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外傳 | 上頁 下頁
序卦傳(2)


  四卦為往來之定經,而《震》《艮》,《巽》《兌》以交為往來,一經一緯之道也。陰陽之動,一上一下,變之複也;陽先陰後,理之順也;故《震》《艮》先而《巽》《兌》後。《震》《艮》,《巽》《兌》,有錯有綜,《震》錯《巽》,《艮》錯《兌》;用綜而不用錯,陰陽不宅其中,則以捷往捷來見運行之神。《乾》《坤》,《坎》《離》既已著陰陽十二之全有矣,於此而著氣機流行之妙,經以設而靜,緯以積而動也。凡綜卦合四卦而見陰陽之本數,非《震》《艮》之有八陰,《巽》《兌》之有八陽也。

  因六爻而消長之,《乾》《坤》,《泰》《否》,《臨》《觀》,《剝》《複》,《遁》《大壯》,《夬》《姤》,陰陽屈伸之數,其卦十二,其象七:

  《乾》《坤》首建,極陰陽之至盛,以為變化之由,故曰:「《乾》《坤》,其《易》之門邪!」消長之數,皆因此而生。惟極盛也,而後可以消,可以長,可以長而有其消,可以消而複能長。若謂自《複》而上,曆《臨》《泰》《大壯》《夬》而至《乾》;自《姤》而上,曆《遁》《否》《觀》《剝》而至《坤》。則是本無天地,因漸而成矣。無其理,無其實,無其象,無其數,徒為戲論而已。此京房候氣之鄙說也。《乾》《坤》立而必交,其交有多寡,多因謂之長,寡因謂之消,非消遽無而長忽有。其交之數,參伍不容均齊,陰陽之妙也。繼《乾》《坤》以《泰》《否》,不以《複》《姤》,則非漸長;不以《夬》《剝》,則非漸消。繼之以《泰》《否》者,《乾》《坤》極盛,《泰》《否》次盛。其位實,其德均,其變純,六陰六陽隱見於向背,則為《乾》《坤》。凡二卦而陰陽全,錯綜於向背,六陰六陽,其位固純,則為《泰》《否》。即一卦而陰陽全具,則《泰》《否》亦立于極盛以起變者也。

  又次而《臨》《觀》,又次而《剝》《複》。消長之機,陽先倡之,長則必有消,用之廣則必反之約,故次以二陽之卦二,次以一陽之卦二也。陽變則陰必合,故次以二陰之卦《遁》《大壯》,次以一陰之卦《夬》《姤》也。《臨》陽長也而先《觀》,《複》陽生也而次《剝》,《遁》陰長也而先《大壯》,《姤》陰生也而次《夬》,陰陽迭為主,一翕一辟,而先後因之也。

  由《乾》《坤》而生《泰》《否》以下之十卦,十卦皆《乾》《坤》所有之通變也。由《乾》《坤》《泰》《否》而及《臨》《觀》以下之八卦,八卦皆天地相交之變通也。以次而變合,不以次而消長,天地渾淪無畛之幾固然也。

  《乾》《坤》定位以交感而成六子,六子立而與《乾》《坤》分功,則《乾》《坤》亦自有其化矣。凡《乾》《坤》之屬其卦二十六,其象十四:

  《坎》《離》之屬,其卦二十,其象十:

  《震》《艮》之屬,其卦四,其象二:

  《巽》《兌》之屬,其卦六,其象四:

  乾坤之德純,其數九十而得中,《乾》《坤》之數,老陽則五十四,老陰則三十六;少陽則四十二,少陰則四十八。皆合為九十。故其卦多。 《坎》《離》之位正,其數九十,與《乾》《坤》均。《坎》之數,老陽則十八,老陰則二十四,為四十二;《離》之數,老陽則三十六,老陰則十二,為四十八。合為九十。《坎》之數,少陽則十四,少陰則三十二,為四十六;《離》之數,少陽則二十八,少陰則十六,為四十四。亦合為九十。 陰陽合德,水火相入,熱入湯中,油升焰內,渾合無間。(故其卦次多。)《震》《艮》毗陽,《巽》《兌》毗陰,德既不合,用亦相違,其數非過則不及,《震》《艮》老陽皆十八,老陰皆二十四,為四十二,合八十四。少陽皆十四,少陰皆三十二,為四十六,合九十二。《巽》《兌》老陽皆三十六,老陰皆十二,為四十八,合九十六。少陽皆二十八,少陰皆十六,為四十四,合八十八。(故其卦少。)《巽》《兌》之屬雖六卦,而《既濟》《未濟》與《乾》《坤》相為終始。《乾》《坤》,純之至者也;《既濟》《未濟》,雜之尤者也。一致而百慮,故始乎純,終乎雜。則《既濟》《未濟》不系乎《巽》《兌》而自為體,是《巽》《兌》之屬四,與《震》《艮》均也。《頤》《大過》,《乾》《坤》之用終。《中孚》《小過》,六子之用終。《頤》《大過》《中孚》《小過》,四隅之經,與《乾》《坤》《坎》《離》相為維絡者也。故《既濟》《未濟》,紹合天地之初終,而錯綜同象,為卦變之盡神者,以成乎渾淪變合之全體焉。

  天地之交感以陽始故,一索得《震》,再索得《坎》,而為《屯》;再索得《坎》,三索得《艮》,而為《蒙》。陽倡其先,陰定其體,故為物始生而蒙昧之象焉,此以繼天地之生者也。自此而天以其神生水者為《需》《訟》,地以其化成水者為《師》《比》,而皆以受天地之中者成天地之化矣。天乃以其全體生《巽》生《兌》,而交乎陰,為《小畜》《履》。天既交陰,則合乎地而為《泰》《否》,天於是乎成火而為《同人》《大有》。地受天施而效其化,亦以其全體應乎陽,生《艮》生《震》,而為《謙》《豫》。天地屢交以施生,則其化且錯,故《隨》《蠱》陰陽交雜而自相錯。《隨》《蠱》者,雜之始,少長相耦而不倫,而天地之純將變矣。地於是乎生《巽》《兌》而為《臨》《觀》,以效天化之《履》《小畜》也。而又雜變乎《噬嗑》《賁》,《震》雜《離》,《離》雜《艮》,亦陰陽之不相倫而尤雜者也。凡相雜者,以未定者為未離乎純;已定其倫,則成乎雜矣。故《隨》《蠱》《噬嗑》《賁》未成乎雜,而地之生《剝》生《複》猶純也。乃孤陽之僅存,而地之用亦訖矣。地之生也,極乎《震》《艮》;天之生也亦因之,故《無妄》《大畜》為天化之終也。《震》《艮》者,帝之終始,故合而為頤,而天地之終始備;其錯為《大過》,則澤風以備地化而應乎順者也。《頤》之有位者純乎《坤》,《大過》之有位者純乎《乾》,蓋亦《乾》《坤》之變,而反常之象有如此者。而《頤》象《離》,《大過》象《坎》,則又以起《坎》《離》焉。此二卦者,天地水火之樞也。

  《坎》《離》者,陰陽相交之盛者也。陽得《乾》之中而為《坎》,陰得《坤》之中而為《離》,於是而備陰陽交感之德。故其為屬也,始乎《鹹》《恒》:《離》中之陰升而上,《坎》中之陽升而三;《離》中之陰降而初,《坎》中之陽降而四;水火升降之始也。《坎》中之陽升而三以應乎天,則為《遁》;《坎》中之陽降而四以聚乎陽,則為《大壯》;皆《坎》之合乎《乾》者也。而《晉》《明夷》,《離》之麗乎地者也。《離》中之陰降而四,為《家人》,升而三,為《睽》;火之自化者也。《坎》中之陽升而三,為《蹇》;降而四,為《解》;水之自化者也。《離》中之陰升而三,《坎》中之陽升而上,為《損》;《坎》中之陽降而初,《離》中之陰降而四,為《益》;水火之交化者也。《離》中之陰升而上,為《夬》;降而初,為《姤》;皆火之應乎天者也。《離》中之陰升而上,為《萃》;降而初,為《升》;火之應乎地者也。《坎》欲交《離》,而《離》中之陰升而上,為《困》;降而初,為《井》;火不與水應而雜者也。於是水用不登,而火道亦替。《離》中之陰降而初,為《鼎》;升而上,為《革》;火自化而無水以濟之,水火之道變矣,故曰「《革》去故」而「《鼎》取新」也。凡水火之屬,火之化多於水者,水生於天,行於地,與雷、風、山、澤為依,而火自生滅於兩間,其為用獨多也。若《屯》《蒙》,《需》《訟》,《師》《比》,《同人》《大有》,則義從天地,水火不得而私之;《既濟》《未濟》,水火之交不失其位,與《泰》《否》同其為經者,則陰陽終始之幾,《坎》《離》固不得而屬之。

  《震》《艮》,《巽》《兌》,陰陽雜而不得中,故其卦僅有存者。《巽》道猶存而《震》變,陽雜起而上於三,則為《漸》;《震》道猶存而《巽》變,陰雜起而上於三,則為《歸妹》;交錯之卦,象之雜者也。《震》存可以交《巽》,而《巽》陰升乎二,不與《震》應,為《豐》;《艮》存可以交《兌》,而《兌》陰降乎五,不與《艮》應,為《旅》;此《震》《巽》,《艮》《兌》之將交而以雜不合,雜之尤者也。《巽》存可以交《震》,而《震》陽升乎二,不與《巽》應,為《渙》;《兌》存可以交《艮》,而《艮》陽降乎五,不與《兌》應,為《節》;此《巽》《兌》之變,與《豐》《旅》其尤雜者也。故是四卦相錯,雜出於《震》《艮》《巽》《兌》之間,互為往復,其相比附也,密邇呼應。雜不可久,將反貞也。反其貞,而《巽》《兌》交而為《中孚》,《震》《艮》交而為《小過》。於是而《震》《艮》,《巽》《兌》之體定,雜之必貞也。《震》《艮》,《巽》《兌》之體定,而有《坎》《離》之象,則六子之體咸於此定,故繼以水火交合之定體焉。《既濟》《未濟》,水火交定,而《乾》《坤》相交之極致,亦於是而成。一上一下,水火相接而成化;一陰一陽,《乾》《坤》相錯而成章。其於《震》《艮》《巽》《兌》也,則《既濟》《震》陽上升於五,《巽》陰上升於二,《艮》陽下降於五,《兌》陰下降於二;《未濟》則《震》陽上升於二,《巽》陰上升於五,《艮》陽下降於二,《兌》陰下降於五;皆升降相應,往來而得中者也。自《屯》《蒙》以來,陰陽相交相錯,迨是而始定,乃殊塗之極則,百致之備理也。故列《乾》《坤》於首以奠其經,要《既濟》《未濟》於終以盡其緯,而渾淪無垠,一寬萬變之理皆具,此《周易》之所以合天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