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外傳 | 上頁 下頁 |
序卦傳(3) |
|
凡錯而不綜之卦八,即以錯相從,見六陰六陽皆備之實: 《乾》《坤》《中孚》《小過》以為始終,《頤》《大過》《坎》《離》以位乎中,天地水火之有定體也。《頤》《大過》外象《坎》《離》,內備《乾》《坤》之德,其有位者,一《乾》《坤》之純也。《中孚》《小過》外象《乾》《坤》,中含《坎》《離》之理,其致用者,一《坎》《離》之交也。凡不綜之卦,非不可綜也,綜之而其德與象無以異,其志定,其守貞,其德凝,故可以始,可以終,可以中,而為變化之所自生也。 凡錯綜同象之卦,其卦八,其象四: 錯綜同象,其德成乎異之甚,雖變更來往而亦不齊也。故《泰》通而《否》塞,《隨》從而《蠱》改,《漸》貞而《歸妹》淫,《既濟》成而《未濟》毀;非若《屯》《蒙》相仍,《師》《比》相協,《同人》《大有》相資,《損》《益》相劑之類也。《泰》《否》者,《乾》《坤》之大機;《隨》《蠱》《漸》《歸妹》者,雷風山澤之殊用;《既濟》《未濟》者,《坎》《離》之極致。《隨》《蠱》從乎《乾》《坤》,雷風山澤之承天地也;《漸》《歸妹》之際乎《震》《艮》《巽》《兌》,從其類也。 凡綜卦有錯,用綜不用錯者,以大化方往方來,其機甚捷,而非必相對待,如京氏、邵子之說也。故曰「《易》圓而神」,「神」以言乎其捷也,「圓」以言乎其不必相為對待也。其卦四十八,其象二十四: 卦相次而各成象,象立而有德,因德以為卦名而義行焉。其綜卦相次者,以捷往捷來,著化機之不滯,非因後起之名義而為之次,明矣。故二卦相綜,名義有相反者,如《剝》《複》,《家人》《睽》之類;有相合者,如《屯》《蒙》,《鹹》《恒》之類;抑有以錯而相反者,如《需》《晉》,《剝》《夬》之類;有因錯而相合者,如《蒙》《革》《師》《同人》之類;抑有于錯于綜,名義絕不相涉者,如《小畜》於《履》,《謙》於《豫》之類。蓋卦次但因陰陽往來消長之象,天之所以成化也。名義後起于有象之餘,人之所以承天,初非一致也。 《乾》《坤》為化之最盛,以該十卦之成,凡消長者皆自此而出。凡《乾》《坤》之屬,其卦八,其象四: 《泰》《否》者,三陰三陽適得其均,消長之不偏者也。分體《乾》《坤》之純,故足以繼《乾》《坤》之盛。凡《泰》《否》之屬,其卦六,其象三: 《臨》《觀》二陽之卦,《泰》《否》之陽漸消。凡《臨》《觀》之屬,其卦二,其象一: 《剝》《複》陽再消而為一陽,陽之消止矣。消則必長。《泰》《臨》皆先而《複》獨後《剝》,以起陽也。凡《剝》《複》之屬,其卦八,其象六: 《遁》《大壯》,陰之消以漸也。凡《遁》《大壯》之屬,其卦八,其象四: 《夬》《姤》陰消之極,消亦且長,於是而陰陽交相為進退,以極變化之繁。至於《既濟》《未濟》,而後複於《泰》《否》之交。凡《夬》《姤》之屬,其卦二十,其象十一: 凡二變而得陰消之卦三十二,二陰則四陽,二陽則四陰。乃消之卦多系之陰消陽長,而不系之《臨》《觀》,《剝》《複》者,陽不可久消,陰不可久長,《周易》扶抑之權也。 《乾》《坤》者,眾變之統宗,故其屬卦八,酌其中也。《泰》《否》則減,而屬卦六。《臨》《觀》,二而已。《剝》《複》而複八,消極則長也。《遁》《大壯》陰消之始,其卦八。《夬》《姤》陰消之極,陰消而陽大有功,故屬卦最多,天化之昌昌於此,人事之賾賾於此也。 《彖》曰:「剛柔始交而難生。」剛柔者,《乾》《坤》也。《屯》《蒙》陽生陰中,以交陰而消之,消之故難生。一陽始交于二陰之下,繼交于二陰之中。為《屯》;繼交于二陰之中,遂交于二陰之上,為《蒙》;陽道不迫以漸升也。陽用其少以麗于陰之多,變之始也。始交乎陰,不致一而內外迭用二陽,變之未甚,其數猶豐也。《需》《訟》二陰交陽之卦,陰之未長者也。《乾》以二陽交陰為《屯》《蒙》,《坤》以二陰交陽為《需》《訟》。陰陽盛,各致其交,於此四卦為始合。陽生得中,陰生不得中,陰之始化不足以中,柔道然也。初長而即消:《師》《比》,《乾》之消也;《小畜》《履》,《坤》之消也。凡消長之理,不遽不漸,出入百變,旋往旋複,旋複旋往。驗之呼吸,而知陽消則陰長,陰消則陽長。陽長而《小畜》,《履》失中,陰長而《師》《比》未失中,剛道然也。要所謂消長者,自其顯而見者言之;若合其隱而藏者,則無有消長。故《屯》《蒙》之錯為《鼎》《革》,《屯》《蒙》生也,《鼎》《革》化也,生化合而六陰六陽之用全矣。《需》《訟》之錯為《晉》《明夷》,皆爭卦也,消長漸盛而爭矣。《師》《比》之錯為《同人》《大有》,皆和卦也,陰函陽而不使失中,陽亦養陰而使得中也。《小畜》《履》之錯為《謙》《豫》,陽安陰,陰亦不得危孤陽也。凡錯卦合四卦而道著,皆仿比。 六十二卦皆《乾》《坤》之有,而獨此八卦系之者,自其化之純盛者而始動於微則如此。 《否》長二陽于初、三為《同人》,《泰》長二陽於四、上為《大有》。長必二者,大化無漸長之幾,能長則必盛也。陽長而陰不失其中,陽之消陰,不遽奪其正位,君子道也。《泰》長二陰于初、二為《謙》,《否》長二陰於五、上為《豫》。陰陽迭為消長,消長必二,陰陽之變同也。陰長而據陽之中位,小人道也。且消長所臨必參差,亦於此而見化機無對待之理矣。前有《師》《比》《小畜》《履》,後有《同人》《大有》《謙》《豫》,夾《泰》《否》於中,消長相互,天地之交乃定也。陰長不已,無即至於《臨》《觀》之理;陽長不已,無即至於《遁》《大壯》之理。消長必乘乎大變,《隨》《蠱》者,大變之卦也。《泰》僅留上一陰下一陽,而中位皆變,為《隨》;《否》僅留上一陽下一陰,而中位皆變,為《蠱》,二卦錯綜同德,其變大矣。變之極而後《臨》《觀》乃來,陽非極變,不遽消也。 《臨》《觀》,《泰》《否》之消長也。消不可久,消盛則變。《複》長一陽而雜之陰,居中位得勢而安。《噬嗑》陽遷於四,與所長之上九合而函五;《賁》陽遷於三,與所長之初九合而函二。蓋《臨》《觀》,《剝》《複》之際,陽道已微,不能順以受消,雜亂起而後陽乃不絕。故《噬嗑》為強合,《賁》為強飾。其錯為《井》《困》。《噬嗑》《賁》剛合柔,《井》《困》柔掩剛,皆以迎其長而息其消也。 《剝》《複》,陽消之極矣。消之極,則長之不容不速。其長也,必有所因。《剝》餘《艮》上之一陽,《複》餘《震》下之一陽,而《震》《艮》皆陽體,故可以召陽而為君。《坤》之錯《乾》也,長之速而反其所錯,為《無妄》《大畜》,其錯為《萃》《升》。當乍長乍消之際,消者相保,以誠而聚,以聚而興,四卦之德,所以適《剝》《複》,《夬》《姤》也。 《剝》《複》之屬,《無妄》《大畜》而已。自《頤》至於《鹹》《恒》六卦,則統三十二陽卦而盡其消長之變。《剝》長為《大畜》而《艮》體存,《複》長為《無妄》而《震》體存。《震》《艮》者,陽之所自終始,故合《震》《艮》而為《頤》。《頤》《大過》《坎》《離》《鹹》《恒》,皆乘消長之機,相摩相蕩而為之樞者也。《頤》之錯為《大過》。至於《頤》而陽卦之變止矣,則見其所隱,而《大過》以來。《頤》,陽消之極也,有位之位,皆陰處之。《大過》,陽處於位而陰擯矣,陰消之尤也。迭相為消,所以為變化之樞也。消則必長,失則必得,往來之機,速於響應,故《頤》有《離》象而失位,二陽旋得乎中,則為《坎》;《大過》有《坎》象而失位,二陰旋得乎中,則為《離》。《頤》《大過》《坎》《離》定位於中,而陰陽消長乃不失其權衡。權衡定而陰陽漸反於均,則《大過》陰生於二而為《鹹》,生於五而為《恒》。抑此二卦,乃《坎》《離》中爻之升降,相摩蕩以複《泰》《否》之平,而特為感通以可久,則自《泰》《否》以來,消長之機一終,而陰消之卦起矣。《鹹》《恒》之錯為《損》《益》。《鹹》《恒》起《遁》《大壯》,《損》《益》起《夬》《姤》,其義一也。陰陽均定,而消長生焉。《鹹》《恒》《損》《益》,久暫多寡之待酌者也。 《遁》《大壯》,陰於是而消矣。消則必長,《晉》《明夷》陰長而據其中,陰進而陽傷也。其長甚則又消,《家人》《睽》陽又長而陰反其消。《明夷》陽上長居九五之中而為《家人》,《晉》陽下長居九二之中而為《睽》,閑有傷、散其進也。陰不久消,長乎初、上而為《蹇》《解》,其中猶《家人》《睽》也。此四卦互相為錯,捷隱捷見。蓋自《遁》《大壯》以來,陰陽衰王之沖,不適有寧,再消再長而定之以《損》《益》。《損》三之陽不復為《泰》以益上,《益》四之陽不復為《否》以益下,所以平其爭而後陰安於消也,則《夬》《姤》可來矣。《晉》《明夷》者,《需》《訟》之錯也。《需》《頌》陽初起而疑,《晉》《明夷》陰將伏而爭,皆大變之機也。 《夬》《姤》陰消之極矣,故陰憤盈而驟長,陽乃聚處而保其位於五,為《萃》;於二,為《升》。長極而漸消,陽乃漸生以得中,而終陷於陰中,為《困》《井》。《困》《井》雜矣。水火相貿,因《困》《井》之《巽》《兌》,而水貿為火,以增長乎陽,為《鼎》《革》。陰之暴長,凡三變而始消,陰之難於消也如此。亦惟其難於消也,相持之久而終詘,故其消以定,於是而為《震》《艮》。陰雖長而體則陽,陽乃召陽以長居於中位,而為《漸》《歸妹》。《漸》《歸妹》,錯綜合之卦也,變之尤也。自是而《豐》《旅》《渙》《節》,陰陽皆均。陰上下皆中而為《豐》《旅》,陽上下皆中而為《渙》《節》,四卦交錯以相均。《震》《艮》《巽》《兌》,四卦交錯以互勝。消長迭乘,而一陰一陽之局汔成,則陰陽各相聚合以持消長之終。陽長而保陰以為《中孚》,陰長而含陽以為《小過》。《中孚》一《離》也,《小過》一《坎》也。相雜而安,則天地之化,於斯備矣。長之無可複長也,消之無可複消也,而一陰一陽盡。《泰》《否》之交,《既濟》《未濟》,斟酌常變,綜之則總十卦消長之文,錯之則兼《乾》《坤》六陽六陰之質,無有畸焉,無有缺焉。故《周易》者,渾成者也。 是故《易》有太極,無極而太極。無所不極,無可循之以為極,故曰無極。往來者,往來於十二位之中也。消長者,消長于六陰、六陽之內也。於《乾》《坤》皆備也,於六子皆備也,於《泰》《否》《臨》《觀》《剝》《複》《遁》《大壯》《夬》《姤》皆備也,於八錯之卦皆備也,於二十八綜之卦皆備也。錯之綜之,兩卦而一成,渾淪摩蕩于太極之全;合而見其純焉,分而見其雜焉,純有雜而雜不失純,孰有知其始終者乎?故曰:「太極無端,陰陽無始。」 為之次者,就其一往一來之經緯而言之爾。往來之序,不先《震》《巽》而先《坎》《離》;消長之幾,不先《複》《姤》而先《泰》《否》。道建於中以受全體,化均於純以生大用,非有漸也明矣。如以漸而求之,則《乾》必授《震》,《坤》必授《巽》,《乾》必授《姤》,《坤》必授《複》。強元化以稚、老、生、死之幾,而元化之始終可執,其不肖天地之法象明矣。 無待也,無留也。無待,而後卦不因前卦而有;無留,則前卦不資後卦以成。渾淪之中,隨所變合,初無激昂,又何有相反?而規規然求諸名象以刻畫天地,不已固乎! 二經交錯,各行其化,屬卦之多寡,陰陽之登耗,不相值也。故六子之屬,與十二卦之屬,犬牙互相函受,而無同分之畛以成斷續之跡。取諸法象,則日月五緯經星之相錯,曠萬年而無合璧連珠之日,《易》亦如是而已矣。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 動靜,其幾之見爾;吉凶,其時之偶爾;貞淫,其象之跡爾。因而為之名,名不相沿,如魚鳥木石之各著也。因而有其義,義不相倚,如君父刑賞之各宜也。在天有不測之神,在人有不滯之理。夫豈求秩敘于名義,以限天人之必循此以為津塗哉?故曰:《序卦》,非聖人之書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