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周易內傳 | 上頁 下頁


  (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喪,息浪反。)

  《井》《革》《鼎》三卦皆取物象以肖卦畫;卦名立,而義因以起。《系傳》曰:「以制器者尚其象。」象所有而器制,器成而用行,用之有得失,而義存其中矣。

  《井》之為井也,有數義焉。木之在水必浮,而水上木下,木入水中而載水以上,以罌汲水之象。汲水之瓶,或用木,或用瓦,而瓦虛以浮,有木道焉,引而上之,以致養於人,此一義也。水者五行之初氣,內剛而體陽,陽為水,陰爻中虛而為空;水待空而流,凡水皆附於空之下而依地,惟井則水方旁流,穴空而使之聚,其下則黃泉之位焉。此卦上四爻,一陰一陽相迭,空而又空,水盈其中,初、二水上而空下,黃泉之區域也;故自三以上,人之所汲,而初、二水下灌於泥滓之竅,人不可用,其清濁用舍,於此分焉,此又一義也。自黃帝始制井田,三代因之,井之為字,象其形,井九百畝,中為公田,廬舍在焉,而中有井,汲者、溉者,取給於此,而遠近均。井井分而畝首異向。四井為邑,四邑為邱,四邱為甸,甸方八裡,旁加一裡為成,出長轂一乘。公私之田畝,貢助之制,以井為經界,而兵賦車乘之出,以四井之邑為准式。井井既各有塍埒,四井之邑,又殊其塍埒,以合于邱甸向背之殊,步卒七十二人之迭賦在焉,與九百畝之井疆又異。此卦之象,陽象塍埒,陰象田畝。上四爻一陽一陰,分明界畫以外向;下二爻一陰一陽,又殊畫以內向;各成乎經界,分田出賦,不一其疆理,有井邑之象焉。邑雖殊,而井在其中者不遷,此又一義也。《彖》與《爻》辭雜取其義,故釋者未易通焉。約而言之:木汲水而出以利人用,所以養人,而能汲其上之渟凝者,不能窮其泉之所自來,欲窮之則水濁而瓶傷,明清而利物者為宜登進,沉濁而敗物者為不可用,故田有井以交足於上下而致養,九州攸同,古今利賴之大法,宜為人所利用,而非如黃泉之暗流,不為功於人物。則數義相通,象皆有焉,而協於一,勿疑於三聖之所取不同,而曰文王有文王之《易》,周公有周公之《易》,孔子有孔子之《易》也。周流六虛,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爾。

  「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以井田言也。民有登耗,賦有升降,戶有遷徙,出賦之經制圖籍或改,而井居公田廬舍之中,為八家之標準,九百畝相拱而形埒定;田之不改,井定之也,其畫有准而無能堙塞也。自黃帝以至周,未之有改。六代興而不與俱興,五代革而不與俱喪。自三以上,形埒向外而往;二與初,形埒向內而來。井井鱗次,易知易辨,故曰:「《井》,德之辨也。」此贊《井》之德,而言有定位者有定分,剛柔自成其理,而但在用之者得其宜也。「汔至」,至其底也。「未繘井」,太深入則繩不及引而未登其用也。「羸」,敗也。《井》之為功,至三而止,往以利物者也。深入其下,則綆短而瓶觸於所礙以毀,蓋向背之理殊,則取捨之事宜異。初、二不為功,而止以取敗,用之不宜,則凶矣。剛柔之升降有定體,陰陽之浮沉有異情,清濁之得失有殊效,用舍之利害有明征;立德立功,用賢養民,汙隆治亂,大辨昭然矣。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上,時掌反。)

  此贊卦德,而言用之之道也。「巽」,入也。「上」,引而出之也。其入也有定所,其出也必其所用,則可以養而不窮矣。天下豈乏賢才足以裕國安民於無窮哉!側陋旁求,汲引之若將不及,而君子小人各有界畫,類聚群分,古今不易,期於得賢,而非期於求異。若不辨於其清濁之分,則公孫強以野人而亡曹,主父偃以倒行而亂漢,害且至而不足以興利久矣。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水,陽也,而中以定井疆之經界,不可改也。五居中而上行,二居中而下行;大辨立,不可易矣。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舍其清者不汲,而求之愈下,徒勞而無功。

  「羸其瓶」,是以凶也。

  非徒無功,而抑足以致敗。不明於往來清濁之定分,則以敗國亡家而有餘。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相,如字,息良反。)

  「相」,助也。《坎》,勞卦。《巽》為命令,所以勸民而助其勤,蓋言農事也。木以上水,用力勞而得水少,然而以養則不窮。稼穡之事,勞於畋漁,匪勤弗獲,積日月而僅飽終歲。君子申警之于「於耜」「舉趾」之日,而以田畯之官,《豳》《雅》之吹,勸而相之,使不逸不諺,生於此養,俗於此淳也。然為民則然,非君子自勞自勸之道,故學稼、學圃,則為小人。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泥,乃計反。)

  「禽」,獲也,謂得水也。陰空在下,二漏而入,浚治之所不及,泥滓不堪食矣。「舊井」,謂舊所嘗鑿者;井水下漏,則其上無水,雖汲而必不可得。小人濁亂于下,君子道廢,民不興行,天下無可用之材,不言凶而凶固可知,朱子所謂「占在象中」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

  「下」,謂下漏而濁也。「時舍」者,時所不尚也。古者士之子恒為士,世祿之家以禮傳世,修其訓典,而又登進之於學校,則賢才足用。迨嬖佞之小人用,而相習於下流,《詩》《書》弦誦之風,時所不尚,則華胄之子弟皆移志于耕、商,詭隨於嚚訟,雖欲用之,而無可用之才矣。學士之家,父兄不戒,使子弟狎小人遠君子,習焉而相安於猥下,故家大族,夷為野人,浸以衰絕,皆可傷也。

  九二,井穀射鮒,甕敝漏。(射,食亦反。)

  水旁出曰「井穀」。「射」,注也。「鮒」,鯽也,得少水即活。井底堅實,則水上湧而給於用,下空而漏入穀中,旁出涓涓,僅堪注潤鮒魚而已。此言小人下達,雖有小慧,不足用也。「甕敝漏」,亦水下泄也。汲之者非其器,則不得水。此言用人者無引掖賢才之實,則雖有君子,亦不為其用也。九二下空而陽泄,故象如此,凶可知已。

  《象》曰「井穀射鮒」,無與也。

  「與」猶助也。無為塞其下流之防,而汲之以上,則必竭。不釋「甕敝漏」者,言「無與」,則咎在汲者可知。若節之初六,「不出戶庭」,則上不失臣,臣不失身矣。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九三陽剛當位,本有可用之才,下陽實而不漏,上空甃而不泥,徒以深隱而不易汲耳。「不食」者,設辭,言使其不為人所汲用,則憐才者心傷之矣。言「我」者,周公自言其求賢之情也。「可用」,急之之辭。「王明」,謂上六之「勿幕」而與相應也。賢者榮而國益昌,上下並受福矣。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賢而不用,豈徒明君哲相之心惻哉,行道之人皆所深惜矣。曰「可用汲」,士亦有待時求沽之意焉。自求福,所以使王受福也。

  六四,井甃,無咎。

  四居井中,而陰虛函水,井旁之甃也。柔當其位,退而砌治之象。不即汲用,嫌於有咎,而養才者務老其才,使潔清而慎密,作人之所以需壽考也。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三物六行,所以教士之修而大用之,雖不即食,所造就者多矣。

  九五,井洌寒泉食。

  水以清洌而寒為美,推之於人,則潔己而有德威者,「泉」,其有本者也,是人所待養而澤被生民者也。九五剛中而上出,故其德如此。夫君子之德施能溥者,豈有他哉!有一介不取非義之操,則能周知小民之艱難而濟其饑渴,無私之心,人所共凜,則除苛暴而無所撓屈,諸葛孔明曰「淡泊可以明志」,洌寒之謂也。杜子美稱其伯仲伊、呂,有見於此與!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無倚無邪,德威自立矣。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收,詩救反。)

  「收」,架轆轤之兩柱也。勿,無通。古者井不汲,則幕其上,以避禽穢。上六柔得位,而虛己以屢汲,四既甃治之,上乃汲之,相孚而求洌寒之賢以大用,善之長而吉大矣。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井》之用,至此乃登。下成其德,上成其治,謂之「大成」。《井》之君位不在五而在上,亦所謂「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