生懶拙意,偶值棲遁跡。去住與願違,仰慚林間翮。【《發同穀縣》】

  大概他的南行全是因為生計上的逼迫。

  他從秦中遷到劍南,是時裴冕鎮成都,為他安頓在成都西郭浣花溪。他有詩云: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他在成都共六年【七六七六五】,中間經過兩次變亂,但卻也曾受當局的優待。嚴武節度劍南時,表杜甫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舊唐書》云:

  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新書》紀此事說武要殺他,其母奔救得止;又有「冠鉤於簾三的神話,大概皆不可信」】

  永泰元年【七六五】,他南下到忠州。大曆元年【七六六】,他移居夔州,在夔凡二年。大曆三年【七六八】,他因他的兄弟在荊州,故東下出三峽,到江陵,移居公安,又到岳陽;明年【七六九】,他到潭州,又明年【七七〇】到衡州。他死在「衡嶽之間,秋冬之交」【據魯譜】,年五十九。

  杜甫的詩有三個時期:第一期是大亂以前的詩,第二期是他身在離亂之中的詩;第三期是他老年寄居成都以後的詩。

  杜甫在第一時期過的是那「騎驢三十載」的生活,後來獻賦得官,終不能救他的貧窮。但他在貧困之中,始終保持一點「詼諧」的風趣。這一點詼諧風趣是生成的,不能勉強的。他的祖父杜審言便是一個愛詼諧的人;《新唐書》說審言病危將死,宋之問、武平一等一班文人去問病,審言說:

  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耳!

  這樣臨死時還忍不住要說笑話,便是詼諧的風趣。有了這樣風趣的人,貧窮與病都不容易打倒他,壓死他。杜甫很像是遺傳得他祖父的滑稽風趣,故終身在窮困之中而意興不衰頹,風味不乾癟。他的詩往往有「打油詩」的趣味:這句話不是誹謗他,正是指出他的特別風格;正如說陶潛出於應璩,並不是譭謗陶潛,只是說他有點詼諧的風趣而已。

  杜甫有《今夕行》,原注雲「自齊趙西歸,至咸陽作」:

  今夕何夕歲雲徂,更長燭明不可孤。咸陽客舍一事無,相與博塞為歡娛。憑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梟盧」!英雄有時亦如此,邂逅豈即非良圖?君莫笑劉毅從來布衣願,家無儋石輸百萬!

  這樣的「窮開心」便是他祖老太爺臨死還要說笑話的遺風。

  他在長安做窮官,同廣文館博士鄭虔往來最密,常有嘲戲的詩,如下舉的一篇:

  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源明

  廣文到官舍,系馬堂階下;醉即騎馬歸,頗遭官長罵。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賴有蘇司業,時時與酒錢。

  他的《醉時歌》也是贈鄭虔的,開頭幾句:

  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饜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也是嘲戲的口氣。他又有:

  示從孫濟

  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鄉噂遝,且複尋諸孫。諸孫貧無事,客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後自生萱。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渾。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阿翁懶情久,覺兒行步奔。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這樣絮絮說家常,也有點詼諧的意味。

  他寫他自己的窮苦,也都帶一點諧趣。如《秋雨歎》三首之第一三兩首云: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厚土何時幹?

  苦雨不能出門,反鎖了門,悶坐在家裡,卻有心情嘲弄草決明,還自嘲長安布衣誰人能比,這便是老杜的特別風趣。這種風趣到他的晚年更特別發達,成為第三時期的詩的最大特色。

  在這第一時期裡,他正當中年,還懷抱著報國濟世的野心。有時候,他也不免發點牢騷,想拋棄一切去做個隱遁之士。如《去矣行》便是發牢騷的:

  去矣行

  君不見鞲上鷹一飽則飛掣!焉能作堂上燕街泥附炎熱?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傳說後魏李預把七十塊玉椎成玉屑,每日服食。藍田山出產美玉,故杜甫說要往藍田山去試試餐玉的法子。沒有飯吃了,卻想去餐玉,這也是他尋窮開心的風趣。根本上他是不贊成隱遁的,故說

  行歌非隱淪。

  故說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他自比稷與契,寧可「取笑同學翁」,而不願學巢父與許由。這是杜甫與李白大不同之處:李白代表隱遁避世的放浪態度,杜甫代表中國民族積極入世的精神【看第十三章末段論李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