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水滸忠義志傳 | 上頁 下頁 |
第一百二回 燕青潛入越江城 李雄敗死白牛鎮 |
|
元戎為將歷年多,韓范才名宋始過。 閫外謀謨儔與匹,胸中兵甲敢誰何。 柳營今肅諸夷懼,愉塞風高萬姓削。 陸續三成狂寇滅,將軍歸田沐恩波。 堂下帳前轉過孫安、柏森、劉全忠、安仁美、卞祥、李勝六員將,向前稟曰:「小將等蒙仁兄大德收錄,無恩可報。今日願引本部人馬前去接應。」 宋江曰:「賢弟幾位既要與朝廷出力,此去越江,岸上都是高山林麓,下通大江,賊城堅固,牆垣宏闊,攻打甚難,你們斟酌而行。就撥一萬軍前去。」 孫安拜辭,率人馬出洮陽,望越江接應。宋江將人馬紮住,待水軍取了越江,然後進發。 卻說水軍撐船征進,從鴨水出江口,商議進兵之計。張順曰:「日前馬靈回報,必有軍馬在陸路來接應,作速進兵渡江,登岸與哥哥等相會。」 李俊曰:「賢弟之言極是,爭奈此去水勢險急,又況冬天水落石出,岩岸寒港,我等船隻雖多,難以前進。差人去水面哨探,知其虛實,然後進兵,方保無危。」 只見盛本、山景隆、池方三人曰:「小將不才,頗知江面深淺,帶船前去哨探。」 李俊曰:「你等用心前去,帶水軍一百,掩旗息鼓,哨探快回。」 這三人離江四十里,見江上並無一船,又無軍人守把。三人引軍直哨到江口,望見岸上一漫城池,周圍高聳,水門邊豎起旌旗,不見動靜。城頂燈籠擺在前面,照得通紅。盛本三人,各在船上看了半晌。城池四邊牆垣,俱是石壘,城中隄防嚴整,怎能得破。回去報知主將,又作理會。只聽得一聲梆子響,城上守軍齊發弓弩、竹簽、標槍,亂攅打來。盛本眼中一矢,倒在船裡。山景隆看見叫曰:「將船使轉,快避矢石。」 一百水軍將船轉時,山景隆頸上又著一標槍,刺落水中。池方跳上壕岸走時,不防城外壕塹早埋伏水軍,撓鉤搭住池方,活捉去了。一百水軍射死大半,走得三十餘人,救了盛本,負傷而死。 越江城都總管,乃是上宛人氏,姓危名昭得,原是海洋劫賊,王慶知其勇,遣人招伏為將,使把樸風刀,重五十斤。王慶賜他一疋駿馬,名為火棗騮,高六尺,登山渡水如履平地。此人萬夫不當之勇。手下有三員統制官:一名張經祖,一名劉悌,一名韓凱,皆饒陽隴右人,俱會水戰。王慶初叛,重用四將,統五萬雄兵把守越城。聽知宋軍來征淮西,整點軍,預備迎敵。四將正在軍中議事,守城軍來報曰:「昨夜有宋軍在江上哨探,被我們知覺,亂箭射死無數,一將上岸來,被我等撓鉤搭住,綁縛來見總管。」 危招德即令斬首,懸門號令。便與張經祖商議曰:「昨夜逃回軍人,必報主將知道,定發水軍前來攻城,傳令軍士牢守各門,不要出戰。日前,秦王與汪太史敕旨來說天罡星逼犯將軍之位,正應淮西分野,令我們仔細隄防堅守。」 劉悌曰:「聞梁山泊頭領李俊、張順深知水性,又能船戰,他若到時,決一勝負。」 韓凱曰:「他軍深入吾境,不知深淺,總管準備迎敵,殺他片甲不回,吾之願也。」 危招德曰:「既你們要戰,傳下將令,把戰船排列江口,四向出戰,使他首尾不救應。劉悌引支軍埋伏東門,韓凱引支水軍埋伏東壕閘門,令張經祖守城。引大隊水軍,出西門迎敵。」 眾軍得令,各去埋伏。 卻說宋軍逃回水寨報知,李俊等大驚曰:「方才哨探,尚未進兵,便折三將,有何面目回見哥哥。」 即傳令四寨水軍,俱各進兵,奔越江而來,以複其仇。李俊前哨水撐駕巨艦,離江五十里望見越江口,擺列下戰船不計其數,但見: 艨艟連列,艘舸均排。 魚鱗密佈,左右列二十四部絞車; 雁翅齊分,前後擺一十八般軍器。 森森戈戟,如麻閃閃,刀槍耀白。 金鼓闐喧,驚騰水底蛟龍; 盔甲鮮明,駭起沙邊鷗鷺。 攪起滔天巨浪,掀番滾雪洪濤。 旂靡錦繡,千層霞彩散青山; 刀迸寒光,一片樹陰遮綠水。 宛若長江迎祖逖,猶如赤壁拒曹公。 李俊催趲船隻急進,當下披掛立於船頭,上手童威,下手童猛,各執兵器。令水軍搖旗擂鼓,呐喊而進。只見越江西門開處,水港中放閘來戰,船蕩開如蟻而出。當先一員大將,正是鎮守越城總管危招德,橫刀立於船頭。李俊忿怒,便率戰船順水勢殺過去。危招德駕船來迎,兩下呐喊交鋒。二人戰上二十余合,江面上戰船相連,金鼓之聲震動山川。兩下箭矢交加,猶如雨點。宋軍船上盧元顯跳下輕舸,從傍殺入,只見越江岸上一聲炮響,四下伏兵戰船滿江而來。東水門劉悌船先到,正迎著盧元顯,相鬥數合,被劉悌一槍刺落水中,葉清望見,撇劍當面飛去,早劈著劉悌左臂,倒在船裡。張橫、張順、阮小五、阮小七搖船來接應,危招德恐宋軍逼進水門,便拋了李俊,收回戰船,都入水門去了。李俊亦不敢追,退回四十里紮下水寨。計點軍將,又折了盧元顯,悶悶不悅。張順曰:「這裡水港深闊,城又堅固,我軍如何進得?今日若不是葉兄弟劍斬傷他一將時,我等全輸銳氣,不如令人報知宋哥哥,再討救兵來,方可成功。」 李俊從之,即令戴宗去取救兵。 卻說宋江等洮陽城計議進兵之策,忽報戴宗回,令入相見。戴宗將李俊等折兵損將,取討救兵之事說知。宋江聽得折了五員將佐,不勝悲傷。便問:「軍中誰敢領兵去救應。」 只見楊春、陳達、燕青、馬靈、懷英、貢士隆、申屠禮七員將向前稟曰:「我等願領兵前去相助。」 宋江即撥步軍一萬,隨燕青等進越江來。李俊等接入水寨相見了。燕青曰:「小弟臨行,哥哥分付,令兄弟須防賊計。弟明日哨探一遭,自有計議。」 當日李俊設席管待眾人。 卻說危招德退入城中曰:「劉悌折了左臂,血暈而死,宋軍雖退,終久來攻,當何勝之?」 張經祖曰:「公可傳令,今夜率快船,用火攻計前去劫寨,必獲全勝。」 危招德曰:「此計大妙!」 著令韓凱準備火攻之具先進,危招德引軍駕船後進。當晚分撥已定,開水門悄悄撐船望宋軍水寨而進。來到李俊水寨不遠密地探看時,李俊戰船內隱隱有光,巨艨艟作三處安下,果然眾軍睡熟不作準備。韓凱卻將戰船漸挨至李俊船傍,眾軍齊聲發喊,金鼓亂鳴,火箭火炮射入宋軍水寨,早曉著李俊等船,火光競天,李俊等俱在夢中驚將趕來,船頭看時,火光照得水面通紅。韓凱手提利刀,當先殺進,李俊大叫曰:「今夜中了賊計,眾人各宜用心迎敵,生死休離。」 道罷,手掿金槍,抵住韓凱交鋒。正戰之間,後面危招德引輕舸從傍殺進,矢發如雨。葉清迎住,被招德一矢射中左臂,負痛退走。三阮並孟康、侯健等戰船四下殺來救應。這邊韓凱見宋軍眾船相逼,恐有疏失,撥轉船順流回軍。李俊半夜裡亦不敢追。 次日天明,水寨燒毀哨船七十餘隻,射傷軍卒不計其數,葉清箭簇不出而死,計點眾將都在,單不見燕青,眾人皆慌。懷英曰:「昨夜迎敵之時,只顧向前廝殺,弓箭亂射,落入水中。」 貢士隆曰:「燕青為人最機密,不致有失。昨夜兩下船相逼,不分彼此,莫非雜在賊船上去?可使人搖船去四下跟尋。」 李俊悶悶不已,只得令軍前去尋訪,一面申報宋公明得知。原來燕青自到水寨見李俊之後,自去越城看了地勢,因夜混亂,殺賊一人,解賊號令衣著了,雜在危招德船上回到城內,躲在城僻處,依前脫了軍衣,寓居越江城北門,詐稱臨安客人來這裡趁食,以俟通消息裡應外合取城。 卻說孫安辭了宋江,前來接應水軍。從石獅嶺進發,當下人馬到東山口屯寨紮下。柏森、安仁美、鄂全忠、卞祥、李勝商議曰:「我們離洮陽將近半月,前面是白牛嶺,關上把得甚緊,怎能過去?」 卞祥曰:「此關險峻,若攻有傷,只宜智取。」 孫安曰:「願聞高見。」 卞祥曰:「孫將軍一面準備攻關,可令鄂將軍領一支軍,埋伏左關之下。安仁美引一支軍埋伏中路樹林間,先引出戰詐敗走十里外,放起號炮,兩下乘勢殺進,其關可取矣。」 孫安曰:「此計甚妙。」 即令安仁美、鄂全忠各領軍埋伏,孫安自引大隊前來關下搦戰。 卻說守將是王慶外甥李雄,同牙將二員:畢先、焦勝,領精兵一萬把住。當日報來:「宋將旗上寫著『屠龍手』,孫安在關下搦戰。」 李雄聽說,與畢、焦二人商議曰:「近日秦王旨,令我們十分隄防。今兵至關下,如何退兵?」 畢先曰:「宋軍深入,不知虛實,小將去殺一陣,必擒來將。」 李雄依言,令焦勝守關,自與畢先領五千兵開關殺下。孫安見關上有兵出戰,心中暗喜,各擺開陣勢。畢先拍馬挺槍殺來,孫安仗劍迎敵,鬥到十合,孫安撥馬便走。畢先拍馬趕來,李雄引後軍乘勢追殺。約趕十里,宋軍中號炮連響,伏兵齊出,早被鄂全忠首先殺入關上,放起火來。這裡畢先正追間,後軍報來:「宋軍入關。」 畢先大驚複回,孫安望見關上火起,撥回馬,趕上一劍,揮作兩段,死于馬下。孫安合兵齊上關來,鄂全忠捉住焦勝,奪了白牛鎮。孫安把焦勝斬首號令,計點軍將:李勝被賊打死。孫安令尋李勝屍首,埋在關下。人馬就關上屯紮。 次日,離白牛鎮,望九龍灣不遠,孫安將人馬靠山下寨,令柏森引一千兵前去哨探消息。柏森引軍去哨了一遭,回報曰:「九灣河離本寨九十餘里,河下擺列戰船不計其數,岸上倚山立一大營,密下鹿角,十分隄備。」 卞祥曰:「今日我軍長驅而來,他怎不準備?明日只顧進兵,打他旱寨,若能勝之,則水寨不攻自破矣。」 孫安依言,次日催趲人馬。有詩為證: 征旗急展連天錦,戰鼓忙撾震地雷。 不想英雄從此去,身歸神後馬空回。 卻說九灣河守將是王慶結義兄弟,覆姓聞人名世崇,淮西曲河人氏,原是船夫出身,能挽得七八十斤硬弩,使一枝方天戟,也是個殺人不轉眼的魔君,偽受兵馬都監之職,同兩員指揮使共守九灣河。一個姓劉名黑虎,一個姓祖名虯,皆是上黨清河人,各使一把鋼刀,有萬夫不當之勇。當日升帳,聽得宋江人馬到九灣河,又有軍馬從旱路來襲秦州。這九灣河乃秦州第一要緊去處,若被宋兵渡過,則秦州難保矣。忽報宋兵到寨前,聞人世崇便披掛上馬,手提方天戟,與劉黑虎、祖虯引五千精兵出迎。兩軍列成陣勢,宋陣安仁美出馬挺槍,與聞人世崇大戰五六合,聞人世崇詐敗,安仁美要顯功,縱馬趕去。世崇便扭身背射一箭,早中安仁美面上,墜下馬來。孫安急救,劉黑虎、祖虯從傍殺出,宋軍大敗,退五十里下寨。聞人世崇得勝收兵回寨。孫安曰:「今日進兵,又折一員名將,損其兵卒,奈何?」 卞祥曰:「不必深憂,兵法云:夫遠征,必用土人而得地利,須尋本處居民來問路徑,然後進兵,賊可破矣。」 孫安即令人尋覓土人。且聽下回分解。 此回折將三員:葉清、李勝、安仁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