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內傳 | 上頁 下頁 |
繫辭上傳第八章 |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象」,謂《大象》。物之生,器之成,氣化之消長,世運之治亂,人事之順逆,學術、事功之得失,皆一陰一陽之錯綜所就,而宜不宜者因乎時位,故聖人畫卦而為之名,系之《彖》以擬而象之,皆所以示人應天下之至賾者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斷,丁亂反。) 「爻」,效也,著於動而呈其占也。卦者,事物之定體;爻,其一時一事之幾也。「會」,所遇之適當乎此也。「通」者,所遇之動適在於此,而自通乎全卦之理也。「典禮」,常法也。謂之禮者,大經大法,人官物曲之謂,韓起見《易象》而謂「周禮在魯」是也。古者國有大事,謀及卿士,下逮庶人,猶未決焉,乃以命蓍。蓍非小人之敢褻用,典禮之所取裁也。會通者在一時一事,而必因時以求當其不易之大法,則典禮無不行矣。「吉凶」者,得失之影響。聖人之斷吉凶,斷之以得失而已。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惡,烏路反。) 卦備天下之象,極於賾矣,而以辨剛柔消長之得失,閑其邪而安於善,故「不可惡」;爻盡化機之變,因於動矣,而吉凶之故原本於卦德之順逆,故「不可亂」;皆可以詔君子之盡道,而精於其義。占者、學者,決擇以制言動,利害生死,行法以俟,自不犯物情之厭怒而亂其所守。若後世《易林》《火珠林》先天觀梅之術,言賾、言動而不察物宜,不循典禮,故屠販盜賊皆可就問利害,是訓天下以亂,而可惡甚矣。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上言聖人作《易》垂訓之正大,而此言占者、學者之宜取法也。占以謀其言動之宜,學之所以善其言動,惟在詳於擬議而已。「擬」者,以己之所言,絜之于《易》之辭,審其合否。「議」者,詳繹其變動得失所以然之義,而酌己之從違。成其變化,言動因時,研幾精義,則有善通乎卦象爻辭,而惟其所用,無所滯也。自此以下,所引伸爻辭而推廣于修己治人之道,皆擬議之精,變化之妙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行,下孟反。見,胡甸反。) 以下七節,皆擬議爻辭,以精其變化之義,略舉夫子所引伸之說,見義味之深廣,示學者當擬議之以言動,勿徒視吉凶而憂喜,類如此也。《中孚》九二,但言鳴和靡爵之吉,為下孚初九,上靡六三之象。而夫子推本于言行;惟其為鶴之鳴,高潔而聲聞上徹於天,遠被於野,故同類必和,而異己可靡。「和」者,邇相得也;「靡」者,遠相慕也。「在陰」,居室而非行遠之事。剛中而孚於下,則其言善矣。言、行皆重,而詳言「言」者,內卦兌為口說,於象為鳴,于人為言,以修身則行為本,以應物則言之感人為速也。「樞」,戶橁啟閉之主;「機」,弩牙存發之要也。「動天地」者,人之和戾,災祥應之。「君子」,以位言。慎之於出口、舉足之間而天人交孚,非可揣度物情,曲徇曹好而得倡和之榮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斷,都管反。) 「利」,銳利,謂所向無阻也。「金」,難斷者。可以斷金,則行焉皆果矣。「蘭」,芳香,人所樂聞者。《同人》九五,本以下應六二,三、四不能間之,故有先離後合之象。而夫子引伸其義,以為君子與人同處,人求自靖,出處語默,不必遽同,要以心理相信,故行皆利而言相洽。與小人之共趨一塗而心懷冰炭者異,所以始號咷以相求,終歡笑以相得,物莫能間之也。 「初六,借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借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大過》初六,以柔承過盛之剛,而順之於下,為卑順事天之象。夫子引伸而推求之:惟慎而後可以承事乎天。「錯諸地」者,錯籩俎也;事天以質,故錯諸地而可。尤加慎而借之以茅,於禮無愆,而於誠斯至,雖薄物而可薦其恪共。以此推之,以柔道自靖者,必載恭肅之心,則孤陰處於積剛之下而無失。見慎之為術,在下者寡過之要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不德」,不居以為德也。「德言盛」者,謂若居功為德,則氣盛而辭多張大。「禮言恭」,以禮為則,其言自恭也。引伸《謙》九三之義而言,惟勞而有恭,能以下人,乃君子之謙,非無功可見而但務柔遜之求媚於世。惟以禮自謹,則不期恭而自恭矣。乃功固終不可掩,而抑非無禮之勞,則進不亢而退不自失矣。「存其位」,存孤陽于積陰之世而當其位。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義見《文言》。於此重記之者,此章所釋,皆謹慎謙恭以擬議言動之旨。其不能然,則雖龍德而猶有悔,故引與諸爻互證之。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密」者疏之反,非詭秘之謂;詳審其時,細察其人,謹防其患,不敢疏也。「失臣」,嫉忌者乘而傷之。「失身」,怨歸之也。「機事」,兵戎之事,制于一心,而發之速以加彼者也。《節》初六以知塞而得無咎,夫子引伸之,以為未可出而必塞,惟言語為最,蓋行之出也漸,而言之出也速,通塞之機決於俄頃而不可複收,知塞者所尤慎也。 此章明擬言議動之旨,而兩重戒夫言。《節》《中孚》既有《兌》體,抑以人之言行,皆志動而氣隨以興,氣無兩用,發之於言則氣為之一暢,而其行也必不力。乃出身而加人,遠邇君民,疑信交屬。行則待事之成而人見其功,其初不測也,恒始於疑而終於信;言則一言而所藏盡出,徹於上下,人始於信而漸相推測以終於疑。即既以為必然,抑疑其未必然而特以相欺,則異己者相乘於未行之前,以相禁害,而行必不可成矣。且夫不言亦何咎之有哉?所謂欺人者,所行在此而言彼之謂,周顗之所以殺身也。若不言,初未嘗相欺也。本不起天下之疑,而氣以不泄,而行之篤。故聖人教人,屢以慎言為戒,而行則惟勸之以敏。知塞者,不塞之於行,而塞之於言,則知塞而知通矣,不憂天下之不孚矣,何失身害成之憂哉!此尤擬議切近之實功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知盜」,知盜之所自起,而審所以弭之也。「器」,謂車也。「上慢」,挾乘剛之威以承四,則慢而無禮。「下暴」,挾四之剛以乘二,則假威而暴。以其不足貴而輕之,故思奪之;以其得罪於上下而無與為援,故思伐之。「慢藏」,不謹于藏,自炫其富;「冶容」,自矜容態綽約,如金在冶也;皆小人暴得富貴驕淫之態。引伸解六三爻辭,而先以「知盜」為言者,非徒懲小人使之知退,乃以戒有國家者,欲得盜之情以弭之於未起,惟在慎重名器,勿使小人盜位以招盜,而患其難撲也。晉用士會而盜奔秦,魯納叛人而多盜,田令孜寵而黃巢興,童貫王而方臘起,始於奪伐小人,而終為社稷生民之害。故解悖之道,乘高墉而先制六三之慢暴,則君子道行,而小人亦蒙安以全矣。蓋擬議於事先,而變化之大用以存也。 右第八章。此章言《易》之義類深遠,學者當精研其義,以體之於日用,而示筮者知變化災祥之理,在於躬行之擬議,勿徒以知吉知凶,吉則恃之,凶則委之,於無可如何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