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外傳 | 上頁 下頁 |
繫辭下傳第十章 |
|
「悉備」者,大全統乎一端,而一端領乎大全也。《易》之六位,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為《易》所備,而非奉以為典要也。 道一成而三才備,卦一成而六位備。六位備而卦成,三才備而道成。天地有與來,而人有與往。都往來之通,凝天地之交,存乎其中,人乃以肖道而主天地。凝而存之,成位乎中,故於德有中焉,於位有中焉。德有中,貞之以二為中也;位有中,悔之以五為中也。然德位有定矣,神而明之,通人於天地,非有定也。時在退,初、四俱為藏密之人事;時在進,三、上俱為尚往之人謀。故曰:三才之道,《易》所悉備,而非有典要之可奉也。 且夫天地之際,間不容髮,人與萬物,皆天地所淪肌浹髓以相涵者也,道所必動,生生者資二氣以變蕃之。乃物之生也,因地而形,因天而象,賅存乎天地,不能自有其道而位亦虛。人之有道也,成性存存,凝繼善以妙陰陽之會,故其與天地也,數有盈虛,而自成乎其道。有其道者有其位,無異本者無異居。故可別可同,而與天地相往來焉。喜德者陽之生,怒刑者陰之發。情以盛之,性以主之。於天地之外而有道,亦入天地之中而備其道,故人可乘六位以禦天而行地。故天地之際甚密,而人道參焉。相容相受,而人終不自失。別而有其三,同而統乎人。《易》之所以悉備乎廣大也。 今夫凡言位者,必有中焉,而《易》無中,三之上、四之下無位也;凡言中者,必一中焉,而《易》兩中,貞之二、悔之五皆中也。無中者散以無紀,而《易》有紀;兩中者歧而不純,而《易》固純。 何以明其然也,有中者奇,無中者偶,奇生偶成。聚而奇以生,散皆一也;分而偶以成,一皆散也。故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未發者,四情合一,將盈天下皆一,無非中矣;已發者,各形為理,將盈天下皆道,不見中矣。朴滿一室,始終內外,渾成一中,而無有主輔之別,當位皆實,中不可得而建焉。故《易》立於偶,以顯無中之妙,以著一實之理,而踐其皆備者也。一中者不易,兩中者易。變而不失其常之謂常,變而失其常,非常矣。故曰:「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中立於兩,一無可執,于彼于此,道義之門。三年之哭無絕聲,哀亦一中矣;燕射之終無算爵,樂亦一中矣。春補秋助而國不貧,恩亦一中矣;釁社孥戮而民不叛,威亦一中矣。父師奴,少師死,俱為仁人;伯夷餓,太公封,俱為大老。同其時而異其用,生死退進而各一中矣。則極致其一而皆中也。 其不然者,移哀之半,節樂之全,損恩之多,補威之少,置身於可生可死之中,應世以若進若退之道,乃華士所以逃譏;而見一無兩,可其可而不可其不可,畸所重而忘其交重,則硜硜之小人所以自棘其心也。 一事之極致,一物之情狀,固有兩塗以合中,跡有異而功無殊。兩中者,盡事物而貞其至變者也。故合體天地之撰而用其盈,則中之位不立,辨悉《乾》《坤》之德而各極其致,則中之位可並設而惟所擇。故曰:三才之道,大全統乎一端,而一端領乎大全也。非達於天人之際者,無以喻其深矣。 若陋者之說《易》曰:「初為士,二為大夫,三卿,四公,五天子,上為宗廟。」或曰:「二為臣,五為君,上為師。」以人之位限天之理,以物之滯,錮道之靈,技術之鄙,訓詁之愚,學《易》者斥而絕之久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