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外傳 | 上頁 下頁
繫辭下傳第六章


  道之見於數者,奇偶而已矣。奇一偶二,奇偶合而三,故八卦之畫三,而數之分合具矣。

  然此者,數之自然,未能以其德及乎天下也。推德以及天下,因其自然而複為之合。三亦奇也,偶其所奇而六,故六十四卦之畫六,而天地之德合。合以成撰,撰備而體不缺,德乃流行焉,二其三,三其二,而奇偶之變具矣。

  然此者,天地之德固然,人未有以與之也。迓天地之德,以人謀參之,因其固然而複為之合。六亦偶也,奇其所偶而十八,故四營之變十有八,則三極之往來盡矣,而奇偶之分合止矣,過此者皆統於此矣。

  要而論之,奇偶合用以相乘,《易》與筮均是物也。筮者,人之迓天者也,三其六,以奇禦偶,圓數也,圓而神者以通神明之德。《易》者,天地固然之撰也;二其三,以偶禦奇,易簡之數也,易以貢者以體陰陽之撰。故筮用十八,而《易》盡於六。六則德以合矣,體以全矣,無有缺焉,抑豈有能缺者哉?

  夫陽奇陰偶,相積而六。陽合于陰,陰體乃成;陰合于陽,陽體乃成。有體乃有撰,陽亦六也,陰亦六也。陰陽各六,而見於撰者半,居為德者半。合德、撰而陰陽之數十二,故《易》有十二;而位定於六者,撰可見,德不可見也。陰六陽六,陰陽十二,往來用半而不窮。其相雜者,極於《既濟》《未濟》;其相勝者,極於《複》《姤》《夬》《剝》;而其俱見於撰以為至純者,莫盛於《乾》《坤》。故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乾》之見於撰者六陽,居以為德者六陰;《坤》之見於撰者六陰,居以為德者六陽。道有其六陽,《乾》俱見以為撰,故可確然以其至健聽天下之化;道有其六陰,《坤》俱見以為撰,故可頹然以其至順聽天下之變。盡見其純,以待變化之起,則天下之相雜相勝者生矣。借非然而已雜已勝,天下亦且日以雜勝為憂,而務反之純,安能複與之為相雜而為相勝乎?故門立,而開闔任乎用。牖無陰,開而不能闔;牆無陽,闔而不能開。德不備而撰不能以相通矣。

  由此觀之,陰陽各六,而數位必十有二,失半而無以成《易》。故因其撰求其通,窺其體備其德,而《易》可知已。于《乾》知六陰,於《坤》知六陽也,其雜勝也,能雜於六,而有能越於十二者哉?

  何以明其然也?《易》以稱天地之量,而不能為之增減。增者外附而量不容,減者內餒而量不充。《乾》無六陰,陰從何來,而《坤》為增矣。《坤》無六陽,陽從何來?而《乾》為增矣。相勝者:《夬》《姤》一陰,而五陰何往?《複》《剝》一陽,而五陽何歸?相雜者:陰陽之或少或多,已見者在,而未見者何亡?以為本無,則《乾》《坤》加於數外矣。以為本有,則余卦縮於象中矣。以為一有而一無,一多而一寡,則無本之藏,離合起滅於兩間,亦妖眚之不數見,而痎瘧之時去來矣。

  夫由《乾》而知道之必有六陽也,由《坤》而知道之必有六陰也,《乾》《坤》必有而知數位之十二皆備,居者德而見者撰也,是故有往來而無死生。往者屈也,來者伸也,則有屈伸而無增減。屈者固有其屈以求伸,豈消滅而必無之謂哉?

  陰陽各六以為體,十二相通以合德,而可見者六以為撰。既各備其六以待變化,故不必其均而雜勝起。要非可盡之於可見,而謂爻外無位,位外無數也。爻外有陰陽,雜者豈憂其越哉?由可以來,知其未來者之必有數以儲偫;由可以往,知既往者之必有位以居停;由相勝相雜而不越於《乾》《坤》,知未見之數位與已見者而相均。爻外有陰陽,而六外有位,審矣。

  然可見者,所撰者也。有撰者可體,故未有撰者可通。聖人依人以為則,准見以為道,故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未過此者可知以所見,形色之所以為天性,而道之所以不遠人與!

  今夫門有開闔,則近而比鄰,遠而胡、越,皆可用吾往來也。今有人焉,行不自門,馳魄飛形而以往以來,為怪而已矣。故用而可見者以為之門,《乾》《坤》各見其六以待變化之起,則亦民行濟而得失明矣。若其實有夫十二者,則固不可昧也。故學《易》者設十二位於向背之間,立十二數於隱見之異,以微顯闡幽則思過半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