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水滸忠義志傳 | 上頁 下頁 |
第七十七回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 |
|
卻說高太尉府中從人,次日送飯與蕭讓、樂和吃,房中不見二人。來花園中,見柳樹上縛著兩條粗索,已知走了,只得報知。高俅聽罷,越添憂悶,只在府中,推病不出。次日,皇帝設朝,受百官朝賀。但見: 星斗依稀玉漏殘,鏘鏘環珮列千官。 露凝仙掌金盤冷,月映瑤空寶闕寒。 禁柳綠連青瑣悶,宮桃紅壓碧欄杆。 皇風清穆乾坤大,千載君臣際遇難。 當日天子駕坐文德殿,文武俱各班齊。天子令近臣宣樞密使童貫出班,問曰:「去歲統軍征進梁山泊,勝敗如何?」 童貫奏曰:「臣舊歲統軍征取,正是暑熱,軍兵患病,權且罷兵。次後降詔,此賊不伏招安。」 天子大怒,喝曰:「都是汝等奸佞之臣,瞞著寡人。去歲引兵征進,片甲無回。次後高俅自己遭擒,宋江不殺放回。寡人全訪得明,宋江等不掠良民,只待招安。汝等不體朕意,害國家大事,本欲拿問,看汝先建功績,饒免這招,再犯定行處治。」 童貫驚得汗流浹背,退立一邊。天子宣翰林學士:「與寡人親修丹詔,前去招撫宋江等。」 聖宣未了,殿前太尉宿元景出班奏曰:「臣雖不才,願往一遭。」 天子大喜:「寡人御筆親書丹詔。」 近臣捧過禦寶,用訖,又命庫官,教取金牌三十六面,銀牌七十二面,紅錦三十六疋,綠錦七十二疋,黃封禦酒一百八瓶,盡付宿太尉。又贈金字招安禦旗一面,限日就行。宿太尉拜辭出朝。正是:鳳凰禦禁裡,銜出紫泥書。有詩為證,詩曰: 一封恩詔出朝房,共喜懷柔邁漢唐。 珍重使臣宣帝澤,會看水滸盡來降。 且說宿太尉齎送禦酒、金銀牌面、段疋之物,打起御賜金字黃旗,眾官相送出南薰門,投濟州進發。卻說燕青、戴宗、蕭讓、樂和四個,連夜到山寨,把上件事說與宋公明知。燕青取出皇帝御筆赦書與眾看。吳用曰:「此回必有佳音。」 宋江大喜。不數日,忽報說:「朝廷差宿太尉親齎丹詔前來招安,果是到也。」 宋江聽罷,忙傳將令,分撥人員,從梁山泊直抵濟州地面,劄縛起二十四處山棚,上面都是結綵懸花,下面陳設笙簫鼓樂,於各山棚去處迎接詔敕。每一座山棚上,撥一個小頭目監造。準備筵宴。 且說宿太尉一干人馬,迤邐到濟州。太守張叔夜出廓迎接入城,館驛中安下。宿太尉曰:「天子近聞梁山泊以忠義為主,不侵州郡。今差下官齎到御筆親書丹詔,敕賜金銀牌面,錦段禦酒來此招安。」 張叔夜曰:「這夥人若蒙招安,必存忠義報國矣。」 宿太尉曰:「煩太守往山寨報知。」 張叔夜答曰:「願住。」 隨即帶了隨從出城,徑投梁山泊來。早有小頭目接著,報知寨裡。宋江慌忙下山,迎接到忠義堂上。禮畢,張叔夜曰:「恭喜!朝廷特差殿前宿太尉,齎御筆親書丹詔,前來招安。見到濟州城內,義士可以準備迎接詔旨。」 宋江欲留張太守。叔夜曰:「太尉專等回報,改日再會。」 宋江令托出金銀相送。張太守笑曰:「某非為此而來,決然不受!」 宋江曰:「微物勿卻。」 張叔夜曰:「多謝義士厚意。且留大寨,事完之後,卻來請領。」 這太守可謂廉以律己者也。 賢良太守來傳信,便把黃金作餞行。 因讓當時尊義士,一潭秋月使分明。 宋江便差吳用、朱武、蕭讓、樂和四個跟隨張太守下山,往濟州迎接,直到館驛中,參見宿太尉。拜罷,太尉問其姓氏,吳用答曰:「小人吳用,在下朱武、蕭讓、樂和,奉兄長宋江之命,特來迎接恩相。約定後日,眾人離寨三十里外相迎。」 宿太尉大喜曰:「下官知汝兄弟,素懷忠義。只被奸臣閉塞。目今天子悉已知之。敕命下官齎丹詔,特來招安。汝等勿疑。」 吳用等拜謝。張叔夜一面設宴管待。 第三日,裝起香車三座,將禦酒、金銀牌面、紅綠錦段,各一處扛抬。龍亭內安置詔書。宿太尉上馬,隨龍亭後。太守張叔夜、吳用等各乘馬隨後。前面打著金字御賜黃旗。出了濟州,未及十里,早迎著山棚。宿太尉見上面結綵懸花,下面笙簫鼓樂,迫道迎接,一路如此。再行十數里,望見香煙馥道,宋江、盧俊義等伏道相迎恩詔,一同迎至水泊。有千百隻船,一齊搖將過去,直至金沙灘上岸。三關之下,鼓樂喧天,直至忠義堂前下馬。龍亭香車抬放忠義堂上,將禦書丹詔安放幾案上,金銀牌面、紅綠錦段並禦酒排於左右桌上。宋江、盧俊義舉請太尉、太守上堂設坐。左邊立著蕭讓、樂和,右邊立著裴宣、燕青,宋江等都跪在堂前。裴宣喝拜,拜畢,蕭讓開讀詔曰: 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行禮樂以安海內,公賞罰以定干戈。求賢之心未嘗少怠,愛民之政猶恐未洽。博施濟眾,欲與天地均同;體道行仁,咸使黎民蒙庇。遐邇赤子,悉知朕意。切念宋江、盧俊義等,常懷忠義,不施暴虐。歸順之心已久,報效之志凜然。雖犯罪惡,各有所由。察其情懇,深可憫焉。朕特差殿前太尉宿元景,齎捧詔書,親到梁山水泊,將宋江等大小人員,所犯罪惡,盡行赦免。給賜金牌三十六面,紅錦三十六疋,賜與宋江等出上頭領。銀牌七十二面,綠錦七十二疋,賜與宋江等次之頭目。赦書到日,莫負朕心,早早歸降,必當重用。故茲詔敕,想宜悉知。 宣和四年春二月 日詔示 * 蕭讓讀罷詔書,宋江等謝恩畢,宿太尉教取過金銀牌面、段錦,令裴宣照名給散,教開禦酒,執著金杯,斟過酒來,對眾頭領曰:「下官奉君命齎禦酒到此,命賜眾位。誠恐義士見疑,下官先飲過此杯。」 眾頭領稱謝不已。再斟酒來,先勸宋江,舉杯跪飲。然後一百單八人,俱飲一杯。宋江教收過禦酒,卻請太尉中坐,眾頭領拜伏謝恩。宋江曰:「小可昔日在西嶽得識尊顏,多感太尉恩厚,于天子處力奏救拔,銘心刻骨,不敢有忘。」 太尉曰:「下官已知義士等忠義,奈緣不知衷曲,未敢題奏。前者得聞參謀書紮,又蒙厚禮,方知衷情,敢奏此事。不期天子盡知備細,重責童樞密,深怪高太尉。天子御筆親書丹詔,特差下官到此撫恤招安,望義士收拾朝京,休負天子頒恤之意。」 眾皆大喜稱謝。宋江請聞參謀相見,太尉欣喜。 當日大設筵宴,雖無炮鳳龍烹,端的肉山酒海,堂前鼓樂齊鳴。是日盡歡而散。次日,又排筵宴,彼各敘說平生之懷。第三日,請太尉游山。至暮,盡醉而散。倏爾已經數日,太尉要回。宋江等堅留,太尉曰:「英雄歸順,大義已全。若不急回,誠恐奸妒別生異議。」 宋江等曰:「既然如此,不敢苦留。」 當日會集大小頭領,安排車馬,宋江親捧一盤金珠,再拜上獻。宿太尉那裡肯受。宋江再三獻上,方納。拴束鞍馬,準備起程。宋江又送禮與聞參謀、張太守,一同跟宿太尉回京。梁山泊大小頭領,俱送太尉下山,直至三十里外餞行相別。宋江執杯對太尉曰:「恩相回見天顏,善言保奏。」 太尉曰:「義士放心,快收拾朝京。汝等若到京師時,可先使人到我府中通報。俺先奏聞天子,使人持節來迎,方表宿某真心。」 宋江曰:「恩相容覆:小可自從上山開創之後,已經數年,附近居民,擾害不淺。今欲罄竭資財,買市十日,便當率眾朝京。亦望太尉將某愚衷上達天聽,以寬限期。」 太尉樂允,辭別投濟州而去。 宋江等回寨,聚眾頭領曰:「自從王倫創立山寨以來,次晁天王建業,如此興旺。我自江州得眾兄弟相救到此,推我為尊,已經數載。今喜得朝廷招安,重見天日之面。早晚要與國家出力,圖個封妻蔭子。今眾兄弟但得府庫之物,納於庫中公用,其餘所得之資,並從均分。我一百八人,雖應天星,部下軍校,也有自來落草的,也有官軍失陷的。今我等招安,俱赴朝廷,汝等各示部下軍校,如願去者,作數上名赴京。如不願去者,就此齎發回鄉。」 宋江號令一下,三軍各自商議。當下辭去的五千人,宋江皆賞錢物發去。願隨去充軍者,作數報官。次日,宋江又令蕭讓寫了告示,差人四散去貼,曉示近臨州郡鄉鎮,報知招請諸人上山,買市十日。其告示曰: 梁山泊義士宋江等,謹以大義佈告四方: 昔因哨聚山林,多擾四方百姓。今日幸蒙天子寬仁,特降詔敕,赦免本罪,招安歸降,早晚朝覲。無以酧謝,就本山買市十日。倘蒙不外,齎價前來,以一報十,無虛謬。特此告知遠近居民,勿辭迢遞,各肯光降,不勝萬幸。 蕭讓寫罷告示,差人去附近州郡各處遍貼。發庫內金珠、寶貝、綵段、綾羅、紗絹,選下一分,為上國進奉。其餘盡行招人買市。於三月初三日為始,至十三日止。但到山買市之人,以酒相待。至期四方居民,雲屯霧集,俱至山寨。宋江傳令,以一舉十。俱各歡喜,拜謝下山。一連十日如此。十日以外,住買市畢,號令大小,收拾赴京。宋江便要起送各家老小還籍。吳用曰:「兄長且留眾寶眷在山寨。待我等朝覲承恩已定,那時發遣未遲。」 宋江依其言。 次日,領眾頭目並一干軍校離了山寨,早到濟州,謝了太守,張叔夜設宴款待,賞勞三軍。宋江等辭了太守,徑投東京。先令戴宗、燕青前來宿太尉府中報知,太尉見說,即入內奏知,天子大喜,差太尉並御駕指揮使一員,持旌旄節鉞,出迎宋江。且說宋江軍馬在路擺的嚴整,前頭打兩面紅旗,一面上書「順天」二字,一面上書「護國」二字。眾頭領都是戎裝披掛,袍鎧耀日,隊伍分明,所過鄉鎮,雞犬不驚,父老人等各開門迎望,無不喝采。一日來到東京城外,前來參見宿太尉,已畢,軍馬屯在新曹門外,聽候聖旨。且說宿太尉並御駕指揮使,回奏天子說:「宋江等有一百八人,英雄勇猛,人不可及。見駐紮城外候旨。」 天子曰:「朕來日登宣德樓看,宋江等眾披掛戎裝、盔甲進城,自東過西,寡人觀看後,令卸其衣甲,都穿所賜錦袍,從東華門入,就文德殿朝見。」 御駕指揮使領旨,直至營,口傳聖旨與知。次日,宋江傳令:「教鐵面孔目裴宣,選彪形大漢五七百人擺列前面,打著金鼓旗旙,後面擺著刀槍,中間豎著「順天」、「護國」二旗。各穿本身戎裝袍甲,擺成隊伍,從東廓門入。」 只見東京百姓,扶老攜幼觀看。是時天子在宣德樓上臨軒觀看。見前面擺列金鼓旗旙,槍刀斧鉞。中軍打起「順天」、「護國」二旗,外有二三十騎馬上隨軍鼓樂,從眾好漢簇簇而行。怎見的一百八員英雄朝覲?但見: 和風開禦道,細雨潤香塵。 東方曉日初升,北闕珠簾半卷。 南薰門外,一百八員義士朝京。 宣德樓中,萬萬歲君王刮目。 解珍、解寶仗鋼叉相對而行,孔明、孔亮執兵器齊肩而過。 前列著鄒淵、鄒淵,次分著李立、李雲。 韓滔、彭玘順天神,薛永、施恩逞猛烈。 單廷珪皂袍閃爍,魏定國紅甲光輝。 宣贊緊對郝思文,凌振相隨神算子。 黃信左朝孫立,鄧飛、歐鵬並擔玉斧石回。 鮑旭、樊瑞仗雙鋒,郭盛、呂方持畫戟。 紗巾吏服,左手下鐵面孔目裴宣。 烏帽儒衣,右手下聖手書生蕭讓。 絲韁玉勒,山東豪傑宋公明。 畫鐙雕鞍,河北英雄盧俊義。 吳加亮綸巾羽扇,公孫勝鶴氅道袍。 豹子頭與關勝連鞍,呼延灼同秦明共轡。 花榮相連楊志,索超緊對董平。 魯智深烈火袈裟,武行者香皂直裰。 柴進與李應相隨趁,楊雄共石秀並肩行。 徐甯不離張清,劉唐緊隨史進。 朱仝與雷橫作伴,燕青和戴宗同行。 李逵居左,穆弘在右。 諸阮內阮二為尊,兩張內李俊居長。 陶宗旺共鄭天壽為雙,王矮虎與一丈青作配。 項充、李袞、宋萬、杜遷。 菜園子相對小尉遲,孫二娘緊隨顧大嫂。 後面有蔡福、蔡慶、陳達、楊春,前頭列童威、童猛、侯健、孟康。 燕順、楊林對對挨肩,穆春、曹正雙雙接踵。 朱貴對連朱富,周通相接李忠。 左有玉臂匠,右有鐵笛仙。 宋清相接樂和,焦挺追陪石勇。 湯隆共杜興作伴,得孫與龔旺同行。 王定六面目猙獰,鬱保四身軀長大。 時遷乖覺,白勝高強。 段景住馬上超群。隨後有三人壓陣, 安道全身披素服,皇甫端胸拂紫髯,神機朱武在中間上隨軍。 宛如帝釋下天宮,渾似海神離洞府。 正是:夾道萬民齊束手,臨軒帝主喜開顏。 且說道君天子同百官在宣德樓上看了,喜動龍顏。與百官曰:「此輩真英雄也!」 傳旨教宋江等各換御賜錦袍見帝。宋江等向東華門外卸戎裝,各穿御賜錦袍,懸帶金銀牌面,各戴朝天巾幘。宋江、盧俊義為首,吳用、公孫勝為次,引眾頭領從東華門而入。整肅朝儀,正是: 皇風清穆,靄靄氣氤氳。 麗日當空,蒸蒸雲靉靆。 微微隱隱,龍樓鳳闕,散滿天香。 霏霏拂拂,珠宮貝闕,萬縷朝霞。 文德殿燦燦爛爛,未央宮光光采采。 丹青炳炳,蒼蒼涼涼,日映著玉砌雕欄。 嫋嫋英英,花簇著皇宮禁苑。 籠籠鼕鼕,震天鼓擂及三通。 鏗鏗鍧鍧,長樂鐘撞百八下。 支支查查,叉刀手互相磕撞。 搖搖拽拽,龍虎旗來往飛騰。 帛襠花帽擎的是圓蓋華傘上下開展。 玉節龍旂駕的是大輅五輦,左右相立金瓜臥金瓜三三兩兩。 雙龍扇單龍扇疊疊重重。 群群隊隊金鞍馬玉轡馬性貌馴習。 雙雙對對寶匣象駕轅象勇力猙獰。 鎮殿將軍長長大大,侍朝董衛整整齊齊。 殿門內擺列著糾儀禦史官,端端正正,丹墀前立站定侍衛錦衣人,嚴嚴肅肅。 金殿上參參差差齊開寶扇。畫棟上輕輕軟軟卷起珠簾。 文樓上嘐嘐噦噦報時雞人同三唱。玉堦下刮刮喇喇執鞭士肅靜三聲。 齊齊楚楚侍螭頭,列簪纓有五等之爵。 巍巍蕩蕩坐龍床,倚繡褥瞻萬乘之尊。 晴日照開青鎖闥,天風吹下禦爐香。 千條瑞藹浮金闕,一朵紅雲捧玉皇。 當日辰牌時候,天子駕升文德殿。禮儀司官引宋江等入朝,拜舞山呼萬歲已畢,天子敕令宣上文德殿來,照依班次賜爵,敕光祿寺筵宴。有詩為證: 天地形靈萬古垂,皇王端拱義臣歸。 九重鳳闕開華宴,十載龍墀賜錦衣。 蓋世功名標竹帛,矢心忠義報宮闈。 不世英風奇壯志,珍重詩章足佩韋。 且說天子賜宋江等筵宴,至暮,各簪花出內,從西華門出,回歸本寨。次日入朝,禮儀官引入文德殿謝恩。天子欲加官爵,樞密院官上奏:「新降之人,不可輒便加官爵。可待日後征討有功,量加官賞。見今數萬之眾,逼城下寨,甚為不宜。陛下可將宋江等軍馬,原是京師之將,仍還本處。外路軍兵,分調山東、河北屯守。此為上策。」 次日,天子命御駕指揮使,直至宋江營中傳旨。眾頭領不悅都,道曰:「我等投降朝廷,不曾見封官爵,便要將俺弟兄調開。俺等生死相隨,誓不相舍。若是如此,我們只回梁山泊去。」 宋江急用好言告求來使,善言回奏。那指揮回到朝中,只得把所言奏聞。天子大驚,樞密院官奏曰:「宋江等降朝廷,惡性尚不改,終貽大患。陛下不若傳旨,賺入城中,將這一百八人盡數勦除。然後散他軍馬,以絕國家之患。」 天子聽罷,沉吟未決。有一大臣,紫袍牙笏,喝曰:「四邊狼煙未息,中間又起禍亂。都是汝等忘家敗國之臣,壞了聖朝天下!」 此人只憑立國安邦口,來救驚天動地人。且聽下回分解。 全像水滸傳十六卷終 新刻全像水滸傳卷之十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