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白話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話詩(5) |
|
各書相差,從貞觀七年到貞元末【六三三—八〇〇】,有一百七十年之多!這可見古人因閭丘胤序中未有年代,故未免自由猜測;念常老實把此事移到中唐,我更移後一步,便到了晚唐了。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好證據,不過依據向來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期的習慣,總覺得初唐似乎不會有這種白話詩出現。但我發現王梵志的白話詩以後,又從敦煌寫本《歷代法寶記》裡證實了盛唐時人已稱引梵志的詩,我的主張不能不改變了。 但我總覺得寒山、拾得的詩是在王梵志之後,似是有意模仿梵志的。梵志生在河南,他的白話詩流傳四方,南方有人繼起,寒山子便是當時的學梵志的一個南方詩人。拾得、豐幹大概更在後了,大概都是後來逐漸附麗上去的。 以我所知,關於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比較可信的只有兩件,都是宋以前的記載。 第一件是五代時禪宗大師風穴延沼禪師引的寒山詩句【延沼死於九七三】。《風穴語錄》【《續藏經》二,二三套,二冊,頁一二〇】有一條說: 上堂,舉寒山詩曰: 梵志死去來,魂識見閻老。讀盡百王書,未免受捶拷。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 此詩不在現傳《寒山詩》各本裡;大概十世紀裡延沼所見當是古本。此詩說梵志見閻王的故事,可見寒山的詩出於梵志之後。大概王梵志的詩流傳很遠,遂開白話詩的風氣,延沼所引的詩可以暗示梵志與寒山的關係。 第二件是《太平廣記》卷五十五的「寒山子」一條。《太平廣記》是宋初【九七八】編成的,所收的都是宋以前的小說雜記。這一條注雲,「出《仙傳拾遺》」,其文如下: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曆中【七六六—七七九】,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號為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十餘年,忽不復見。…… 這是關於寒山子的最古的記載。此條下半說到鹹通十二年【八七一】道士李褐見仙人寒山子的事,可見此文作于唐末,此時寒山子已成仙人了。但此文說寒山子隱居天臺在大歷時,可見他生於八世紀初期,他的時代約當七〇〇至七八〇,正是盛唐時期了。他的詩集三卷,是徐靈府「序而集之」的。徐靈府是錢塘人,隱居天目山修道,辭武宗【八四一—八四六】的征辟,絕粒久之而死。作《寒山集》序的人是一個道士,寒山子的傳又在《仙傳拾遺》裡,可見寒山子在當日被人看做一個修道的隱士,到後來才被人編排作國清寺的貧子。 拾得與豐幹皆不見於宋以前的記載。只有閭丘胤的序裡說寒山是文殊菩薩,拾得是普賢菩薩,豐幹是彌陀佛;豐幹是一個禪師,在唐興縣的國清寺裡;寒山、拾得都「狀如貧子,又似風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著火」。 大概當時的道士與和尚都搶著要拉寒山。徐靈府是道士,故把寒山子看作修道之士;後來的道士遂把寒山看作《神仙傳》中人了。天臺本是佛教的一個中心,豈肯輕易放過這樣一位本山的名人?所以天臺的和尚便也造作神話,把寒山化作佛門的一位菩薩,又拉出豐幹、拾得來作陪。到了宋代禪宗諸書裡——例如志南的《寒山集》後序——寒山、拾得便成了能談禪機,說話頭的禪師了。 寒山雖然生當盛唐,他的詩分明屬王梵志的一路,故我們選他的幾首詩附在這裡: (一) 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雲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 (二)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秖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三)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松,近聽聲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誦黃老。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四) 若人逢鬼魅,第一莫驚懅。捺硬莫睬渠,呼名自當去。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 (五) 有人把椿樹,喚作白栴檀。學道多沙數,幾個得泥洹?棄金卻擔草,謾他亦自謾。似聚沙一處,成團亦大難。 (六) 快哉混沌身,不飯複不尿。遭得誰鑽鑿,因茲立九竅。朝朝為衣食,歲歲愁租調。千個爭一錢,聚頭亡命叫。 (七) 出身既擾擾,世事非一狀。未能舍流俗,所以相退訪。昨吊徐五死,今送劉三葬,日日不得閒,為此心悽愴。 (八) 我在村中住,眾推無比方。昨日到城下,仍被狗形相。或嫌袴太窄,或說衫少長。撐卻雞子眼,雀兒舞堂堂。 (九) 三五癡後生,作事不真實:未讀十卷書,強把雌黃筆;將他《儒行篇》,喚作《盜賊律》。脫體似蟫蟲,咬破他書帙。 拾得與豐幹的詩大概出於後人仿作,故不舉例了。 後記 這一章印成後,我又在唐人馮翊的《桂苑叢談》【《唐代叢書》初集】裡尋得「王梵志」一條,其文與《太平廣記》所載相同,而稍有異文,其異文多可校正《廣記》之誤;大概兩書同出於一個來源,而馮氏本較早,故訛誤較少。馮翊的事蹟不可考,但《桂苑叢談》多記鹹通、乾符間【八六八七九】的事,又有一條寫「吳王收復浙右之歲」,吳王即楊行密,死於九〇五年。此書大概作於九〇〇年左右,在《太平廣記》編纂【九七八】之前約八十年。今鈔此條全文如下,異文之傍加圈為記: 王梵志,衛州黎陽人也。黎陽城東十五裡有王德祖者,當隋之時,家有林檎樹,生癭大如鬥。經三年,其癭朽爛,德祖見之,乃撤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出。因收養之。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及問姓名。德祖具以實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後改曰「志」。﹝曰﹞【似應有「曰」字「我﹝王﹞似脫一「王」字】家長育,可姓王也。」作詩諷人,甚有義旨。蓋菩薩示化也。 (一九二七,十二,八,胡適補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